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讨论
“没事,何必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呢,等来年你约她再参加一次科幻竞赛。”
“然后再被你写出一篇《城市学生》镇压吗?”
说说笑笑很快结束,因为这个场合实在不适合闲谈。
两人只是点到为止。
“方才我们感受了乡土中的温情,接下来这篇,将为我们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请欣赏。”
朗诵老师走上台,调整好情绪后,缓缓开口:“她属于这类女子……”
下面的顾远提起精神:“终于到我了。”
朗诵老师并没有朗读全文,只是将精华部分朗读了出来。
但这篇文章体现给读者的魅力与思考却并没有减少多少。
“这是……批判?”
“很大胆哦,一个高中生写这种文章。”
“在批判什么?虚荣吗?我感觉还好吧,不是很难写。”
“再听下去,没完呢,看看结尾是什么。”
终于,朗诵老师讲到了结局。
当项链是假的这件事情被揭示出来时,无论是现场评委或者屏幕内外的观众,都感觉到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惊。
而趁着现场评委在思考投票时,观众们也是议论纷纷。
“文章很好,但是我有一些问题,当时国营单位的集体活动不是应该强调纪律性吗,普通职工家属刻意展现魅力不会对丈夫产生不好的影响吗?”
“这是普通的集体活动吗,这是联谊晚会啊,有外宾华侨,这不是明显为了展示新面貌吗?这带有明显的时代过渡色彩,我觉得写的没问题。”
“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恰恰是作者为了反映那个时代新旧观念碰撞下普通人的无所适从,所以陈美娟才会做出那种不合时宜的举动。”
“这对夫妻就这么认死理吗?宁肯用十年时间偿还债务也不去讲讲人情?”
“你跟谁讲人情,跟归国华侨讲人情?你确定不会上升为涉外事件?对丈夫前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俩人明显很看重面子,赖账不是纯等着让人看笑话吗?”
顾远也借着朗诵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改编后的这篇经典文章。
由于两篇文章的背景年代截然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是肯定会有差异的。
比如说原著的悲剧根源在于西方社会对契约精神的绝对信奉,而改编后则变成了在传统道德与现实压力下的选择。
例如“人情债”,“怕单位处分”,“要面子”等中国式心理。
还债的动机从抽象的信用准则,变成了具体细微的中国式人际恐惧与道德自律。
而原著中女主的虚荣是出于对跻身上流社会的渴望,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产物。
而改编后则变成了是国门初开后消费主义萌芽的体现,不是简单的个人道德瑕疵就能概括。
此时,现场评委团投票完毕,其中一些专业人士开始点评。
“如果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我是绝对不会相信这会是高中生写出来的!”
这位中年评委站起身,就迫不及待地表达内心情感。
“但既然我是在高中生决赛现场看见的,那只能代表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
“这篇文章远远不止像表面那般讽刺了个人虚荣心。”
“它更是批判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者用它尖锐的文笔讽刺了那个催生出陈美娟夫妇虚荣心理的社会浮躁风气。”
“它还用结局的反转进行了哲学批判。”
“体现了在社会剧变中,个体被潮流裹挟,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无力感。”
“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
“谢谢大家!”
现场一片掌声,而顾远在听见这一番话后,也松了一口气。
自己成功了!
……
“牛逼!居然有这么多说道啊。”
“这是谁写的?”
“这上哪猜去?有人写过这种类型的吗?”
“有的有的兄弟,当然是我们的天才顾远啊。”
“你们忘了他初赛写的什么了吗?《喂——出来》就是批判啊,不过没这次细致罢了。”
朗诵还在继续,但最终悬念在观众听到《项链》后似乎就结束了。
“十篇作品,十种风情,十次心灵的碰撞。”
“非常感谢朗诵老师们精彩的演绎,也感谢所有沉浸其中的我们自己。”
“此刻,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排名。”
“请各位稍等片刻,组委会正在对作品进行最终排名。”
约莫十分钟后,主持人重新走上台。
“此刻,悬念已达顶点。”
“现在,就在此刻,我们将从第十名开始,逆序揭晓这十篇杰作的作者!”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些精彩的故事,究竟出自谁之手!”
无论之前的人文气息多么浓厚,此刻现场的氛围依旧变得十分紧张。
一个个名字被宣布出来,获奖的选手面带笑容地走上台,和颁奖评委进行合影,并讲述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
其中,罗辑的名字第五个被宣布出来,获得决赛第六名的成绩。
而林清清则是第四名。
当自己的名字在林清清之前念出,罗辑虽然很快就展现了一副灿烂的笑容,但顾远还是看出了他的失望。
“你这家伙,为什么要执着和林清清比呢?”
……
终于。
“接下来,我们要揭晓的,是本届决赛的最高荣誉——冠军的获得者。”
主持人神情庄重,声音沉稳而有力量,目视前方。
“但在念出那个名字之前,请允许我与大家分享此刻在我心中激荡的震撼与敬意。”
“今夜,我们共同聆听了一个故事:关于一条项链,关于十年青春,关于一个时代缩影下命运无情的玩笑。”
“但真正让我们震撼的,远不止是故事的巧妙。”
“这篇作品,让我们见证了一位作家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深刻。”
“它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巧的叙事,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与社会变迁的精准解剖。”
此时网上也在聊得热火朝天。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495/4417035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