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铸剑育人
开封大捷的辉煌与敌后尖刀的悄然出动,并未让向拯民有丝毫松懈。
他站在武昌统帅部内,目光越过眼前欢庆的人潮,投向了更深层次、更关乎未来的问题。
几次大规模战役,尤其是开封那场旷日持久、尸山血海般的血战,虽最终以胜利告终,却也如同一次严苛而彻底的体检,无情地暴露了华夏护国军这支新生力量肌体上致命的隐疾。
胜利的光环之下,潜藏着足以致命的弱点。
一份份由各部呈递的战后总结和军情密报,沉甸甸地摆在向拯民的案头,字里行间透露出令人不安的信号,冰冷地陈述着胜利背后的代价与教训。
一份来自开封守军的详细报告写道:“……守城战中期,鞑子重兵猛攻西线,三号棱堡一度被其精锐死士强行突破,值守哨官当场阵亡,
副哨官临危指挥失措,堡内火枪手与长枪兵配合混乱,各自为战,防线岌岌可危。
若非堡内老兵王老根自发组织身边士卒,以血肉之躯堵住缺口,拼死反击,将敌死士逐出堡外,恐酿成棱堡失守、全线崩溃之大祸……”
统帅部内,柳明也拿着一摞民政方面的紧急文书,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汇报道:“大统领,新近收复的豫南三县,情况堪忧。
派去的几位前明降官,要么尸位素餐,因循守旧,沿用前朝苛捐杂税旧制盘剥百姓,视新政如无物;
要么对咱们推行的‘均田令’、‘兴工商’之策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设置重重障碍。
百姓怨声载道,私下里愤懑言称‘不过换汤不换药’,对护国军之期望几近落空……”
向拯民闭目沉思,指节轻轻敲击着案几。这些来自前线与后方的奏报,如同碎片般在他脑海中拼接,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问题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在军事层面,护国军极度缺乏懂得有效运用新式火器、具备现代战争理念与战术素养的合格军官,
尤其是直接指挥战斗、与士卒同生共死的基层军官;在行政层面,则严重缺乏真正理解并愿意忠实执行华夏护国军新政策、具有实干才能的基层官员。
士兵再勇敢无畏,若没有合格的带头人正确引领、科学指挥,便是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
再高昂的士气也会在混乱与失误中消磨殆尽;
政策再先进合理,若没有得力、可靠的执行者去贯彻、去落地,便是一纸空谈的文书,无法惠及百姓,更无法凝聚人心。
人才!合格、适用人才的极端匮乏,已成为制约华夏护国军进一步发展壮大、乃至争夺天下的最大瓶颈!这道无形的枷锁,比任何敌军都更令人窒息。
而与此同时,作为护国军核心的武昌城,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与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繁荣景象。
随着开封大捷的消息传遍四方,以及“华夏护国军”这面抗清大旗的树立,这里不仅涌来了四面八方的抗清志士和流离失所的难民,更吸引了大批精神上的逃亡者——那些在满清铁蹄下,誓死捍卫文化尊严的文人学士。
满清推行的残酷“剃发易服”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不仅是对肉体的摧残与侮辱,更是对数千年华夏衣冠文明的野蛮践踏。
无数珍视文化传承、不甘受此奇耻大辱的文人学士、饱学宿儒,纷纷忍痛抛弃家业祖坟,举家南下避难。武昌,这片依然倔强地飘扬着汉家衣冠的土地,自然成为了他们心目中最后的圣地与希望的灯塔。
除了主流的儒家硕儒,如那位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骨凛然、忧国忧民的顾炎武,
以及博学宏识、隐居著书、思想深邃的王夫之(王夫子)相继到来外,许多在满清高压统治下几乎销声匿迹、被视为异端的古老学派传人,
也仿佛在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壤中找到了生机,纷纷在武昌城内外现身、聚集。
有身着葛巾野服,在市井间谈论“兼爱非攻,兴利除害”、崇尚节俭与技艺的墨者;
有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在茶馆中与人辩论,主张“法治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强调制度力量的年轻法家士子;
有精通天文历算、医药丹青、风水五行,在道观或街头为人解惑的阴阳家、道家方士;
甚至还有那些埋头研究器械格物、专注于提升工具效率、被传统儒家视为“奇技淫巧”的工匠学派传人,也带着他们的图纸和模型出现在街巷作坊之中……
一时间,武昌城内,茶楼酒肆,书院草堂,甚至是街头巷尾的空地,处处可见不同学派的学者设坛讲学,或引经据典,或阐述义理,或展示技艺。
各种思想在这里激烈碰撞、相互辩难、悄然交融,形成了自春秋战国“稷下学宫”之后,华夏大地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盛况。
这种思想上的空前活跃与自由气息,与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政治上的除旧布新交织在一起,
赋予武昌一种蓬勃向上、充满无限可能的独特气质,仿佛一个新时代的曙光正从这里透出。
面对这严峻的人才困境与这空前的思想文化盛景,一个宏大而富有远见的计划在向拯民心中逐渐清晰、成型。
他不再仅仅将这些问题视为亟待解决的麻烦,而是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一个打破千年思想禁锢,摒弃门户之见,融汇百家之长,培养真正能经世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才的机遇!
这将是护国军乃至未来华夏新生的根基。
他立即付诸行动,亲自出面,以最高统帅的身份,带着极大的诚意与谦逊,
逐一拜访接见汇聚于武昌的各学派代表人物、硕学大儒。
在顾炎武暂居的简陋书斋,他与这位心忧天下的大儒促膝长谈,深入探讨“经世致用”之学与“实地调查”对于了解民情、制定良策的极端重要性;
在王夫之临时讲学的船山书院(虽为临时设立,却已初具规模),他虚心请教“理在气中”、“道器合一”的哲学思辨,思考其对于现实变革的指导意义;
他与墨者探讨逻辑推理与守城技艺的结合,与法家学子辩论律法条文与国家治理的效率,甚至放下身段,虚心向那些被视为“奇技淫巧”的“格物匠人”请教机械原理、火器改良之道……
这些学者名士,起初对这位手握重兵、传说中拥有“仙法”神兵的“向大统领”或心存疑虑,或敬而远之,担心其不过是又一个崇尚武力、轻视文教的武夫。
但经过几次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深入交谈后,他们无不惊讶地发现,这位看似武人出身的统帅,其思想之开阔包容、见解之深刻独到、求知之热切诚恳,远超他们所有人的想象。
他既不盲目推崇某一家学说为唯一真理,也不轻易否定排斥任何一派的思想价值,
而是以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试图汲取各家之精华,寻找能够切实解决当下现实困境的答案与路径。
这种务实而开放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这些饱学之士。
数次这样的恳谈会之后,向拯民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正式向全城宣布:在武昌创办“经世书院”!
书院之名,便直接取自顾炎武等人所倡导的核心思想——“经世致用”,
旗帜鲜明地宣告其办学宗旨——摈弃空谈性理,培养能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之才,而非只会皓首穷经、空谈道德却无济于世的腐儒。
书院下设核心机构“百家院”,彻底打破自汉武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桎梏,公开聘请各学派之优秀代表担任讲师,给予其讲学授徒、传播思想的平台。
儒家讲授修齐治平与民生经济之道;法家讲授律法制度与行政效率之术;
墨家讲授逻辑防御与工程技术之学;
道家、阴阳家讲授天文地理、医药养生之理……学生入学后,需先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派思想精髓,然后根据自身志趣和特长,再选择专精方向进行深入研习。
书院首批学员,主要便是那些涌入武昌的、心怀家国的爱国书生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抗清志士。
他们被明确告知,在此学成之后,并非为了参加旧式科举博取功名做官,而是将被直接派往护国军控制的各地州县乡村,担任推行新政、管理地方事务的基层官员。
这是一条迥异于传统的、全新的仕途之路,一条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大业紧密相连的道路。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武昌城内外引起巨大轰动。
那些对僵化的旧科举制度深感失望、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年轻学子,
那些渴望真才实学、希望有所作为的志士仁人,纷纷看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新希望。
报名者云集于书院门前,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与此同时,在武昌城的另一侧,毗邻军营的一片空地上,风格迥异的新建校舍也拔地而起,门口悬挂起笔力遒劲的“武昌军官学校”牌匾。
这里的气氛,与经世书院的博雅开放、思想激荡截然不同,充满了军营特有的肃杀、纪律与严谨。
向拯民深知军队乃立身之本,亲自担任军校的总教官和校长。
他颁布严令:华夏护国军所有现役军官,从最高的统领到最基层的把总、哨官,无论过往战功如何显赫,都必须分批进入军校接受严格的轮训!
根据军官们原有的文化程度和职务高低,军校分设高级指挥班、中级战术班、初级士官班,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强化训练。
军校的所有课程完全由向拯民主导设计,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兵书战策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与系统性:
• 文化基础: 强制所有军官,尤其是行伍出身者,必须学习基础识字、实用算术(包括弹道计算、后勤统计等)、简易地图绘制与判读。此为一切军事指挥的基础。
• 军事理论: 深入讲解现代战争概念(火力为核心)、步炮协同战术原则、野战土木工程作业规范、后勤保障体系运作、情报分析的重要性与方法。
• 兵器操典: 系统学习各类火器(如线膛枪、雪魄炮、手榴弹)的构造原理、规范操作、日常维护保养及实战中的战术应用技巧。
• 实战推演: 利用大型沙盘进行模拟对抗演习,分析经典战例(尤其重点剖析己方刚经历过的开封之战得失),培养战场应变与决策能力。
• 思想教育: 明确“为何而战”的根本问题,反复强调铁的军纪、军人的责任与至高无上的荣誉感。
许多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军官,起初对文化课和这些“新花样”叫苦不迭,颇感不适。
但当他们真正沉下心来学进去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以往许多仗为何打得稀里糊涂、伤亡惨重,明白了合理的火力配置、巧妙的地形利用对于战斗胜负的精妙所在。
文化课打开了他们认知的新天地,战术课则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如何科学地带领士兵更有效地战斗,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无谓的牺牲。
军校的操场上,时常能看到向拯民亲自下场示范战术动作,或者在沙盘推演室内,与学员们为了一个战术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
他毫不藏私,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先进军事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实际条件,倾囊相授。
雪魄,这头充满灵性的神兽,也成了军校的“常客”,它那威严而神秘的身影,无声地激励着每一位学员,提醒他们所肩负的使命。
铸剑为犁,育人以兴。经世书院与武昌军官学校的创立,如同为华夏护国军这柄初露锋芒的利剑,重新锻造了坚韧的剑脊(思想与组织),并开始淬炼未来执剑的手(人才与军官)。
这不仅仅是两所学校的建立,更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人才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
它正在为华夏的新生,奠定着最坚实、最不可或缺的基石。一个以实用为经、以融合为纬、以复兴为魂的新教育体系,在烽火硝烟中悄然萌芽,其光芒必将照亮未来之路。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682/5028843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