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大婚!
这一场议事,一直从清晨持续到正午。
李世民吩咐内侍,就在两仪殿内摆上膳席。
君臣围坐,一边用膳,一边商议开拓之事。
推敲细节!
完善章程!
选拔人手!
直至日头偏西,一个相对完整、可行的初步方案,总算被商议了出来。
“父皇,诸位,既然章程已定,便需尽快执行。”
李恪道:“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这十万人的名单,交付于儿臣。”
“人选一旦确定,儿臣便会将《龙象劲》传授下去,让他们抓紧操练。”
“争取在正式踏上美洲土地时,小有所成,如此也能多几分自保之力。”
为了加快修炼进度,李恪打算把这十万人送入山海乾坤印内,借助内部浓郁的灵气,修炼《龙象劲》。
李世民闻言,毫不迟疑地点头,金口玉言,定下期限:“恪儿放心!”
“朕即刻便下旨,着兵部、户部协同办理!”
“半月之内,必将这十万人集结完毕交由你!”
大事商议已毕,众心腹重臣这才怀着激动与憧憬的心情,躬身告退。
喧嚣了一日的两仪殿,安静下来,只剩下李世民与李恪父子二人。
殿内烛火摇曳。
李世民挥退了所有内侍,沉吟片刻,还是将心中顾虑问了出来:
“恪儿,此处只有你我父子二人。你与朕交个底,让知节、敬德他们这般多人,皆踏入仙途!”
“长此以往,待他们修炼所成,当真……不会对后世江山造成威胁吗?”
这已是他今日第二次问及此事,足见心中忌惮。
李恪理解李二的忧虑。微笑着保证道:
“父皇请您放心,儿臣自有考量与掌控之法,绝不会让其泛滥成灾!”
“更不会容忍任何威胁李唐江山之事发生!”
所有将领融合万源子王莲,修炼《他化自在天地长生功》,修炼出的一半法力,都要交给他这个老板。
而且他们没有任何法器、法宝,李恪实在想不到,他们怎么失控?
如果这都能失控,那足以说明,他确实该死了!
李世民凝视着儿子的眼眸,心中最后一块石头终于落地,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随之露出释然的笑容:
“如此,朕便再无顾虑了!一切就交由恪儿了!”
正事谈毕,殿内气氛轻松了不少,李世民脸上露出温和笑意,话题一转:
“好了,国事暂且放到一边。恪儿,你的婚事也该准备起来了。”
“婚期是腊月十六,如今已是腊月初十,满打满算也就五六日的光景。”
“府中一应筹备,虽有礼部和宫内操持,但你身为新郎官,也该上心,有些礼节需得提前熟悉!”
提到自己的婚事,李恪点了点头:“儿臣知晓了,回去便着手准备!”
……
秦王要大婚的喜讯,如冬日里的一股暖风,吹遍了长安城每一个角落。
将弥漫半月之久的血腥、肃杀氛围冲淡不少。
无论是市井坊间。
还是高门大院。
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终于从太子叛乱,转向了秦王殿下的婚礼。
讨论热度空前,为这座刚刚经历创伤的帝都,注入了几分鲜活喜庆之气。
连续几日,秦王府内外皆是忙碌景象。
张灯结彩,铺设红毯,搬运聘礼、妆奁。
一派喜气洋洋之象!
转眼便到了腊月十六,正是娶亲之日。
秦王府内外披红挂彩,张贴着许多“囍”字,悬挂着诸多精致的红灯笼。
前来贺喜的宾客络绎不绝,车马塞满道路。
王公贵族、文武重臣,乃至各地赶来的封疆大吏代表,皆携重礼而至。
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随着吉时将至。
新郎官李恪,身着玄端礼服,头戴远游冠,身披大红金线绣蟒喜袍。
骑着通体雪白的宝马,在一众身着吉服的宗室子弟簇拥下,行出王府。
这支迎亲队伍规模极其庞大,堪称国礼级别。
前方是高举【秦王】、【迎亲】字样的牌匾,和各式吉祥物事的仪仗队,其后是手持“烛笼”的侍从。
整条队伍被映照得,就像白昼行进的彩龙。
庞大的乐队吹奏着庄重而欢快的《鹿鸣》、《关雎》等古乐,声震云霄。
身着明光铠的王府卫士手持戟槊,护卫两侧。
宦官、宫女手持团扇、香炉等物,步履轻盈。
整个队伍旌旗招展,仪仗森严,秩序井然,却又充满了喜庆的磅礴气势。
道路两旁,围满了长安百姓,人们翘首以盼,争相一睹秦王殿下的风采。
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孩童在人群中嬉笑穿梭,更添热闹。
迎亲队伍所过之处,欢声雷动,将冬日长安的寒意,驱散得一干二净。
队伍浩浩荡荡,来到位于崇仁坊的宋国公府。
此刻的宋国公府,同样红妆素裹,喜庆非凡。
高大的府门洞开,门楣上悬挂着硕大的红色绸花,两侧贴着喜庆楹联。
府墙内外,处处张灯结彩,连门前的石狮脖子上,都系上了喜庆红绸。
府内更是人头攒动,喧声盈天,喜庆洋洋。
宋国公萧瑀身为当朝宰相,又是帝室姻亲。
今日嫁孙女,前来道贺的宾客不比秦王府少。
满朝朱紫,世家名流,几乎齐聚于此。
宾客们相互寒暄,低声笑谈,好不热闹。
李恪在众多宦官、宫女的簇拥下,满面春风,踏入张灯结彩的宋国公府。
然而。
刚进门没几步,就被一群笑靥如花的年轻郎君,和俏丽侍女拦住去路。
为首的是萧家的几位年轻子侄,他们虽面带恭敬,却将路堵了个严实。
周围的宾客们,也纷纷含笑围拢过来。
李恪见状,也不恼,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这不是刁难!
而是婚仪中不可或缺的“催妆”古礼。
催妆!
一来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二来,也象征着娘家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儿,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此刻,正需要新郎官展现才情与诚意,以“文”叩开迎亲之门。
可比后世那些临时冒出来的“下车礼”,或者临时加彩礼,讲究多了。
果然。
一位胆大的萧家子侄上前一步,笑嘻嘻躬身道:
“秦王殿下素来文采斐然,诗惊朝野,有‘文曲星下凡’之誉。”
“今日殿下亲迎我萧氏淑女,不知可否有幸,聆听殿下即兴佳作?”
“也好让我等传为美谈,不负这良辰吉日?”
这话说得漂亮,既捧了李恪,又将了一军,引得周围众人纷纷叫好附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9342/4371810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