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成功!
三月,文化站那栋略显陈旧的苏式小楼里,因为全军文艺汇演的任务而格外忙碌。木质窗框漆色斑驳,墙上还挂着几位老艺术家的黑白照片,阳光透过磨砂玻璃,在打了蜡的木质地板投下朦胧的光晕。
向暖的办公室在二楼尽头,房间里弥漫着旧书、油墨和淡淡樟脑丸的气味。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节目单和各地报送上来的录像带。一台“长城”0520电脑嗡嗡作响,屏幕上显示着初步的节目流程,旁边还放着手写的修改意见。通讯主要依靠墙那部老式拨盘电话,以及需要到一楼通讯员那里才能发送的传真。
接下总策划重任的向暖,感到了久违的压力,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被家庭生活暂时掩埋的专业热情。她穿着素雅的毛衣和长裤,齐肩短发用最普通的黑色发卡别在耳后,整个人清瘦却目光坚定。
“小向,这次汇演意义重大,要突出我们军队的特色,也要有时代气息,反映新时期官兵的精神风貌。”文化站的老站长,一位鬓角花白、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老同志,语重心长地交代。
“站长,您放心,我一定尽全力。”向暖郑重承诺。她深知,在九十年代初期,这样大规模的全军汇演,是展示各军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凝聚军心士气的重要平台。
最初的挑战是节目遴选和创意构思。各军区、兵种报送来的节目录像带堆积如山,内容多以传统的大合唱、队列舞蹈和军乐演奏为主,虽然气势恢宏,但形式上略显单一,缺乏新意。向暖带着文化站的几位年轻干事,一连几天泡在放映室里,反复观看这些录像,记录亮点,也思考着如何突破。
“李干事,你觉得这个边防部队的‘冰上舞蹈’创意怎么样?虽然动作还不够娴熟,但题材很独特,反映了戍边官兵的艰苦与乐观。”向暖指着屏幕上那些在模拟冰面上滑行、身着厚重冬装的战士,询问身边一位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女孩。
“向姐,想法是好的,但艺术表现力还差一些,服装和灯光也跟不上。”李干事快人快语。
“嗯,记下来,作为重点打磨的备选。我们需要一些这样有生活气息、有兵味的原创节目。”向暖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次汇演的主题:“钢铁长城,时代风采”。
创意构思阶段,向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深夜,孩子们睡下后,她还在书房里翻阅《解放军文艺》、《歌曲》等杂志,寻找灵感。宋聿会默默给她端来一杯热牛奶,或者把台灯的光线调得更亮一些,无声地支持着她。
一个周末,她带着文化站的骨干们去基层连队采风。在侦察兵的训练场,她看到战士们矫健的身影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在通信连,她听到女兵们清脆利落的口令和值班时专注的神情;在炊事班,她感受到那种默默奉献、保障有力的后勤精神。这些鲜活的一线见闻,极大地丰富了她的创作思路。
回到文化站,她召集创作团队开会。会议室的黑板上写满了她的构思。“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歌颂上,”向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的同事,“要深入挖掘我们官兵内心的情感,他们的牺牲奉献,他们的家国情怀,还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她提出了几个大胆的创意:一是将传统的军体拳与现代舞蹈元素结合,创作一个反映士兵日常训练、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群舞《砺剑》,展现单兵作战到协同配合的过程。二是以一个边防哨所的“夫妻哨”为原型,创作一个小品《雪山上的并蒂莲》,讲述一对军人夫妻长年坚守在生命禁区,彼此扶持、为国戍边的感人故事,着重刻画他们细腻的情感世界。三是改编一首流传在工程兵部队的劳动号子,融入摇滚元素和磅礴的合唱,打造一个气势恢宏的混声表演唱《打通昆仑》,展现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四是挖掘军队内部的文艺人才,比如那个会弹古典吉他的排长,让他创作并演唱一首反映当代军人内心独白的歌曲《我的绿军装》。
这些想法,在当时的文化站看来,有些“前卫”,甚至“冒险”。传统的歌舞升平节目保险,但难以出彩;而创新,则意味着可能失败,可能不被认可。
“小向,想法是好的,但是不是太……文艺了?当兵的要那么细腻的感情干什么?”一位老资格的干事提出了疑问。
向暖耐心解释:“王干事,我们的官兵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文艺工作就是要打动人心,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引起共鸣,才能真正凝聚力量。我们要相信战士们的审美和情感需求在不断提高。”
她据理力争,用采风时看到、听到的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终,在老站长的支持下,她的整体方案获得了通过。接下来,是更为繁琐和艰苦的创作与排练阶段。
向暖开始频繁地往返于文化站和各参与排练的单位之间。她亲自参与剧本和歌词的修改,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段旋律一段旋律地听。在《砺剑》的排练现场,她甚至和编导一起,跟着战士们学习基本的军体拳动作,体会那种力量与节奏感,再融入到舞蹈设计中。
“手臂再抬高一点,出拳要有力,眼神要坚定!想象你们就是在训练场上!”她不顾额角的汗水,大声地指导着。那些原本对“跳舞”有些抵触的侦察兵们,渐渐被这位文静却执着的女干部的认真劲儿打动,排练越来越投入。
为了《雪山上的并蒂莲》这个小品,她多次与创作人员讨论,反复修改剧本,力求情感真实、细节动人,避免口号化和脸谱化。她甚至请来了真正的边防军人座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服装、道具、舞美、灯光……每一项都需要她最终拍板。九十年代条件有限,很多效果需要土法上马,发挥聪明才智。为了《打通昆仑》的舞台效果,她带着舞美组的同志,跑遍了城里的建材市场和旧货市场,寻找可以模拟岩石和开山器械的材料。
那段时间,向暖几乎以文化站为家。宋聿毫无怨言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接送安安、照顾曦曦,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偶尔,他会带着孩子们来文化站“探班”,安安好奇地看着妈妈指挥若定的样子,曦曦则在爸爸怀里,睁着大眼睛看着舞台上光怪陆离的排练场景。
“妈妈好厉害!”安安小声对爸爸说。宋聿看着在排练厅中央,因为专注而显得格外光彩照人的妻子,眼中满是骄傲:“是啊,妈妈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汇演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次联排,由于多个环节衔接不畅,效果很不理想,现场气氛有些低迷。向暖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下,心情沉重。
老站长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小向,别灰心。搞创作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大胆去调整,我们都支持你。”
向暖深吸一口气,重新振作起来。她连夜召开协调会,逐个环节梳理问题,调整方案,优化流程。那段时间,她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终于,全军文艺汇演在军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台下坐满了总部首长、各部队代表和官兵家属。大幕拉开,灯光璀璨。
当充满力量与美感的《砺剑》引来阵阵喝彩;当《雪山上的并蒂莲》让许多硬汉官兵红了眼眶;当《打通昆仑》雄壮的歌声和富有冲击力的舞台呈现引爆全场;当那首《我的绿军装》唱出当代军人的心声时……坐在后台监控位置的向暖,紧紧攥着对讲机的手,才微微松开,嘴角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欣慰的笑容。
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总部首长在接见演职人员时,特别握着向暖的手说:“向暖同志,这次汇演很有新意,很有水平!展现了我们新时期军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昂扬的精神风貌,辛苦了!”
(https://www.bshulou8.cc/xs/5140624/1111105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