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道”与“变”!“恒”与“易”!
李恪从容拱手,继续阐述,声音清朗:
“儿臣浅见,常言道:世事如棋局局新!”
“完美治世,并非一个亘古不变、僵硬刻板的标尺!”
“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理想状态。”
“儿臣认为,其具体内涵,本身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丰富!”
李恪此言一出,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其一,时移世易!”
李恪伸出一根手指,开始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代之世,尤其西周初年,地广人稀,民风淳朴,可行井田之制,可施相对简约古朴之政。”
“反观而今!”
“我大唐疆域辽阔,幅员万里,人口繁盛!”
“事务之复杂,需求之多样,何止百倍于古?”
“若仍驾驭三代那般之一叶扁舟,如何能横行于大唐今日这片浩瀚汪洋?”
“其结果,非但不能致远,反而有倾覆之危啊!”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见世间万物皆需因时而变,方能长久。”
“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方法、制度,又岂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房玄龄、杜如晦等务实派重臣纷纷颔首。
他们身处权力中枢,每日要处理的政务千头万绪,深知时代早已不同。
完全照搬西周时的古制,根本行不通。
西周早年才多大点地?现在的大唐又多大?
那一套早落伍了!
“其二,在于完美之悖论。”
李恪伸出第二根手指:“若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没有诉讼、没有疾病、没有天灾人祸的完美世界!”
“这便如同追求虚无缥缈的不死仙药,本身就违背了天地阴阳消长、万物生生灭灭的自然之道。”
李恪目光炯炯看向李世民,也看向所有大臣:
“恪以为!”
“一个健康、强大的王朝,其真正的完美,并非体现在杜绝一切问题!”
“而在于三点!”
“其一!”
“它是否拥有强大的,抵御内外风浪的能力!”
“其二!”
“是否具备高效的,自我修复的韧性!”
“其三!”
“是否保持着蓬勃向上,持续向前的活力!”
说到这里,李恪深吸口气:“因此,恪坚信!”
“完美治世,并非一个僵硬的终点,而是一个永远动态的追求过程!”
“其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最终能否抵达那个绝对的‘完美’终点!”
“而在于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所激发出的创造力,所展现出的万千气象,所创造出的文明与繁荣!”
赏月台上寂静无声,李恪这番论述,可谓离经叛道,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然而却又富有哲理,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
李世民默然不语,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自然明白双方的观点。
孔颖达所守的,是那个作为理想标杆和道德源泉的、永恒不变的“道”;
而恪儿所论,则是立足于现实,因时因地而不断调整、变革、发展,可概括为一个……“变”字。
一个求“道”!
一个求“变”!
一个求“恒”!
一个言“易”。
这种思想上的碰撞,确实比诗词比拼有意思多了!
孔颖达听着李恪那套理论,眉毛越皱越紧,脸上的凝重之色也愈发深沉。
“殿下辩才,老夫领教。然依殿下之见,法可变,那道……亦可变乎?”
孔颖达不悦道:“若衡量世间万事万物的标准、乃至‘道’都动摇了!”
“我等又以何为准绳,判定是非,区分善恶?”
孔颖达向前微微踏出一步:“若依殿下所言!”
“人性本就存有私欲,天生便会追逐利益!”
“若没有礼法纲常约束与内在之道德指引!”
“那人……与只知满足本能欲望的禽兽何异?”
孔颖达死死盯住李恪,语气近乎质问:
“殿下口口声声所言之‘动态’,岂非成了无舵之舟,终将迷失?”
这一连珠带炮的诘问,可谓言辞犀利,直指根本。
许多文臣听得心潮澎湃,不由为孔颖达叫好,认为他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面对孔颖达如此犀利,直指根本的质问,李恪没有退缩,反而微微一笑。
他拱了拱手,语气依旧保持着对长者的尊敬,但言辞间的锋芒已然展露:
“孔老大人问及根本,晚辈不才,试以浅见答之,还请孔师斧正。”
“晚辈以为,先王制礼作乐,其初衷,并非是为了扼杀、消灭人性!”
“而在于体察人情,进而疏导、规范人情,使其发乎于情,止乎礼义,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说到这里,李恪抛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例证:“孔师,请看今日之大唐!”
“陛下开科举,使天下寒门,无论出身,皆有机会凭才学晋身,报效国家。”
“此举,我们并未照搬上古禅让之‘法’!”
“但其选贤与能之‘道’的精神,是否得到了更好的践行与发扬?”
“此即晚辈所言法可变,而道之精神,却以新的形式得以存续乃至光大!”
这个例子极其有力!
李世民频频点头,科举制是他极为自豪的政绩,也是得到天下寒门拥护的善政。
用它来证明“法可变,而道存”,极有说服力。
孔颖达也一时语塞。
“再者,晚辈以为!”
李恪趁热打铁,继续说道:“追求完美治世,不应依赖于世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完美的圣人!”
“这过于理想!”
“也过于脆弱!”
李恪环视在场重臣:“相比之下,完善的制度无疑要更可靠、更稳固!”
“譬如陛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设立三省六部,使决策、审核、执行权责分明,相互制衡。”
“这套制度,旨在保证即便后世出现中庸之君,亦能依靠制度本身,使江山社稷不至于坠入倾覆之危!”
李恪这话说得颇为大胆,但道理让所有人,包括李世民,都心中一震。
“这套制度完美吗?”
李恪微微摇头:“以而今的眼光看来,它或许是完美的,但以后呢?”
“百年之后呢?”
“千年之后呢?”
“恪坚信,随着时代发展,这套制度必然会出现漏洞,乃至于不合时宜!”
“当适时,应像现在一样,修补完善,使其更公正、更高效、更具韧性!”
“同理!三代之法,于现在适用吗?”
“恪认为不尽然!”
“西周离现在太远了,一千六百多年啊!”
“这期间诞生了多少王朝,又有多少政权覆灭?”
“那时的制度,硬套到现在确定适用吗?”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342/4384435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