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替考书童竟被钦点为当世文圣 > 第35章 陈道生的圈子,大儒推书

第35章 陈道生的圈子,大儒推书


写一部话本稿子可能需要花费数日的时间。

可读完一部一二十寸厚的话本却很快。

陈道生下意识地往后又翻了一页,却发现。

没了?

陈道生愣了半天才意识到这一点,心头顿时涌起一阵空虚感,心中强烈地渴望看到下面的文稿,可却无法如愿。

好半天,陈道生才压制住那躁动起来的心思,转而专注地吃起了面前的饭食。

将午膳全部吃完之后,陈道生寥寥数笔。

写下了他个人对于这三国话本上册的批注,也就是所谓的读后感。

诗词佳作。

恐怕天下文人,若有机会参与创作,谁不想要留下笔墨?

或许此作能流传后世,也有不少可能。

就在今朝!

“此书虽有惑世史书之处,但以浅近文言写成,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不能称之为经典史籍,但作为一部话本,却是难得的佳作。”

身为大儒。

他能将一部通俗话本评判到这种程度,实属难得,同样也可见此三国话本质量上乘,假以时日,必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仙品。

……

给三国话本注解完,陈道生嘴角微扬,心头一阵空虚又充实,片刻后这种感觉再度袭来,陈道生不免皱起了眉。

“此书如此佳作,怎能我一人独享?”

念及于此,陈道生嘴角微敛,眉目间迸发出一丝丝喜悦。

读不到接下来的文稿诗篇,这种难以压抑的煎熬痛楚,怎能让他陈道生一人独自承受。

下午的课时,陈道生暂且停下。

私塾内难得放了个小假,众多学子尽数归家。

陈道生亦是如此。

他派出府内下苑门房,把南宁县内平日相交之人尽数找来。

南宁县内无大事,陈道生的面子在这里还算管用,县丞主薄、典吏寥寥几位,除了王青山这位举人一同赶来。

众人齐聚中堂,面面相觑,笑着开口。

“陈夫子,此举不知何意,莫非是有什么喜事?”

“今日可是陈夫子与家中夫人定居我南宁县内,头一回设宴,我们也好好看看陈夫子的文采。”

“稍后无论如何,陈夫子这东道,我们可得给个面子才对。”

县丞霍天朗坐在左侧首位,换下一身清正官服,穿了身便装,蓝色衣襟垂于膝盖,难得露出几分亲和,浅笑着。

其他几位举人老爷也争相开口,倒也没有刻意讨好。

众人各自出声,探讨起南宁县内的诸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忽然间,有人吟诗声传入中堂,短短半段诗篇,就惊住了众人。

回过神来的众人相互打量,随后目光尽数投向中堂之外那声音传来之处。

“此诗好诗!莫不是陈夫子一代大儒吟诵而出?”

“如今虽只有开篇一句,却已让人神往。”

众人起身,走到中堂门前。

只见那青衫折扇、耄耋之年的大儒身影,矗立在走廊前开得正艳的桃花下,目光惆怅,眼袋微垂,折扇拍打着掌心,发出清脆声响。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诗篇再起,陈道生嘴角含笑,目光清朗地看向门前被他邀请来的众多友人,步步走来,口中的诗篇也未曾停下:“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顿吟诵,话语也跟着一顿。

此时,县丞丞霍天朗、主簿陈文以及其余举人老爷阔步走出门内,惊奇的目光全都落在眼前的陈道生身上。

他们瞳孔满是震惊,虽早有耳闻一代大儒之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今日这等诗篇一出,大顺文坛大儒之名,着实让人望尘莫及。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篇吟罢。

陈道生迈步,已停在众人身前。

县丞丞霍天朗、主簿陈文、举人老爷等人,个个早已合上双目,细细品味诗中的韵味。

诗意磅礴,意境开阔,在心神间来回激荡,让人久久无法忘却。

待众人回神,陈道生也来到中堂之内,坐于主位之上,将折扇放置在黄花梨木红桌上,满目含笑看向众人。

“县丞大人、主簿大人,许久不见。”

陈道生面色平静,好似方才所吟所诵,不过是他随意而为,那淡淡的“装逼”劲儿,似乎也在无形之中显露出来。

“南宁县县丞霍天朗见过陈夫子。”

“南宁县主簿陈文见过陈夫子。”

“举人郭铁鑫见过陈夫子。”

“举人赵家玉见过陈夫子。”

……

一声声拜见响起,陈道生笑着相迎。

众人重回原位,此刻对陈道生的重视更是溢于言表。

县丞丞霍天朗面色郑重,声音诚恳:“陈夫子大儒之名,在我大顺文坛,此诗篇一出,想必定能更为深远。”

“今时今日陈夫子能在我南宁县久居,当是我南宁县一众文人的福祉。”

“在下先在此处替南宁县文人,谢过陈夫子这番美意了。”

主簿陈文又多说了几句。

望着眼前众人那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神情,陈道生未曾厚颜无耻地将此诗篇“据为己有”。

笑谈间。

他把那三国话本文稿放在桌前,顺带着解释道:“误会了,刚才所作诗篇并非出于老夫之手,老夫这文采可比不过此人。”

陈道生将话本文稿递给相对而坐的县丞丞霍天朗。

霍天朗不明所以地接过,目光一扫,心头猛地一震。

开头的诗篇。

随后的引子,无不证明方才诗篇不过是这曲话本故事的开头。

“暴殄天物!”

霍天朗继续往下看,旁边的众人也伸着脖子好奇张望。

对此,陈道生早有准备。

书坊内印来的文稿质量虽稍差,但不影响阅读内容。

他让下人将文稿一一发放给面前的主簿、典吏和一众举人。

很快,众人就沉浸在话本故事之中,看得津津有味。

不多时,众人读完。

县丞丞霍天朗面色激动,一把握住陈道生的手腕,急切道:“陈夫子,下面的文稿?陈夫子打算何时写出?

虽是话本,并非大儒传记,但有此文稿,怕是连那国都圣京城中,也不敢有人说陈夫子‘江郎才尽’了。”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622/1111109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