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老冯头要开讲了
清晨雾气未散,林钧刚推开技术组门,就见苏晚晴站在档案柜前翻找图纸,眉头紧锁。
“怎么了?”我问。
她头也不抬:“冯老让人传话,今天下午三点,在大会议室开‘技术民主化专题汇报’,点名要你主讲。”
我愣了一下,手里的搪瓷缸差点没拿稳。
冯老?
那个从苏联进修回来、一辈子信奉“专家治厂”、连厂长讲话都要挑逻辑漏洞的老冯头?
他居然主动要求听一场由学徒工牵头的“群众技改”汇报?
还点名让我讲?
荒唐。太荒唐了。
可苏晚晴没开玩笑。
她抽出一叠泛黄的《苏联热工手册》,封皮上还贴着“绝密·内部资料”的标签,声音压得很低:“他说……想听听‘什么叫人民的科学’。”
我指尖轻轻敲在桌角,发出几声闷响。
昨天展板前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盯着那句“大人会躲,孩子不会”,像被什么狠狠撞了一下;他蹲在老倪的清渣装置旁,伸手摸油渍,问链条防变形的办法,语气里竟有一丝……动摇?
不是质疑,是求证。
那一刻我就明白了:这老头心里的墙,裂了一道缝。
而现在,他亲自递来一块砖,要我上去把墙推倒。
这不是挑战,是叩门。
而门后,站着整个体制对“草根创新”的审视与审判。
我深吸一口气,把饭盒往兜里一塞:“走,先去锅炉房。”
午休时间,食堂锣声刚响,我却拎着铝饭盒拐进了厂区最西头的锅炉房。
炉火轰鸣,热浪扑面,老倪正蹲在清渣装置旁,一手扳手一手锤子,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调整链条松紧。
见我来,他咧嘴一笑,牙花子都黑了:“林工,昨儿夜里又省了半吨煤!调度科今早查表时差点以为抄错了。”
“干得漂亮。”我点头,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就着炉壁反光画了幅传动结构简图,“我在想,这套系统能不能标准化?做成通用模块,锻压、铸造、热处理车间都能装。”
老倪凑过来,眯眼看了半天,忽然指着连接轴的位置:“这儿要是加个弹簧缓冲,撞得轻些,铁件寿命能多撑三个月。”
我猛地抬头。
柔性连接?
减震设计?
他不懂这些词,可二十年听炉声、看火色、摸震动的经验,让他本能地摸到了现代机械工程的核心逻辑!
我二话不说,笔尖飞快记下,又把饭盒塞他手里:“吃口热的,咱们下午还得打硬仗。”
他一愣:“我也要去?”
“当然。”我拍他肩膀,“你是发明人。”
三点整,大会议室鸦雀无声。
十二排木椅坐满了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科室干部,连厂办书记都来了。
空气里飘着茶水味和汗味,还有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
冯老坐在第一排正中央,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呢子大衣没脱,帽檐压得低,眼神如刀。
我没拿讲稿,只提了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六个大字:
问题来自现场。
全场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的声音。
接着,我调出七张手绘数据对比图——贴在厚牛皮纸上的坐标轴,每一根线都是我们这半年一点一滴攒出来的:
节煤量曲线——老倪的清渣装置让锅炉效率提升18.7%;
工时缩短率——双联钻模让炮栓加工时间从45分钟压到19分钟;
废品下降趋势——小李嫂蒸饭箱余热回收系统,使蒸汽利用率从31%跃至64%……
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来源标注清楚:几号炉、哪台车床、谁操作、测几次。
当我讲到小李嫂如何用旧油桶改造成蒸汽蓄能罐时,冯老忽然抬手:“等等。”
所有人呼吸一滞。
他盯着我,声音不高,却像铁锤砸在钢板上:“你说蒸汽压力稳定在0.3兆帕?你们测过饱和温度吗?”
我知道他在考我。
更知道,这是他唯一认可的语言——数据、标准、可验证性。
我不慌不忙合上笔记本:“测了三次,平均132.8摄氏度,用的是二车间校准过的玻璃管温度计,误差±0.5℃。原始记录在技术组备案,随时可查。”
会议室一片死寂。
冯老盯着我看了足足五秒,眼神从审视,到凝重,再到一丝极难察觉的震动。
终于,他缓缓点头:“继续。”
我重新转身,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一道弧线。
“所以我说,真正的技术革新,从来不在书本里,而在老师傅的手茧中,在炊事员的锅灶边,在每一个愿意动脑筋的普通人心里。”
话音未落,我听见后排有人轻轻鼓掌。
我没有回头。
只是从文件夹深处,抽出一张尚未示人的图纸——
它没有标题,只有密密麻麻的手写标注,按车间分区、工龄段、文化程度分层,统计着某种看不见的东西。
而最上方,用红笔圈出三个字:
潜力点。
我盯着黑板上那张“潜力分布图”,红笔圈出的三个字像烧红的铁块,烫在每个人心上。
“潜力点。”
不是凭空喊口号,不是拍脑袋上项目。
这张图里每一笔数据,都是我和苏晚晴蹲在车间角落,借着车床运转的间隙,一笔一笔问出来的。
哪个工龄段的工人提过改进意见?
哪些车间废品率高但没人敢动?
文化程度低,不代表脑子笨——老倪不识几个字,可他对炉火的感知,比热电偶还准。
我说完最后一句话,声音不大,却像锤子砸进沉默的深井:“我们常以为革新是工程师的事,但真正的痛点,永远在操作台前。一个不会画图的老工人,可能比我们会算。”
话音落下,空气仿佛凝固了。
十二排木椅没人挪动,连书记端起的茶杯都停在半空。
只有窗外梧桐枯枝轻颤,割裂了斜照进来的冬日余晖。
然后——
“啪。”
一声清脆的击掌声,从第一排中央传来。
冯老站了起来。
他拄着枣木拐杖,呢子大衣肩头还沾着早晨落的霜,帽檐下的白发被屋内灯光映得发亮。
他一步步走到黑板前,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没看我,而是盯着那五个大字——“人民的科学”。
抬手,粉笔划动。
一圈,完整地围住了那五个字。
粉笔尖顿了顿,又缓缓写下一行小字:
“活的技术,生于泥土,长于实践。”
随后,他转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如重锤落地:
“我教了四十年书,带过上百学生,可今天……是我第一次看见‘活’的技术。”
有人喉结滚动,有人低头记笔记,更多人只是怔怔望着这个向来冷硬、从不轻易赞许的老权威。
他继续道:“过去我说‘群众搞技改是胡闹’,现在我看,是我们这些‘专家’太脱离实际了。”顿了顿,语气陡然坚定,“我建议,将‘火种工坊’纳入厂技改委员会直属单位,经费单列,人事自主,直接向总工汇报。”
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开。
直属单位?
经费单列?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个临时拼凑的“业余小组”,而是正式编入体制的技术力量!
我站在讲台上,手心微微出汗。
不是因为激动,而是终于看清了一条路——一条把草根智慧真正接上国家机器的通路。
散会时人群迟迟不愿离去,有人上来拍我肩膀,有年轻技术员追着问图表怎么做的。
我没多留,拎起文件夹就往外走。
刚出门口,苏晚晴突然从廊柱后闪出来,一把拽住我袖口。
她眼神清冷依旧,可指尖微颤:“调度科刚接到部里电话。”她压低声音,像怕被风听见,“有人举报‘火种计划’搞‘技术*****’,否定专家领导,鼓吹‘工人乱改设备’,下周要派工作组下来查。”
我脚步一顿。
寒风从走廊尽头灌进来,吹得窗框嗡嗡作响。
我低头看着自己左手——那道焊枪烫伤的旧疤横贯指根,是去年抢修电弧炉时留下的。
那时没人信我能修好,说我一个学徒工瞎逞能。
结果呢?
省下三万块进口配件费,还顺手优化了冷却回路。
我轻轻摩挲着那道疤,忽然笑了。
“查?”我嗓音低哑,带着一丝冷意,“正好。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带着油污的真理。”
苏晚晴盯着我看了几秒,忽然松开手:“你去哪?”
“资料室。”我头也不回,“把这半年所有技改记录重新归档,原始数据、现场照片、测试报告,一份都不能少。我要让工作组翻每一页时,都闻到机油味。”
她没再说话,只是默默跟上来半步。
夜色渐沉,厂区路灯次第亮起,昏黄光晕洒在雪地上,像未干的锈迹。
路过值班室时,门虚掩着。我本想进去道声谢,推了推,没开。
第二天清晨打扫卫生的小工说,冯老昨夜待到十一点,走前留下一张便签,塞在抽屉最深处。
我找出来,展开。
纸已泛黄,字迹却更显苍劲,墨浓如血:
“守住底线,但别熄灭火种。”
我将它折好,放进胸前口袋,贴着心跳的位置。
而此时,厂门外通往市区的土路上,积雪尚未清扫。
远处天边,一抹灰蓝正缓缓撕裂晨雾。
似乎有什么,正在碾雪而来。
(https://www.bshulou8.cc/xs/5140950/1111106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