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以德服人
李斯见事态差不多了,对廷监道:“停!”
廷监挥手叫停了鼓声,郭开被重重地摔回了地上。
刹那间,仿佛劫后余生一般,郭开大口的喘着粗气,一边哭,一边打嗝。
赵九元再次见到郭开时,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裳,跪在秦王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多谢秦王不杀之恩。”郭开对嬴政行着叩拜大礼。
秦王政瞧着他,像是在瞧一个什么有趣的猎物。
赵九元缓缓走上前来,拱手对嬴政道:“大王,臣有一请求,请大王宽恕臣无礼之罪。”
“哦?赵卿要做甚?”嬴政笑看赵九元。
赵九元缓缓开口:“大王,臣只想以德报怨,以解臣与赵丞相之间的恩怨。”她说着,回眸看向殿中郭开。
一记刀子眼甩过去,郭开立马点头答应。
以德报怨好啊!
终于不是打打杀杀了。
他的小命保住了。
“好啊,准了。”嬴政笑道。
郭开心里觉得古怪,怎么这秦王见了他脸臭地跟块鞋底子似的,见了赵九元就立马笑脸盈盈,这脸变得跟什么似的。
不过能与赵九元打好关系,他小命就稳住了。
更何况,那日在船上,赵九元说过欣赏他……下一秒,郭开一双眼都快瞪裂了。
只见赵九元从袖子里取出一块一指厚的湿木片,约三四指宽,上头还刻着一个大大德字。
郭开瞬间惊呆了,没说是这种德啊!
他立刻摆手道:“想必南山侯一定是在和我开玩笑。”
“我敢跟你开玩笑,丞相你敢跟我开玩笑吗?”赵九元面色正经,缓步走到郭开面前。
郭开神色一紧,讪讪道:“不敢,不敢。”
“那么丞相是不接受在下与你之间的调解了?”
郭开嗅到了危险,秦王如此宠爱赵九元,今天这顿打要是不挨,他可就真要交代在这里了。
于是他立刻陪笑道:“怎么会呢?南山侯愿意与在下以德报怨,在下感激还来不及呢。”
“啪!”
木片碰撞皮肉的声音狠狠在大殿内炸响,郭开只觉得半张脸都麻了,就连牙齿也松动了几颗,嘴里全是血腥味。
李斯噗嗤低笑。
郭开脸上赫然印着个大大的德字。
嬴政暗笑。
以德服人还能这样用,也就赵卿能想到了。
赵卿向来不吃亏,这次被郭开这个小人暗害,也罢,就让他好好出出气。
“丞相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觉得我以德报怨不好,想要以死来抵对我造成的伤害么?”赵九元语气冰凉,好似索命阎王一般。
郭开瞬间吓了好一个机灵。
“不不不,这是应该的,就该以德报怨,以德报怨好啊。”他拼命摇头,好像觉得有什么不对,又拼命的点头。
“那就好。”
赵九元勾唇一笑:“那就麻烦丞相,稍稍抬起脸,'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看,孔子都说了两个德字呢,丞相才只有一个,恐怕不合礼数。”
郭开险些吐血。
这都是什么歪理?
秦国的南山侯真是可怕,他郭开这辈子,就栽在此人手上了。
郭开左右两半张脸各顶着一个大大的德字,呜咽着。
打人不打脸,赵九元还专挑他的脸打,这事要了他的命啊。
赵九元收起木片,退到李斯身后,一副淡然的模样站定,而后拱手对秦王道:“大王,臣之仇已报,这就退下了。”
嬴政颔首,赵高引着赵九元离开。
在秦王的凝视下,李斯步步引诱郭开,令其成了秦国安插在赵国的间人。
毕竟是一国丞相,好处还是要给的,只是威胁居多罢了。
秦国要灭赵国,届时他这个赵国丞相要么与赵国共存亡,要么再寻找一个新的靠山。
如此看来,似乎秦国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何况,他与秦国柱石南山侯的恩怨已经通过两个德字化解,赵九元应该不会再对他做什么了吧?
回到住所,赵九元寻顿弱道:“上卿为我大秦奔走,将瓷器销往各国,着实辛劳,请饮此杯,以慰辛苦。”
她端起茶杯,顿弱亦举杯。
“国师寻在下可是有要事交代?”顿弱知道赵九元的性子,他从主动找任何人,若真找了,便一定有要事。
“知我者,上卿也。”赵九元放下茶杯,揭开盖在桌上的盖子。
盖子下放着两盘羊肉馅儿的饺子,顿弱酷爱羊肉,这都是给他的。
顿弱咽了咽口水,拿起筷子不客气得吃了起来。
赵九元趁着他吃饺子的空档道:“大王有意令郭开为间人,此举于我大秦有利,赵国失了李牧,但主力仍在,国力不弱。”
“若是上卿能在赵国大展拳脚,削弱赵国国力,使其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于秦而言,将会是一场没有硝烟即可取其国的战争啊。”
顿弱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一下子便理解了赵九元的意图。
“国师所言,在下定然好生思量。”顿弱点头道。
赵九元之意,乃是用瓷器来撬动赵国的国脉。
果然,顿弱吃完饺子的第二天,陶瓷厂那边就宣布停产了。
现在市面上的牡丹或者锦鲤形白瓷就剩几尊,件件如仙华一般,美得令人窒息。
春平君从秦国陶瓷厂求购到一尊白瓷仙莲,此莲在阳光下洁白如玉,当属白瓷中的精品,世间只此一尊。
倡太后爱不释手,每日都要欣赏许久,连带着看不顺眼的春平君,她都给看顺眼了。
要是郭开拿着比莲花更宝贵的白瓷仙女回赵国,再次傍上倡太后的大腿,便会在春平君手中保下命来,依旧做他的赵国丞相。
郭开心中咒骂赵九元,但又惧怕秦王会直接杀了他,只能小心翼翼护着装有仙女的箱子,佯装有秦人追杀他,穿过韩魏国境内回到赵国。
这一行,风餐露宿几个月,转眼又到了秋收时。
今年秦国大丰收,红薯、土豆等补充粮彻底得到了推广,辣椒、油菜等多籽作物,推行到了蜀地。
蜀地自李冰父子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后,便成了天府粮仓,故而红薯、油菜、辣椒在蜀地的适应程度比在关中地区更好。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932/4365021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