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319章 见迁思异

第319章 见迁思异


黄初七年对于洛阳来说,绝对是个充满波折的年份。

    但这种波折并未随着新帝登基,改年号为“太和”而平复下来。

    反而因为迁都之事,再起新的波澜。

    虽说早有预料,但舆情之激烈,依然稍稍出乎了曹叡的预计。

    就连始作俑者,刚刚从司空迁任司徒的王朗,也有些措手不及。

    特别是随着雍丘王曹植突然上书参与论战,继而获得不少曹氏宗室的支持,更是将这件事的性质推向了另一个层面。

    “雍丘王糊涂啊!”

    “他身处嫌隙之地,正该韬光养晦以求自保,怎能在这种时候给朝廷添乱呢?”

    许昌宫城里,侍中辛毗一脸痛心疾首。

    而在他面前,骠骑将军曹洪,豫州刺史贾逵,面色各异。

    曹洪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经历。

    当初曹丕当政,他同样受到猜疑。

    好在辛毗及时来陈述利害关键,加上彼时蜀贼来势汹汹,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自己适时退让,终究还是熬过了曹丕这一朝,保有大将的名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其实很赞同辛毗的说法。

    曹植那竖子就不该在这时候当出头鸟。

    真以为新帝对宗室的警惕防范,跟先帝会有什么不同吗?

    但另一方面,他其实又打心底里赞同曹植的提议。

    也即天子应该有死社稷的决心,不能因为敌兵临境而迁都。

    至少不该在登基的第一年就迁走。

    好歹先打一仗再走嘛!

    岂能让天下人看轻我曹氏男儿的气魄?

    不过看样子,眼前这位辛公,还有旁边的贾公,似乎有不同看法?

    想到这,早已被现实磨掉了一些棱角的曹洪曹子廉,呵呵一笑,转头对贾逵道:

    “不知贾使君对于曹子建上书此事,有何看法?”

    贾逵微微摇头道:

    “雍丘王有拳拳报国之心,纵然时机不对,又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如今贼势汹汹,河东沦丧,洛阳眼看着要直面贼人屠刀,无论是守还是走,都能说出些道理,也都可以加以驳斥。”

    “究其原因,乃是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的立场,利益得失的计算,都有所不同罢了。”

    “好比说在下,身为河东人,当然是盼着王师早日克复故土的。”

    “只要有利于此事,迁不迁都又有何妨?”

    “又比如说佐治。”贾逵看向辛毗。

    “颍川就在大河以南,洛阳一旦有失,则颍汝必会迅速沦丧。”

    “那如佐治这般的颍汝士人,又怎可能期盼车驾北行?”

    “佐治这般痛心疾首,怕不是见宗室里难得有宗王这般硬气,所以起了保存之心,以图将来?”

    辛毗顿时以袖遮脸,连道不敢。

    “又如将军。”贾逵视线又转回曹洪。

    后者早就知晓这位贾使君的厉害,连忙应一句“洗耳恭听”。

    然而贾逵说到这里,却忽然打住。

    片刻之后,更是微微摇头,拢手不再说话。

    辛毗同样咬紧牙关,神色有些忌惮。

    场中一时死寂。

    最后还是城府最浅的曹洪先熬不住,开声道:

    “我等都是在外守土的将臣,就没必要议论彼此了。”

    “就说那洛阳诸公,到底对此事是个什么说法,支持迁都还是不支持啊?”

    闻得此问,三人中职责最清闲的辛毗再度开声:

    “不外乎是三种说法。”

    “一是如雍丘王那般支持君王死社稷,坚决反对迁都的。这里面以洛颍汝的士人居多,不必多提。”

    “至于赞同迁都的,也有两种说法。”

    “一是天子所主张的北迁邺城。”

    “二是后将军(朱灵)、兖州刺史(王凌)所主张的迁都寿春。”

    “除此之外,还有迁到许昌、谯的说法。”

    “但这两个地方,许昌和洛阳近在咫尺,若洛阳不可守,许昌岂能幸免?”

    “二者本属一体,没必要去折腾。”

    “至于谯,虽稍远一点,且是龙兴之地,但其地贫瘠不足以供养大军,昔年卢毓卢子家就曾反对先帝迁民入谯。”

    “那种地方如何能作为正经的都城?”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在洛阳、邺城、寿春三地选择而已。”

    曹洪听到这里,又下意识去看贾逵。

    但后者目光却死死盯着自己,一言不发。

    曹洪本就心里有鬼,哪敢与他对视。

    立即撇过头,打着哈哈道:

    “说起来,朱文博是冀州清河人,王彦云是太原祁县人。这两位不支持陛下去河北也就罢了,怎么反而主张去淮南呢?”

    辛毗不假思索道:

    “自黄初四年在合肥大破孙权之后,朱将军和王使君已在淮南经营了三四年,根基已厚,岂会为了千里之外的乡梓,而放弃眼前的权势?”

    又指着旁边抿嘴的贾逵道:

    “便是痛失河东故乡的贾使君,若你问他迁都还是不迁都,他必然说不迁。”

    “可你再追问若迁都,邺城和寿春何者更优,他多半也会选择寿春的。”

    “我说的对吗,贾公?”

    闻得此言,方才一直昂然直视曹洪的贾逵,竟不敢与辛毗对视。

    显然被说中了心事。

    曹洪顿时就放心下来。

    原来此间起了异心者,不止自己一个啊!

    ……

    太和元年二月,经过一番波折不断的公议。

    曹叡最终强行通过了迁都邺城的决议。

    这里面,司马懿、吴质以及大量河北三州士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大将张郃自请留镇洛阳也给了一些人说服自己的理由。

    但最关键的,还是上党太守羊衜在壶关挡住了汉军的攻势。

    因为从地形上看,只要壶关不失,那邺城便还算一处稳妥的地方。

    唯一的缺口是南边的河内郡。

    但河内不是尚未丢失吗?

    所以依然有足够的防御纵深。

    比洛阳稳妥得多。

    不过为了照顾到大多数河南士人的情绪,曹叡还是听从了王司徒的建议。

    离开洛阳后,没有第一时间渡河北上。

    而是先南行许昌劳军。

    其后在骠骑将军曹洪和豫州刺史贾逵的陪同下,东行至谯。

    慰劳了当地的父老,赦免了一些罪人。

    又让伴驾的博士们士捯饬了一篇天命在魏,将来定能将蜀贼驱逐出中原的檄文。

    期间什么黄龙见谯,天降甘霖,地吐醴泉。

    什么连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鱼等等祥瑞不一而足。

    好歹是从形式上安抚了一番人心。

    最后曹叡还特地把皇叔曹植从封地陈留郡雍丘给召了过来,勉励对方一番。

    却不给予任何实质性的任用。

    到了当年四月,洛阳群臣百姓迁移邺城的事情已经七七八八。

    司马懿等人也传来邺城宫室已经翻修完毕的好消息。

    于是曹叡不再停留,直奔黄河边上的白马津。

    临渡,曹叡见春日山河壮丽,想起祖父曾在这里破袭袁绍,命关羽斩杀袁氏大将颜良。

    于是心中豪情顿生,命令叔父曹植为此赋诗一首,为他壮行。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922/1111081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