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三国:开局截胡何太后 > 第35章 北国风光

第35章 北国风光


官渡一把大火,烧尽了袁绍的野心,也烧出了一个全新的北方格局。

曹操以少胜多,奇迹般地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河北霸主,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天下,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袁绍仓皇北逃,其麾下十万大军土崩瓦解。

除了战死和溃散的,投降者多达数万之众。

面对如此庞大的降卒,曹操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胸襟。

他并未滥杀,而是下令进行筛选,老弱病残者发放路费遣散归乡,精壮者则打散编制,与原有的青州兵以及曹操的核心部队进行混编。

由曹氏宗亲或张辽、徐晃等信任的外姓大将统领,辅以强有力的教化与整训,逐步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同时,曹操挥师北上,趁胜追击。

袁绍败退回邺城,惊魂未定,又气又急,竟一病不起。

曹操大军所至,冀州各郡县望风归附,檄文所致,几乎传檄而定。

曾经强大的袁氏集团,在失去了主力军队和领袖威望后,已然呈现出树倒猢狲散的颓势。

河北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正在向曹操敞开大门。

在这大局已定、百废待兴之际,曹操并未忘记远在幽州的约定。

他亲笔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备述官渡大胜、河北将定之形势,并再次诚挚邀请赵云前来共襄盛举,信中写道:

“……今北方粗定,思贤若渴。”

“云长、文远等皆言将军忠勇,孟德心向往之。”

“昔日之约,犹在耳畔,望将军不弃,速来许都,孟德必虚席以待,共图王业……”

这封信由心腹之人携带,快马加鞭,送往局势已然岌岌可危的幽州。

此时的幽州,公孙瓒困守易京,穷途末路,刚愎暴虐更甚往昔,麾下人心离散。

赵云收到曹操来信,展读之后,久久不语。

信中描述的宏图,许昌朝廷展现的新气象,以及曹操那份始终如一的看重,与他眼前公孙瓒的昏聩和幽州的绝望形成了鲜明对比。

昔日“待我了却恩义”的承诺,在公孙瓒已然明显无法挽回的败局面前,有了践行的理由。

他再次面见公孙瓒,试图做最后的劝谏,却只换来猜忌和斥责。

赵云心中最后一丝羁绊也随之斩断。

他知道,是时候离开了,去追寻那个能真正施展抱负、匡扶社稷的地方。

不久后,赵云以兄长病重为由(半真半假,亦是一种离开的托词),向公孙瓒请辞。

公孙瓒此时自顾不暇,也未强留。

赵云于是匹马单枪,离开了经营多年的幽州,南下奔赴许昌。

这一日,曹操正在邺城(已初步平定)临时府邸与群臣商议安抚河北、荐举人才之事,忽闻侍卫来报:

“常山赵子龙将军,于府外求见!”

曹操闻言,大喜过望,立刻放下手中事务,亲自出迎。

只见府门外,赵云白衣白甲,风尘仆仆却难掩其英挺之气,牵马而立,见到曹操出来,抱拳躬身:

“败军之将赵云,蒙曹公不弃,特来相投!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快步上前,亲手扶起赵云,用力拍了拍他的臂甲,朗声笑道:

“子龙!我得子龙,如鱼得水也!”

“何来败军之将之说?”

“今后你我携手,共安天下!”

他随即向众人介绍,

“此乃常山赵子龙,忠勇无双,万夫莫敌!”

“今来助我,实乃天助我也!”

荀彧、郭嘉等谋士微笑颔首,关羽、张辽等将领也上前见礼,他们或早已闻名,或见识过赵云风姿,对其加入皆表欢迎。

至此,曹操麾下,关羽、张辽、徐晃、张郃(后降)、赵云等顶尖将领齐聚,堪称谋臣如雨,猛将如云。

“五虎上将”的版图虽未正式命名,却已悄然趋于完整,实力空前强盛!

随着河北局势初步稳定,曹操留下夏侯惇、曹仁等大将镇守,自己则率领主力及新归附的文武,浩浩荡荡凯旋许昌。

许昌城外,早已得到消息的朝廷百官和无数百姓,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翘首以盼。

当曹操的旌旗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人群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司空万胜!”

“曹公威武!”

“大汉万岁!”

声音如同海啸,席卷四野。

曹操骑在绝影马上,身披戎装,接受着万民的夹道欢迎。

在他身旁的銮驾上,何太后盛装端坐,少帝刘辩亦在侧,母子二人脸上洋溢着安定与荣耀。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何太后甚至微微侧身,向马上的曹操投去一个只有彼此才懂的眼神,那其中有欣慰,有骄傲,更有一种共享荣光的亲密。

在万民眼中,这无疑是君权与强权最完美的结合,是安定与力量的象征。

盛大的凯旋仪式在许昌皇宫前举行。

曹操下马,与何太后、少帝一同登上高台,接受文武百官和万民的朝拜。

阳光洒在三人身上,仿佛为这全新的权力中心镀上了一层金光。

是夜,皇宫内大摆庆功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庆贺这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胜利。

曹操无疑是宴会的绝对核心,文臣武将纷纷上前敬酒,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酒至半酣,一直安静坐在席间,面色依旧带着些许苍白的郭嘉,缓缓端起酒杯,走到了曹操面前。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高声祝颂,而是微微俯身,压低了声音,那双仿佛能洞悉世事的眼中,闪烁着冷静而锐利的光芒:

“明公,河北已定,中原在握,声威震于四海。然……”

他话锋一转,声音虽轻,却清晰地传入曹操耳中,

“天下九州,明公仅得其半。荆襄之地,鱼米之乡,四通八达,刘景升(刘表)坐守其地,虽无大志,然亦是一方障碍。

下一步,是该考虑如何‘和平’地……请刘景升,让出荆州了。”


  (https://www.bshulou8.cc/xs/5140505/4316604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