百书楼 > 六零饥荒:二流子的闪购系统 >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房子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房子


第二天,早上七点半,陈飞就到了技术处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有刘援朝在打扫卫生,见到陈飞这么早来,有些意外:“陈副处长,您来这么早?”

“早点来,再看看资料,准备充分点。”陈飞笑了笑,走到自己座位,拿出昨晚“创造”的那份《关于利用现有工业基础提升小型农用柴油机综合效能的若干可行性建议(初稿)》,又仔细翻阅起来,偶尔用笔在上面做些细微的标记,仿佛是在做最后的斟酌。

实际上,这份稿子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他提前到来,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一种态度——勤奋、严谨、重视这次汇报。

快到八点,王振山和孙卫东也先后到了。王振山看到陈飞已经在伏案工作,没说什么,自顾自地坐到了位子上,手里拿着几张显然是临时准备的、写满了字的信纸,眉头紧锁。

孙卫东凑到刘援朝耳边低语:“看王主任那样子,估计昨晚没睡好,就为今天这汇报呢。”

刘援朝努努嘴:“年年都差不多,念完稿子,领导不痛不痒问几句,然后……就没然后了。”

八点五十,局办公室的小李过来通知:“王主任,陈副处长,局领导已经在二楼会议室了,请两位过去吧。”

王振山深吸一口气,拿起他那几张信纸,站起身,对陈飞说了一句:“走吧。”

陈飞拿起笔记本和那份“建议初稿”,跟在王振山身后。

二楼会议室不大,中间一张长条桌,已经坐了四五个人。主位上是一位年约五十的领导,正是北京市农业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姓郑,名怀远。他旁边坐着局办公室主任,另一位是生产计划处的处长,还有一位是陈飞还没见过的、分管后勤的副局长,姓李,面色红润,身材微胖。

郑副局长见他们进来,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在对面坐下。

“振山同志,陈飞同志,都到了。”郑副局长开口,“今天叫你们来,主要是听听技术处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关于农机具革新推广这一块,部里和省里都很重视,我们局也不能总是老样子。陈飞同志刚来,也从基层带来了经验,正好一起听听你的想法。”

王振山清了清嗓子,开始照着他准备的稿子念。内容无非是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抓好现有技术资料的整理汇编、配合好各区分局的工作等等,都是些正确的空话、套话,听得生产计划处的处长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李副局长则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吹着气。

郑副局长,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

王振山念了大约七八分钟,终于到了结尾:“……总之,我们技术处一定在局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他念完,额角似乎有些细汗。

会议室里一时有些安静。

郑副局长看向陈飞:“陈飞同志,你是新来的,又是在下面搞出过成绩的,说说你的看法?不要有顾虑,畅所欲言。”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飞身上,王振山也侧头看着他。

陈飞站起身:“郑副局长,李副局长,各位领导。我是陈飞,初来乍到,对局里和京郊农业的具体情况还在熟悉阶段。王主任刚才汇报的工作方向,为我们处奠定了基础。下面,我想结合我在基层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我个人对当前国内小型农机动向的一些粗浅了解,重点围绕‘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快速提升京郊农村主要小型动力——195型柴油机的实用效能’这一点,补充汇报几点不成熟的具体想法,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陈飞这番话,既尊重了王振山,又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话题,切入点具体和务实,瞬间抓住了在场领导的注意力。连那位打哈欠的生产计划处处长也坐直了身体。

郑副局长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具体说说。195型柴油机,确实是个关键。”

“是。”陈飞拿起自己那份“建议初稿”,但没有照念,而是脱稿讲述,“目前京郊乃至全国,195型及其类似型号的小型柴油机,是排灌、脱粒、加工的主要动力。但其普遍存在油耗偏高、功率输出不足、冷启动困难、可靠性有待提升等问题。通过我和一些老师傅的交流以及实践观察,我们认为,在不更换核心部件、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有几个方面可以立即着手改进。”

他条理清晰地开始阐述:

“第一,关于进排气系统优化。现有195机的进排气道铸造毛糙,内部阻力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抠挖打磨’,使用手持工具对气道进行局部修型,光洁流道。根据我们的实测估算,仅此一项,就能有效提升充气效率,预计可降低油耗3%—5%,提升有效功率约5%。”他边说,边用手在空气中比划着气流走向,简单明了。

生产计划处的处长忍不住插话:“就这么打磨一下?能有效果?需要什么特殊工具吗?”

“报告处长,不需要特殊工具,普通的什锦锉、砂布条即可,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修型的部位和程度。我这里面有一张简单的手绘示意图可以参考。”陈飞从容应答,并将稿子里夹着的一张绘有气道优化示意图的纸张轻轻推向桌子中央。那图绘制精准,标注清晰,一看就是内行手笔。

郑副局长拿起图仔细看了看,微微颔首。

陈飞继续:“第二,是关于燃油系统。目前油泵油嘴的制造精度有限,导致雾化不良。我们可以通过对柱塞偶件进行精细选配和手工研磨,改善密封性和雾化质量。这项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操作,但一旦掌握,能进一步提升燃油经济性,降低黑烟排放。我们之前在下面改良脱粒机时,就借助过一位老钳工的手艺,效果显著。”

“第三,是针对我们北方地区,特别是冬季和早春,柴油机启动困难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简易的‘预加热注油器’构思。”陈飞再次拿出一张草图,“利用废旧的注射器针筒和一小段铜管,制作一个可以预先向进气管注入少量易燃液体的装置,通过压缩引燃,提高气缸内初始温度,能极大改善冷启动性能。材料易得,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陈飞接连抛出的几个点子,每一个都紧扣“现有条件”、“低成本”、“易推广”、“见效快”这几个关键,而且都有看似可行的技术路径和预估的改善效果。数据具体,方法“土洋结合”,既体现了技术含量,又没有脱离当前工业水平和农民接受能力。

会议室里,几位领导都被镇住了。他们听惯了务虚的报告,突然来这么一个干货满满、操作性极强的汇报,冲击力可想而知。

王振山更是瞪大了眼睛,看着陈飞,他搞了一辈子技术,陈飞说的这些原理他并非完全不懂,但从未如此系统、如此有针对性地提炼成可以立刻推广的“解决方案”。这个年轻人,肚子里真有货!

郑副局长身体前倾,轻轻点着陈飞那份建议稿:“陈飞同志,你这些……想法,很有见地!非常务实!这份稿子,能留给我仔细看看吗?”

“当然可以,郑副局长。”陈飞双手将稿子递过去,“这只是初步想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验证。”

“好!好!”郑副局长连说两个好字,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才像搞技术的样子!就是要这样,眼睛向下,盯着问题,拿出办法!”他转向办公室主任,“记录一下,技术处提出的这几项关于195柴油机的改进建议,列为下半年局里的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由陈飞同志牵头负责,王振山同志配合。”

他又对陈飞说:“陈飞同志,你大胆干!先选一两个点做试点,尽快拿出实际效果给我看!需要下基层调研,需要找老师傅协作,直接打报告!”

“是!感谢领导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陈飞应道。

李副局长也笑着开口:“老郑啊,看来你这是捡到宝了。陈飞同志年轻有为,是得支持。”,“陈飞同志,听说你家人也过来了?住在招待所还习惯吗?有什么困难没有?”

陈飞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引出住房问题的好机会:“谢谢李局长关心。组织上安排得很周到,招待所很好。就是……家里老人和孩子,长期住招待所,毕竟不太方便……”他话说得含蓄,但意思表达清楚了。

郑副局长闻言,看向李副局长:“老李,后勤这块你管着,看看局里或者下属单位,有没有空着的宿舍或者周转房,给陈飞同志解决一下实际困难嘛。人才来了,就要安心留下。”

李副局长点点头:“我回头就让行政科查一下。陈飞同志这种情况,应该优先解决。”

汇报会在一片肯定中结束。走出会议室时,王振山看着陈飞:“陈副处长,你……刚才说得很好。”

陈飞谦逊地回应:“王主任,您是前辈,很多具体工作还得靠您把关。我只是提出想法,落实起来离不开您的经验。”

王振山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回到技术处办公室,刘援朝和孙卫东立刻围了上来。

王振山坐下,喝了口水,对两人说道:“下半年处里有重点任务了,由陈副处长牵头,搞195机的技术改进。你们两个,多配合陈副处长的工作。”

刘援朝和孙卫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兴奋。

陈飞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并未完全放松。汇报会的成功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落实。他需要尽快选定试点,需要找到合适的老师傅,还需要……一个安稳的家。

下午刚上班,行政科的一位干事就找来了:“陈副处长,李局长吩咐了,让我们尽快给您解决住房问题。我们查了一下,局属的农机配件厂家属院那边,刚好空出来一间筒子楼,就是……条件比较一般,是一楼,光线可能差些,而且是在院子最里面。”

筒子楼?陈飞心里有数,这年头,能分到筒子楼就不错了。“没关系,能有个稳定的住处就好。麻烦您带我去看看?”

“行,现在就有空,我陪您过去看看。”干事很爽快。

陈飞跟王振山打了个招呼,便跟着行政科干事出了机关大院。配件厂家属院离局办公楼不算太远,骑自行车十来分钟。院子有些老旧,几栋三层的红砖筒子楼立着。果然如干事所说,分给陈飞的是一栋楼一层最把边的一间,门前还有一小块杂草丛生的空地。

打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房间,大约二十五六平米,水泥地,白灰墙有些地方已经泛黄起皮。窗户朝北,确实光线昏暗。屋里空荡荡,只有一个破烂的木头床架和一个缺了腿用砖头垫着的桌子。

“这……确实简陋了点。”干事有些不好意思,“以前住的一对老工人,调走了。一直没分配出去。您看……”

陈飞仔细看了看。房子旧是旧,但结构没问题,位置也相对安静,门口那块空地收拾出来,还能种点菜。最关键的是,这是独立的住房,不用再挤在招待所,家人能有个安稳的窝。

“挺好的,就这里吧。”陈飞拍板,“麻烦您了,手续怎么办?”

干事没想到陈飞这么痛快,连忙说:“手续简单,我回去就给您办出入住证明,钥匙您先拿着。屋里缺家具,您可以看看后勤仓库有没有能用的旧家具,写个条子申请一下。”

“好的,谢谢。”

送走行政科干事,陈飞独自留在空房间里,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改造。光线暗?可以换个瓦数大点的灯泡。潮湿有霉味?弄点生石灰角落撒撒,再经常开窗通风。家具破烂?系统里可以买。门口的空地,可以开垦出来种菜,既能补贴家用,也符合当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风气。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院子里奔跑玩耍的几个孩子,远处传来隐隐的机床轰鸣声。这里,就是他在北京的第一个家了。虽然简陋了些,但充满了希望。

晚上回到招待所,陈飞把分到房子的消息告诉了家人。

赵春梅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有房子了?多大?带灶房不?在哪儿?”听说是一楼的筒子楼,还有点空地,她更高兴了:“一楼好!出入方便,门口还能种点葱蒜!啥时候能搬?”

“手续办好了,钥匙都拿到了。明天我就先去简单收拾一下,看看能不能找点旧家具。等收拾得能住人了,咱们就搬过去。”陈飞说道。

林婉也露出了浅浅的笑容,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对她而言是莫大的安慰。

小满听不懂太多,但知道要搬新家,也高兴地拍手。


  (https://www.bshulou8.cc/xs/5141452/1111101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