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重生1983:我靠打猎带领全家致富 > 第293章 挖到大货还得磕

第293章 挖到大货还得磕


“这小子这手艺,到底是跟谁学的?”

这个问题,夏建国一直没整明白。

都说当爹的最懂儿子。

夏东青从小没出过远门,家里有啥本事,照理他应该都知道。

可偏偏就这事对不上号。

不管是进山找参,还是林子里打围,他以前从没正经拜师学过。

就算偶尔听人闲聊,知道些皮毛,

真动手能有几成火候?

怎么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老练啊。

要不是夏东青平时没啥异常,

夏建国差点都怀疑,

是不是哪位山神爷看上了他儿子,把本事传下来了。

这边夏建国心里翻江倒海,

那边夏东青却突然停了手。

他眉头一皱,盯着刚露出一点头的参须,觉得不对劲。

这根须,能看到一头连着参体。

可另一头……居然没连在眼前这棵参上!

这种情况,只有两个解释。

要么,这须子早断了!

要么,它根本就属于另一棵参!

夏东青深吸一口气,先把那根须轻轻搁下。

他压根儿没本事一口气整两根人参。

发现这儿不止一根宝贝,夏东青手上的活儿更轻了,心也吊得更紧。

每拔一条细根之前,他都得先看清楚,这根连的是哪一棵。

等所有细根都慢慢扒拉出来,夏东青两手捧着把整棵参从土里托出来时,天都快变了样,一个多钟头早就过去了。

先理根须,再动主身,最后是芦头……

他小心翼翼把参放在老爹夏建国递过来的一团绿茸茸的苔藓上。

“爸,你可别瞎碰啊!”

“晓得晓得。”

刚才夏建国顺手扯了几片厚实的青苔搁边上,夏东青顺手抓起一片,轻轻盖在人参上。

还觉得不踏实。

他又补了一片苔藓盖上去。

接着父子俩把包着苔藓的人参翻了个个儿,反面也铺上一层新苔藓。

直到整棵参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夏东青才敢一点点把它卷成个苔藓筒子。

“爸。”

他抬头说:“还得再弄几块青苔来。”

“成,我这就去扒。”

夏建国一脸喜气,话也说得甜。

“儿子,这根02号参,是不是特别值钱?”

夏东青眉毛一挑,笑着反问:“你啥时候学会看参了?”

“我哪懂这个……”夏建国挠挠头,“我是看你包得这么讲究,要是不值钱,谁费这劲儿?”

夏东青笑了笑,眼睛扫了扫四周,压低声音说:

“咱这回是撞大运了,爸。”

“这个坑里全是他娘的好东西!”

拍了拍手里裹好的“参包子”,他又补了一句:

“就这一棵,有些人一辈子连影儿都没见过!”

这话真不是吹牛。

甭管这辈子还是上辈子,夏东青在挖参这行里,妥妥算个老把式。

亲手起出来的人参,少说也得七八十根。

可论成色能跟这一棵比的?

掰着手指头都数不满!

听儿子这么说,夏建国乐得嘴都合不上。

“那能卖多少?”

“现在说不准,得拿去问行家。”

顿了顿,夏东青又道:

“但肯定比昨天那棵贵得多!”

“真的假的?”

“骗你干啥?这品相,人家想造假都造假不出来。”

造假?行里管那叫“拼参”。

就是从好几根参上拆零件,挑好的拼一块儿,凑出一棵看着完美的。

早些年,不少人栽在这上面,连专家都打过眼。

后来这招被揭穿了,才慢慢没人敢用了。

不过到现在,圈里人夸人参长得好,还常说一句:“这品相,比拼出来的还地道!”

“好!好!好!”

夏建国乐得直搓手:“那你歇会儿,我去再搞点青苔回来。”

“歇?”

夏东青摇摇头:

“哪有工夫歇?”

不等老爹开口,他抬手指了指面前那个黑乎乎的土坑:

“这儿还有一棵等着我挖呢!”

“啥?还有一棵?!”

夏建国瞪圆了眼,差点跳起来。

他猛地抬起头,瞅了眼夏东青,看这小子是不是在拿他寻开心。

下一秒,脚底一蹬,人已经冲到了坑边。

膝盖一软,直接就是个扑跪,脑袋就往地上磕!

……

……

山里头混饭吃的行当不少,可要说哪一行规矩最碎、讲究最多,那必须是放山。

打从祖师爷孙良那会儿起,这一行的人就陆陆续续攒下了几十条规矩。

五花八门,啥都有。

别说门外汉听都听懵,就算是在林子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手,也不敢拍胸脯说全懂。

谁还没个疏忽的时候?

后来有人就想了个省事的法子:

不管碰上啥事,好也罢坏也罢,先磕几个头再说!

见着宝物要磕,踩到好运要磕,挖到大货还得磕……

头都磕了,祖宗能不给脸吗?

图个心安,图个顺当。

夏建国这么干,按行里的说法,叫“礼到人不亏”,一点毛病没有。

可夏东青站在旁边看得直皱眉。

俩人平时吵吵闹闹是常事,但终究是亲爹。

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跪来跪去,夏东青心里头有点发堵。

规矩是规矩,可男人跪天跪地跪父母,哪能随随便便把膝盖当抹布使?

这也太折自己了!

再说了,眼下这老埯子里头到底藏了多少货,还不清楚呢。

要是照这个劲头磕下去,脑门不得磕出个坑?

夏东青忍不住开口劝:

“爸,行了啊,差不多得了,别老磕了……”

“你给我闭嘴!”

话刚冒了个头,夏建国立马炸了。

手指头直戳过去,瞪着眼吼。

“不会说话就憋着,没人嫌你哑!”

夏东青:……

得,好心当了驴肝肺。

‘帮人倒惹一身骚,真是好心没好报’。

他抄起手里的鹿角匙,走到坑边,没好气地甩出一句。

“让让,我来抬参!”

“哎!”

这回夏建国倒是利索,立马闪到一边,乖乖让开。

懒得搭理老头那副模样。

夏东青蹲下身,继续一勺一勺清土,小心翼翼往上抬参。

夏建国恋恋不舍地瞟了眼土坑,转身就往岗梁子跑。

抬参是技术活,归夏东青管;

他呢,就负责打杂跑腿。

俩人配合多年,早就熟门熟路。

随着浮土被一点点扒开,人参的芦头渐渐露了出来。

这芦头,说白了就是人参的脖子。

每年春天,它顶着芽从土里钻出来,长叶开花;

等秋天一到,上面那截枯了烂了,脱了,只留下一圈圈小窝窝。

行话叫“芦碗”。

芦碗越多,说明这参在山里活的年头越长。

而在芦头紧挨着参体那一小截,是看不到碗的。

这段叫“圆芦”。

人工种的参没有这玩意儿,野山参才会有。

老放山人一看这圆芦,心里就有数了。

因为虽然没碗,但有密密的一道道横纹。

每一条,就代表一年。

纹越密,年头越足,参就越金贵。

除了圆芦以外,常见的芦头还有两种,一种叫马牙芦,另一种叫堆花芦。

马牙芦名字很直白,就是芦碗排列得整整齐齐,形状像马咬出来的牙印一样,看着利落。

堆花芦就不一样了,是人参在土里长的时候,顶头碰上了硬土层,长不上去,只能一圈圈地往上摞着长。

结果芦碗就挤成一团,歪七扭八的,数都数不清。

刚才夏东青挖出来的那棵参,正是堆花芦。

但还不完全是,它上面不光有堆花芦的样子,还带了些马牙芦和圆芦的特征。

圈内人把这种芦头叫做三节芦。

这可是野山参里最典型的标志,不光说明参龄老,还代表品质顶呱呱!


  (https://www.bshulou8.cc/xs/5141386/1111083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