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你教我的,我都记着
它来自林小川在答辩结尾的一句轻声告白,却如重锤敲在所有人的心上——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废料”,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寒风卷着雪粒子拍打在红星机械厂技术楼的玻璃窗上,像是一群急切叩门的手。
我坐在后排角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帽檐压得很低,手里捏着半截铅笔头,在笔记本上随意画着某个传动轴的受力分析草图。
没人注意到我——项目总师不该出现在这种地方,尤其是在一场由年轻技工参加的“影子工程师”结业答辩会上。
可我知道,今天必须来。
这不是汇报,是验收。
是火种是否真的点燃的试金石。
讲台上,林小川正站在投影仪前。
那台老式幻灯机还是我三年前亲手改装的,用废旧镜头和电机拼出来的,如今竟成了培训中心的“镇室之宝”。
他个子不高,背脊挺得笔直,脸上还带着一级工常有的青涩,但眼神沉稳,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所以,我在处理69式高射机枪供弹机构卡滞问题时,并没有直接更换零件,而是逆向拆解了五套故障组件,测量了每一处磨损数据。”他顿了顿,翻过一页手绘图纸,“发现根本原因不在弹簧疲劳,而在导槽角度偏差0.3度。”
台下有人低声议论。
这太细了。0.3度?肉眼几乎看不出,连量角器都难测准。
“我当时想到林工说过一句话:‘精度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林小川抬起头,目光扫过人群,最后仿佛穿透空气,落在我坐的方向,“于是我用分度头配合游标卡尺做了微调实验,最终将导槽重新铣削修正,故障率从17%降到0.8%,而且节省了整批进口弹簧的替换成本。”
掌声响起,不热烈,但真诚。
苏晚晴坐在前排评审席,指尖轻轻敲着桌面,嘴角微扬。
她今天穿了件灰呢大衣,围巾没系紧,露出一截白皙的脖颈。
我知道她在想什么——这个方案,分明就是当年我修那台苏联淘汰立铣床时的思路翻版。
只是那时,我是为了活命;现在,他们是为了突破。
朱卫东抱着手臂靠在墙边,眉头皱着,像是在挑刺,可眼角的纹路却松了下来。
他是看着林小川从一个连扳手都不会握的新徒工,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当初他还劝我:“钧子,别把本事都倒出去,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我只回了一句:“我们干的不是手艺,是国家的命脉。”
老罗坐在最后一排,手里攥着块红布擦他的电工钳,耳朵竖得老高。
他是最早跟着我搞设备抢修的老兄弟,话不多,但每次我推新工艺,他总是第一个接电、拉线、焊电路板的人。
他说:“你画图,我通电,咱俩搭一辈子。”
轮到提问环节。
技术科一位老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小林啊,你说用了‘系统排查法’,这个词听着新鲜。谁教你的?”
全场安静了一瞬。
林小川低头看了看笔记,然后抬起头,声音平静:“林钧师傅说的。他在一次夜班讲课里提过——遇到复杂故障,不能头痛医头,要建立‘输入—过程—输出’模型,先锁定变量,再控制干扰因素。”
他又补充了一句:“他还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喉咙有些发紧。
不是因为被提起名字,而是因为他准确地说出了“思维方式”四个字。
这正是我没有写进任何手册、也没人能抄走的东西。
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从来不是某一台机器、某一张图纸,而是怎么想问题。
散会后,人群陆续离开。
我起身准备走,却被一只手拦住。
是苏晚晴。
她站在我面前,呼出的白气氤氲在冷空气中,眼神清亮如雪后初晴。
“你知道吗?”她说,“刚才有三个评委私下问我,是不是你在幕后指导全程?甚至怀疑这些年轻人是你精心排练过的‘表演队’。”
我笑了:“我要真能排练,早就拿大奖了。”
“但他们错了。”她望着我,语气认真,“你没教他们答案,你教他们怎么去找答案。这才是最难的。”
我沉默片刻,望向走廊尽头那间挂着“影子工程师实训室”牌子的小屋。
门虚掩着,里面还有灯光,隐约传来讨论声——有人在争论热处理保温时间该取上限还是下限。
“三年前,我把第一批人选名单交给厂党委时,有人说我疯了。”我说,“让成分复杂的学徒、女工、转岗工人进技术培训班?简直是浪费资源。”
“可你现在看,”我指着那扇透光的门,“他们不是资源,他们是未来。”
苏晚晴轻轻点头:“林小川说,他要把这套方法整理成《基层技术员十问》,发到各车间。”
“挺好。”我笑了笑,“比我当年偷偷抄在烟盒纸上的笔记强多了。”
她忽然低声问:“你会一直这样教下去吗?哪怕……有一天你不在这儿了。”
我看她一眼,没回避:“只要红星厂还在冒烟,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教。”
风又起,窗外积雪簌簌落下。
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刚送来的文件——代号“鹰巢”的新型狙击步枪预研项目立项批复。
上面写着:
项目总师:林钧
技术副手(后备人选):林小川
我翻开扉页,看到一行陌生又熟悉的字迹:
“你教我的,我都记着。
——小川”
笔锋稚拙,却坚定。
我合上文件,抬头看向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63年,我在废品站用铁皮焊第一把自制刮刀时拍的。
满脸煤灰,衣服破洞,像个叫花子。
如今,那把刮刀就摆在陈列馆最显眼的位置,标签写着:“共和国自力更生精神的实物见证”。
而我知道,真正的见证,不在展馆里。
在每一个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心中有火的年轻人眼里。
在这一代人终于学会自己点火的时代里。
本章核心爽点提炼:
— 人才逆袭反哺:主角培养的“影子工程师”独立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实现能力闭环。
— 思想传承胜于技艺:主角无保留传授“科学思维”,形成可持续的技术生态,彰显格局。
— 低调见证荣光:主角隐身幕后,亲眼目睹徒弟登台答辩,情感冲击强烈,凸显“无名英雄”内核。
— 伏笔回收+势力奠基:“影子计划”成果落地,为主角后续推进更高层级项目提供坚实团队支撑。
— 情感暗流涌动:苏晚晴一句“你不在了怎么办”,埋下离别或危机伏笔,温柔中带忧思。
(https://www.bshulou8.cc/xs/5140950/1111101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