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烈火燎原与铁血围剿
华夏护国军在武昌的崛起,以及太行、沂蒙、胶东等敌后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如同在干涸的草原上投下了无数火种。
这些火种借着“开封大捷”的东风,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短短时间内,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星火燎原、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反抗的烈焰从各个角落喷薄而出:
江淮地区
原本各自为战的小股水匪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专劫北上漕运船队,
运河时断时通,北京的“粮袋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漕粮北运几近瘫痪。
赣南山区
依托复杂险峻地形建立的义军山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频繁出击,灵活机动地攻打防守薄弱的县城,
破城开仓放粮,救济贫苦,震动了整个江西巡抚衙门,地方官府疲于奔命。
西北地区
回民、汉**合的抗清武装,充分利用骑兵的来去如风之优势,神出鬼没地袭击清军驿站和粮草转运台,
搅得西北大地风声鹤唳,清廷的西北粮道与通讯线被搅得支离破碎,不得片刻安宁。
直隶地区
甚至就在京畿附近的直隶腹地,也出现了号称“华夏北伐先遣队”的小股人马,
他们昼伏夜出,破坏官道桥梁,袭击零散清军巡逻队和补给车队,虽规模不大,却因其迫近京畿而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天子脚下亦非净土。
文一时间,清军控制的广袤区域仿佛成了一个千疮百孔、
到处漏水的破船。
县城频频告急、粮道屡屡被断、漕运严重受阻的告急求援文书,如同漫天飞舞的雪片一般,日夜不停地飞向北京城,层层叠叠地堆满了摄政王多尔衮那宽大的紫檀木案头。
头紫禁城,武英殿。殿内檀香缭绕,却驱不散那沉甸甸的压抑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摔在地上。“太行山匪!沂”多尔衮面色铁青,额头青筋如蚯蚓般暴跳,他猛地将又一封来自山东的紧急军报狠狠摔在地上,绢帛奏章在金砖上散开。
清颜面何存?!”
殿内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怒这位权势熏天的摄政王。
他们简直无法无天!心里清楚,这已不是威严何在?!
殿内侍立的满汉群臣个个噤若寒蝉,垂首屏息,无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怒这位权势熏天、脾气暴烈的摄政王。
他们心里都如明镜一般清楚,这已不是往昔零星的“匪患”,
而是一场有严密组织、有明确反抗纲领、并且得到了南边那个“华夏护国军”源源不断支持的全面性反抗浪潮,其势汹汹。
“调兵!给本王把这些星星之火,彻底扑灭!绝不能让他们成气候!一个都不准放过!”
多尔衮如困兽般咆哮着,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清廷这个庞大而冰冷的战争机器,在最高统治者滔天震怒的驱动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疯狂速度运转起来。
多尔衮展现了他一贯的铁血手腕,不顾部分大臣关于“兵力捉襟见肘,亟需稳固后方根基”的苦苦劝谏,
强行从辽东、宣大等相对稳定的防区,以及正在江南前线镇压南明残余势力的战场上,
紧急抽调了一批久经战阵的八旗精锐和大量绿营兵,仓促组建了数支强大的“剿匪”兵团,由他的心腹悍将统率,杀气腾腾地分赴各地。
太一场残酷至极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骤然在全国各地拉开血色的序幕。
清廷任命以勇猛凶悍著称的鳌拜为山西河南总督,全权负责清剿太行山覃宏武部。
鳌拜率八千精锐(含两千剽悍的八旗骑兵),采取“堡垒推进,梳篦清剿”的毒辣战术,在山区外围交通要道和制高点处修建大量碉堡、哨卡,步步为营,铁桶合围,逐步向内压缩覃部的活动空间。
同时实行更为残酷的“坚壁清野”政策,将山民强行驱赶出世代居住的山林,集中看管,焚烧村庄田舍,捣毁一切可用之物,企图彻底断绝根据地的物资来源和兵源补充。
覃宏武面临空前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试图利用熟悉的山地地形节节抵抗,不断骚扰清军。
但在清军绝对优势兵力和严密封锁的铜墙铁壁下,根据地范围不断缩小,回旋余地日蹙,部队在惨烈的消耗战中伤亡惨重。
在一场至关重要的阻击战中,他麾下最为倚重的猛将赵大山,为掩护主力转移,毅然率领一营士兵死守一个狭窄山口,浴血奋战一昼夜,
打退清军无数次冲锋,最终全营将士壮烈牺牲,赵大山身中数十箭,力战至最后一息,倚靠山石,怒目圆睁而死,身躯屹立不倒。
进攻沂蒙山区的是清军名将准塔。
他兵力多达一万,同样采取封锁和扫荡结合的策略。
田振国率领军民与敌周旋,地雷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炸得清军胆战心惊。
然而,在一次转移途中,由于叛徒告密,田振国所部被清军重兵包围在一个叫“狼窝崮”的小山头上。
弹尽粮绝,突围无望。
田振国身负重伤,看着身边仅存的几十名伤痕累累的战士和政工人员,
他平静地对那位善于鼓动的“铁嘴李”说:“老李,看来,咱们是没法亲眼看到鞑子被赶出去的那天了……但是,咱们这腔血,不能白流!”
“铁嘴李”抹了把脸上的血和汗,嘶哑地喊道:“队长放心!咱们沂蒙山的石头硬,咱们的人的骨头更硬!跟狗鞑子拼了!”
最后的时刻,田振国拉响了身边最后一箱炸药,与冲上山顶的清军同归于尽。
“铁嘴李”和剩余战士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狼窝崮上,鲜血染红了岩石。
胶东方面,清军调动优势水陆兵马,重点清剿张大明部和“浪里蛟”的海上力量,试图一举荡平。
在一次激烈异常的海战中,“浪里蛟”海首领的旗舰被清军密集炮火击中,船身严重倾斜,烈焰升腾。
他拒绝部下劝降,毅然下令点燃火药舱,在震天的爆炸声中,与数艘逼近企图跳帮的清军战船一同沉入冰冷的海底,玉石俱焚。
张大明率领陆上部队在沿海崎岖的丘陵地带与清军兜圈子,周旋苦战。
虽然利用地雷和灵活战术给清军造成了不小伤亡,但在清军优势兵力反复扫荡下,根据地的村庄被大量焚毁,群众损失惨重,幸存者流离失所,部队的活动范围被极大压缩,生存空间日益艰难。
面在清军优势兵力的疯狂镇压和残酷的“三光”政策下,各个根据地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
太行、沂蒙、胶东等主要根据地面积大大缩小,兵力锐减至原来的十之二三,许多优秀的指挥员和骨干力量在血战中英勇牺牲,军民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
一时间,敌后战场阴云密布,进入了最艰难、最黑暗的至暗时期。
消息传回武昌,统帅部内一片悲愤。柳明老泪纵横,捶打着桌面:“振国……大山……多少好儿郎啊……”
覃玉强忍悲痛,处理着雪片般求援和报告损失的文件,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
就连一向沉稳的向拯民,也站在地图前,久久沉默,眼中燃烧着压抑的怒火和深深的痛惜。
然而,在这至暗时刻,信念的火种并未熄灭。
太行山的覃宏武,带着仅存的两千多人,转移到了更深、更险的山区。
他对着疲惫不堪但眼神依旧坚定的战士们说:“弟兄们,咱们的血不会白流!鞑子越是疯狂,说明他们越是害怕!坚持下去,大统领和武昌,绝不会忘记我们!”
胶东的张大明,在失去海上盟友后,带着残部化整为零,融入百姓之中,他对手下说:“海老大走了,但海还在!咱们的人心没散!地雷还在响,这胶东,就还是咱们的天下!”
烈火燎原,虽遭暴雨倾盆,但深埋于地下的火种并未熄灭。
它们只是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以更加炽烈的方式,冲天而起,焚尽一切腐朽与黑暗。
这场残酷的铁血围剿,虽然重创了各地的抗清力量,但也彻底暴露了清廷的残暴,更加坚定了无数人抗争到底的决心。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682/5028548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