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你挂一作,院士帮你润色!
夜,深了。
西山地下指挥中心里打了鸡血似的亢奋劲儿,总算随着大部分人的撤离,沉淀下来。
只有几间核心办公室,依旧亮着不眠的灯火。
李援朝上将的临时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面前的桌子上,摊着一份草拟的《关于建立国际民用航空器高强度电磁环境适航认证“昆仑标准”的红头文件框架》。
透着一股要将旧世界砸个稀巴烂的霸气。
“老钟,这事儿……动静太大了。”
李援朝捏着眉心,标志性的川字纹深得能夹死蚊子,“文件一发,那就是正式对FAA和EASA宣战。
我们准备好了吗?”
他对面,中科院的钟振国院士正慢悠悠地品着一杯刚泡好的大红袍。
气定神闲的样子,与李援朝的满脸凝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李啊,你打了一辈子仗,怎么还这么……实诚呢?”
钟振国放下茶杯,笑得像只偷着了鸡的老狐狸,“谁说要咱们自己先喊出来了?”
李援朝一愣:“不发文件,那怎么搞?”
“打仗,有阳谋,也有奇兵。”
钟振国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点了点,“‘昆仑标准’是我们手里的核武器,没错。
可核武器,亮出来是威慑,直接扔出去,那就是自损八百,伤敌一千。
太蠢。”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老眼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狡黠光芒。
“我们得先用一颗‘战术导弹’,在他们的学术圈子里,炸出一个缺口。
等他们自己吵得人仰马翻,我们再把‘昆仑标准’这个大家伙,名正言顺地推出来。”
李援朝不是蠢人,他瞬间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发论文?”
“孺子可教!”
钟振国一拍大腿,“许燃那小子搞出来的‘大气层散射聚焦模型’,你以为仅仅是个工程学应用?
我告诉你,把它里面的物理思想提炼出来,那就是一篇足以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封面文章的惊世之作!
这东西一发出去,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都得地震!”
“到时候,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会追着问,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
它验证了什么?
我们再把‘天眼’计划的数据半遮半掩地放出去一点点……你猜会发生什么?”
李援朝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他懂了!
学术界的“舆论战”!
先用一篇无可辩驳的科学论文,占据理论的制高点。
等到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承认了这个理论的先进性,再告诉他们,这个理论不仅是真的,而且我们已经把它做成了工程实践,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安全标准!
那时候,谁敢反对?
谁反对,谁就是与科学为敌!
与真理为敌!
釜底抽薪,玩得又阴又绝!
“好!好你个老狐狸!”
李援朝狠狠一拍桌子,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就这么办!你去找许燃,让他赶紧写!”
“嘿嘿,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了。”钟振国笑眯眯地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
许燃正窝在一个临时的技术隔间里,跟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较劲。
“昆仑标准”是个庞大的体系,他必须把整个测试流程、数据判定算法、模型接口全部标准化,不能留下任何逻辑漏洞。
这工作量,比单纯搞一次“天眼”计划,要大上十倍。
他正敲得入神,钟振国院士笑呵呵地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走了进来。
“小许啊,忙着呢?”
“钟老。”许燃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标准的核心算法框架快好了,您要不要看看?”
“不急,不急。”
钟振国摆摆手,把咖啡放在他桌上,状似无意地说道,“我刚才跟你方士博老师他们几个聊了聊,都觉得,你那个‘大气层散射聚焦模型’,实在太精彩了!”
许燃“哦”了一声,注意力又回到了屏幕上,显然没把这句夸奖太当回事。
钟振国也不在意,继续循循善诱:“这么好的理论,要是不发表出来,那简直是整个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
是对全人类智慧的犯罪啊!”
一顶大帽子,直接就扣了上来。
许燃的眉头皱了一下。
写论文?
他不是不会,只是觉得……烦。
有那个时间去琢磨措辞、排版、引证,他都能把算法再优化两遍了。
在他看来,真理就在那里,懂的人自然懂,何必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形式?
“钟老,我现在主要精力都在标准这边。”
许燃言下之意,很明确。
“我懂!我懂!”
钟振国连忙点头,仿佛早就料到了他的反应,“国家大事为重嘛!我的意思是,你看这样行不行?”
他凑近了,压低声音,像个诱惑小孩的怪蜀黍。
“你呢,就把你的核心算法和原始数据,给我们这些老家伙抄一份。
我们组织人手,帮你把这篇论文给‘润色润色’,帮你投出去!
绝对不耽误你一分钟时间!你看如何?”
许燃抬起头,看着钟振国写满了“你快答应我”的脸,有点无语。
这群院士老头儿,怎么对发论文这种事这么执着?
不过,既然他们乐意代劳,自己也省了麻烦。
“行。”
许燃点了点头,操作鼠标,把自己电脑里的一个加密文件夹拖了出来,“核心理论和模型都在这里了。”
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钟老,您看着办就行。”
“好嘞!”
钟振过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拷贝文件的U盘捏在手里,像是捏着传国玉玺。
他拍了拍许燃的肩膀,一脸“孺子可教”的欣慰表情。
“你忙你的!剩下的事,交给我们这些老头子!”
说完,他揣着U盘,哼着小曲,心满意足地走了。
许燃摇了摇头,没多想,戴上耳机,将外界的纷扰隔绝,重新沉浸到了代码的海洋里。
他不知道,他刚刚随口答应的一件“小事”,即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何等恐怖的学术风暴。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被临时征用的一间大型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这里,俨然成了“昆仑标准”论文的写作攻坚指挥部。
钟振国、方士博,还有另外三位国内物理学界响当当的院士,五位加起来超过三百岁的老爷子,此刻都像小学生一样,围坐在一张巨大的白板前。
白板上,密密麻麻,全是许燃那个模型的推演公式。
“鬼才……不,这是妖孽!”
方士博院士指着其中一段关于“非线性介质中的电磁波相位共轭补偿”的推导,声音都在发颤,“你们看这里!
他竟然引入了拓扑学的概念,用一个四维流形,去描述电磁波在湍流大气中的畸变!
我的天……我研究了一辈子电磁学,从来没想过还能这么玩!”
“还有这里!”
另一位院士指着算法的核心部分,激动得满脸通红,“他这个自适应算法,根本就是个黑箱!
我们只能验证它的结果是正确的,却无法完全理解它内部的逻辑!
这……这根本就不像是人能写出来的东西!”
震撼!
无与伦比的震撼!
他们本以为自己是来帮许燃“润色”文章的。
可真当他们把许燃的理论核心剖开之后才发现,自己循规蹈矩的学识,根本不够看!
润色?
他们是在给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圣经”,做最浅显的注释!
整整三天三夜。
这五位国宝级的院士,就跟疯了一样,不眠不休,把许燃堪称天书的理论,一点点地翻译成了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语言。
当论文初稿最终完成时,所有人都累得瘫倒在椅子上,却又兴奋得双眼放光。
“题目……题目就叫《真实大气环境下高能电磁波束的非线性聚焦效应与拓扑畸变模型》!”
钟振国大手一挥,定了下来。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署名问题。
一个年轻的助手小心翼翼地问道:“钟老,作者……怎么署名?第一作者是……”
“废话!”钟振国眼睛一瞪,“除了许燃,谁有资格当这个第一作者?!唯一的!独一无二的!”
“那……那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写我跟老方!”
钟振国毫不客气,然后嘿嘿一笑,“我们哥几个,就跟在后面,当个第二、第三、第四作者,沾沾光就行!”
署名方式一出,在场所有人,包括其他几位院士,都毫无异议地点了点头。
他们心服口服。
能给这样的理论当绿叶,那是荣耀!
当天下午,这篇堪称华夏物理学界有史以来“最强阵容”的论文,被投递到了世界最顶级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RL)的编辑部。
并且,邮件的附件里,还附上了一封由五位华夏顶级院士,联名签署的推荐信。
信的最后一句,霸气十足:
“我们一致认为,这篇文章的重要性,足以让贵刊推掉本期的所有预定稿件,将其作为封面文章,立刻发表!”
……
日内瓦,PRL编辑部。
负责高能物理区的主编,大卫·斯科特,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老头,正喝着他那杯加了三份糖的咖啡,审阅着邮箱里的稿件。
突然,一封标记着“最高优先级”的邮件,跳了出来。
“又是华夏来的?”
大卫不屑地撇了撇嘴,在他印象里,那个东方国度虽然投稿量巨大,但真正有分量的文章,寥寥无几。
他随手点开了邮件。
当他看到论文标题时,眉毛挑了一下。
当他看到作者署名时,端着咖啡杯的手,停在了半空。
当他看到邮件附件里,推荐信末尾,一长串足以让任何物理学家都头皮发麻的院士签名时……
“噗——!”
一口咖啡,结结实实地喷在了显示器上。
他猛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怪叫。
“我的上帝!快!快叫所有人过来!出大事了!!”
整个PRL编辑部,瞬间被引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许燃,对即将到来的世界级学术风暴,毫不知情。
他刚刚搞定了“昆仑标准”的第一版技术白皮书,正靠在椅子上,揉着发酸的脖子,规划着接下来的行程。
该回去了。
上次答应了校长,还要给物理系那帮学弟学妹们上一堂公开课。
就在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
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
电话那头,传来刘建国总工程师标志性的大嗓门,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古怪和兴奋。
“许燃!你现在在哪?!”
“刘总,我在基地。”
“别动!哪也别去!”刘建国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组织语言,说道:
“欧洲……空客公司,他们的技术副总裁,带着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刚刚落地京城。”
“指名道姓,点名要见你!”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529/4414912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