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唯一看懂藏宝图的人!
国防科技大学,地下三层,第九号特殊材料研究中心。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比地面要沉重几分。
“嘎吱——”
沉重的液压门缓缓开启,打破了这里的死寂。
数辆挂着蓝底白字海军牌照的重型卡车,在两列荷枪实弹卫兵的注视下,悄无声息地滑入这个巨大的地下空间。
车门打开,虞修远和一群身着洁白海军作训服的专家早已在此等候。
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工人们跳下车,小心翼翼地打开车厢,开始往下搬运一个个近一人高的银色金属箱。
箱体上,鲜红的“最高机密”四个大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海军少将高云平亲自押运,他军帽下的额头渗着一层细密的汗珠,走到许燃身边。
他看着那些被小心安放好的金属箱,深吸一口气,像是要将整个海军的未来都扛在肩上,沉声对许燃说道:
“小许,我们海军未来二十年的希望,可能就从这里面开始了。”
“咔哒,咔哒……”
随着一连串清脆的解锁声,金属箱被逐一打开。
露出的,不是众人想象中闪烁着幽光的精密仪器,也不是什么先进的舰船部件模型。
而是……
堆积如山,泛黄发脆的图纸和文件。
一股纸张,油墨和岁月混合在一起的陈旧味道扑面而来,呛得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轻咳了一声。
为首的海军专家,是一位名叫陈卫国,年近五十,两鬓微霜的高级工程师。
他的肩章表明,他是这个领域的技术大校。
他看着这满地的资料,眼神复杂,既有敬畏,又有几分不甘。
“许燃同志,”
陈卫国走到许燃面前,声音嘶哑地介绍,“这里面,包含了我们从上世纪末开始,为055大型驱逐舰做的所有动力系统预研方案。
还有后续我们所有主力舰船的流体力学相关数据。
当然,也包括这次054B项目所有的失败模型和模拟记录。”
他顿了顿,指着其中几个崭新的箱子:
“这几个箱子里的,是三个月来,项目组不眠不休,产出的全部成果。”
许燃的目光扫过这些静静躺着的资料。
这是一代代海军科研工作者心血的凝结,是一条走了二十多年,布满荆棘与迷雾的探索之路。
更是一条被现实证明了的……死路。
“陈工,”陈卫国身后,一个二十七八岁,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工程师站了出来。
赵毅是陈卫国最得意的学生,也是701所年轻一代的翘楚,身上有股压抑不住的技术人员的傲气。
他手里捧着一叠刚刚打印出来的A3图纸,上面是精度极高的054B舰尾流场3D模型。
带着考较和一丝年轻人特有的炫技意味,对许燃说:
“许顾问,这是我们最新的‘涡格法’边界元耦合计算模型数据,也是目前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一版。
问题,肯定就出在这里。
前面的旧资料……
说实话,很多理论框架都被推翻了,就是一堆废纸,直接看最新的,效率最高。”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
在场的其他海军专家纷纷点头,看向许燃的眼神也带着审视。
解决问题,当然要从最新的进展入手,哪有回头去翻故纸堆的道理?
这是所有工程师的共识。
他们承认这个少年在“猛龙”项目上展现出的妖孽天赋,可航空和航海毕竟是两个世界。
隔行如隔山,不是光靠天赋就能抹平的。
现在看来,这个年轻人可能也要遵循他们这些前辈的老路。
从这些复杂得让人头皮发麻的模型里,开始他漫长而痛苦的探索之旅了。
然而,许燃的反应再次打碎了所有人的预判。
他甚至都没有朝那叠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最新图纸瞥上一眼。
目光穿过所有人落在了最角落里那个最破旧,箱体上都带着锈迹的箱子。
那里面的文件,像是秋天的落叶泛黄。
他平静地摇了摇头,在所有人诧异不解甚至略带失望的注视下,说出了第一句彻底颠覆他们二十年工程思维的话。
“不。”
一个字,斩钉截铁。
许燃的视线从故纸堆上收回,扫过面前这群国内顶级的船舶专家。
“任何复杂的工程问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他的声音剖开了众人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
“它一定有其历史根源,有其演化的脉络。
就像一棵病树,你不去挖它的根,只在树叶上喷药,永远治不好病。”
他迈开步子,径直走向被年轻工程师赵毅称为“废纸”的旧资料。
“我要看,就从第一份,二十年前最早的方案开始看。”
话音落地,全场死寂!
陈卫国愣住了。
赵毅张着嘴,脸上小小的傲气瞬间被巨大的惊愕所取代,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从头看?
从二十年前的方案开始看?!
开什么国际玩笑!
你知道这里面的资料有多少吗?
全部数字化之后,数据量是以“T”来计算的!光是把目录看完都得好几天!
更何况,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方案,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是死胡同!
已经不能说是笨拙了,简直就是愚蠢!
浪费宝贵的时间!
这是在场所有海军专家的第一反应。
他们的表情从最初的期待转变为审视,再到此刻的困惑与深深的怀疑。
这少年不会是在故弄玄虚吧?
面对满场的质疑,许燃毫无所觉。
他蹲下身在那堆“废纸”里翻找起来,动作专注而认真,仿佛不是在看一堆被淘汰的技术垃圾,而是在欣赏跨越时代的艺术品。
很快,他抽出一份文件。
一份用老式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报告,纸张边缘已经发毛,蓝色的字迹都有些褪色了。
封面上一行标题:《关于大型水面舰艇泵喷推进与螺旋桨耦合流场魏克尔模型线性简化可行性报告》。
又长又拗口的标题。
连陈卫国这个老专家都得在脑子里转个弯,才能想起这是当年某个预研小组提出的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失败方案,报告提交不到三个月就被否决了。
它早就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连当初写它的人恐怕都记不清了。
可许燃却像找到了稀世珍宝。
手指轻轻拂过报告封面,然后翻开了第一页。
他的眼神瞬间就变了,沉睡了二十年的公式和模型仿佛被瞬间激活,化作亿万道数据流光疯狂奔涌!
地下研究中心里,一边是数十位国内顶级专家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无法理解的困惑与荒诞感。
另一边,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捧着一本二十年前的“废纸”,看得如痴如醉。
画面充满了强烈的违和感,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终于,陈卫国忍不住了,他走上前,谨慎地开口:
“许……顾问,这份报告的理论基础是有问题的,当年就被论证过,不具备工程实现的可行性……”
许燃抬起头,打断了他。
“陈工,你知道这篇报告的作者,为什么会在第四页第三个公式推导中,引入一个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拉普拉斯算子吗?”
陈卫国一下被问住了。
第四页?
第三个公式?
鬼才记得!
他旁边的赵毅下意识想说:“可能是笔误,或者计算冗余吧?”
“不是。”
许燃直接否定,“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平滑螺旋桨叶稍高速区产生的剪切层突变。
方向是对的,只是,他选错了工具。”
“他那个年代,还没有足够强大的非线性计算能力去支撑他的思想。
他想屠龙,手上却只有一把木剑。”
许燃的这几句话,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在陈卫国和赵毅的脑海里!
瞬间头皮发麻!
因为许燃提到的“剪切层突变”,正是他们最新模型里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关键疑点!
他们花了几个星期,动用了国内最顶级的超算,才勉强捕捉到这个现象的模糊轮廓。
可现在,许燃竟然说,二十年前的一份失败报告里,就已经有人……预见到了它的存在?!
并且,还尝试去解决它?!
这怎么可能!
毛骨悚然的感觉,顺着所有专家的脊椎骨一路向上爬。
他们再去看许燃手中的那份“废纸”,眼神彻底变了。
那不是垃圾,而是一座被遗忘了二十年的宝藏!
而许燃,就是唯一看懂藏宝图的人!
“给我一间独立资料室,最大的。”
许燃站起身,抱着几份他挑出来的,最古老破旧的资料对高云平说。
“三天。”
他看向厚重的保密门,头也不回地补充了一句。
“三天之内,不要打扰我。”
高云平还没来得及回应,许燃已经抱着几份文件,大步流星地走进了巨大的独立全封闭资料室。
“砰——”
一声巨响,厚重的合金保密门缓缓闭合,将内外彻底隔绝成了两个世界。
门外,是海军专家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震撼怀疑与一丝丝狂热希望的复杂表情。
门内,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少年将二十年前的泛黄图纸铺满了整个巨大的桌面。
战斗,开始了!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529/4414916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