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灵光初现
夏日的帷幕徐徐拉开,阳光变得热烈而慷慨,将村庄染成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苏晚和陆衍的生活,如同院角那架日渐繁茂的葡萄藤,在经历了冬的蓄力、春的萌发后,进入了夏的蓬勃生长。积累的成果正在稳步兑现,但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如同湖面被风吹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家庭关系的缓和是显著的。母亲李桂芹来小院的次数明显增多,有时是送些时令菜蔬,有时是絮叨些家长里短,眼神里少了以往的算计,多了真切的关怀。父亲苏富贵虽然依旧话少,但那次送笋和别扭的肯定,像一道裂缝,让坚冰有了融化的迹象。最让人欣慰的是弟弟苏明,经历了上次的教训,仿佛一夜长大,学习用功了许多,周末回家也会主动帮忙干些农活,看苏晚和陆衍的眼神里,带着显而易见的崇拜和亲近。
这天是公社大集,苏晚和陆衍照例去送菜。蔬菜的品质一如既往的稳定,“苏陆家”的小木牌在菜筐上轻轻晃动,已然成了品质的保证。称重结账时,供销社的张主任笑眯眯地递过钱款,顺便提了一句:“晚丫头,衍子,过两天县里有个‘多种经营经验交流会’,点名要你们去参加哩!好好准备一下,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
这无疑是对他们成绩的又一次肯定。苏晚高兴地应下,心里琢磨着该分享哪些经验更实用。回去的路上,她兴致勃勃地和陆衍讨论着发言内容,陆衍大多时候安静地听着,偶尔补充一两个关键点,目光却不时落在苏晚因为兴奋而泛着红晕的脸上,眼神柔和。
然而,温馨平静之下,潜流也在涌动。矛盾的焦点,渐渐集中在了“钱”上。苏晚他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赚的钱越来越多,在村里已不是秘密。这就像一块散发着香味的糕饼,难免引来各方的目光。
先是李桂芹,在一次闲聊中,试探着提起:“晚晚啊,你看你弟弟也大了,将来娶媳妇、盖房子,哪样不要钱?你爹那点死工资,也就刚够糊口……你们现在宽裕,能不能……先帮衬着点,算是爹妈借你们的?” 话说得委婉,但意思明确。
苏晚心里明白,母亲这是旧事重提,只是态度比以前好了太多。她没把话说死,只道:“妈,家里的难处我知道。我和陆衍商量一下,看怎么合适。但有些话得说在前头,帮衬可以,但小明自己的前程,还得靠他自己争气,我们不能大包大揽。”
李桂芹得了这句准话,已是喜出望外,连连点头。
更直接的麻烦来自苏晚的姑姑一家。这天,姑姑和姑父提着两包点心上了门,脸上堆着热情得过分的笑容。寒暄没几句,姑父就搓着手,切入正题:“晚丫头,陆衍,听说你们今年光是卖菜卖瓜就挣了这个数?”他伸出几个手指,眼神热切,“真是有本事!你看你表弟,也闲在家里没事干,能不能让他跟着你们干?都是一家人,肯定比外人放心!工钱嘛,好说,看着给点就成!”
苏晚看着这位平日里并不多亲近的姑姑和姑父,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不是真心想让儿子来学技术吃苦,而是看中了这里的收入,想塞个人进来轻松分一杯羹。表弟是出了名的懒散,真来了,只怕活干不了多少,麻烦事一堆。
陆衍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地喝着水,没说话,但周身的气压明显低了些。
苏晚笑了笑,语气温和却坚定:“姑姑,姑父,表弟想来干活,我们欢迎。不过我们这活儿不轻松,得起早贪黑,风吹日晒,规矩也多。得先从最基础的学起,跟着互助小组一起干,工钱也按小组的统一标准来,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大家都一样。表弟要是能吃这个苦,明天就能来上工。”
这话一出,姑姑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按互助小组的标准,那工钱可比他们想象的少多了,而且还得真干活!她支吾了几句“孩子没吃过苦……我们再想想……”,便讪讪地拉着姑父走了。
送走亲戚,苏晚叹了口气。陆衍放下茶杯,走到她身边,沉声道:“规矩不能破。”
“我知道。”苏晚点点头,“只是觉得,有时候钱多了,麻烦也跟着多了。”
“兵来将挡。”陆衍言简意赅,他的态度始终明确,守住原则,不惧纷扰。
这些家庭内部关于钱财的微妙博弈,是第三阶段无法回避的主题。苏晚需要在亲情和原则之间找到平衡,这考验着她的智慧和决断力。
而事业的转折,往往源于不经意的瞬间。夏日的衣物容易磨损,尤其陆衍整天在地里忙活,衣服裤子不是被树枝刮破就是沾上洗不掉的泥浆印子。这天,苏晚在灯下给他缝补一件磨破了肘部的旧军装衬衣。这件衬衣洗得发白,但布料厚实,陆衍很爱惜。
苏晚的手巧,不仅农活干得好,针线活也细致。她没有简单地打个补丁,而是找了一块颜色相近、但略深一点的布料,剪成两个小巧的、树叶形状的补丁,精心地缝在磨破的肘部。缝好后,她又将衬衣有些松垮的腰身稍稍收拢,磨损的领口也重新加固了一下。
第二天,陆衍穿上这件修改过的衬衣下地,自己并没太在意。中午休息时,他脱下外衣擦汗,露出了里面的衬衣。正好公社的技术员来村里指导病虫害防治,看到陆衍的衬衣,眼睛一亮:“哎,陆衍同志,你这衬衣哪儿买的?看着是旧衣服,但这版型改得挺精神啊!比供销社卖的新式衬衣还合身!”
陆衍愣了一下,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服,才注意到苏晚巧手改造的细节。他老实回答:“是我家里人改的。”
技术员啧啧称赞:“这手艺可真不错!现在想找件合身的衣服不容易,特别是干活穿的,既要耐磨又要利索。我家那口子总抱怨买不到合适的裤子,不是裤腿太长就是腰围不合适。”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一旁喝水的苏晚,心里猛地一动!她想起自己以前为了省钱,也常常修改旧衣服,对裁剪颇有心得。现在日子好了,买新衣服虽然不难,但确实像技术员说的,成衣的尺码固定,很难完全合身,尤其是对于需要经常弯腰干活的农民来说。如果能根据各人的身形,改制或者定做衣服,既节省布料,又穿着舒适方便,会不会是一个新的门路?
这个念头像一颗火星,落在了苏晚充满创业热情的心田上。服装生意!这似乎是一个与农业截然不同,却同样能满足人们需求、并且能发挥她心灵手巧特长的方向!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念头,需要仔细琢磨可行性,比如布料来源、成本核算、时间精力分配等等。她没有立刻声张,只是将这个想法悄悄埋在了心底,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跟陆衍好好商量。
傍晚收工,夕阳将天空渲染得瑰丽多姿。苏晚和陆衍并肩走在回家的田埂上。苏晚看着天边的晚霞,又看看身边男人挺拔的身影和被汗水微微浸湿的后背,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家庭的琐碎矛盾,如同夏日的蚊蝇,难免扰人,但只要核心稳固,便不足为惧。而偶然闪现的商机,则像黑夜中的萤火,指引着新的可能。
他们的生活,即将步入更广阔的天地。
(https://www.bshulou8.cc/xs/5140951/1111109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