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殿诏篡国
太极殿内,李延昭按剑而立的身影如铁铸般凝重,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牵扯其中,而且现在竟还真的成了什么七军“副统帅”,带着几十万大军,兵峰直指京畿!
郝忠正轻抚长髯,看似不经意地扫过李延昭按在剑柄上的手,又将目光转向司空王敬渊与司徒柳逸尘。这两位重臣此刻虽面色平静,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们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是得知自家子侄竟参与如此大事后的震惊与微妙的欣慰。
“大将军且稍安勿躁。”郝忠正开口,声音沉稳如暮鼓晨钟,“既然雍州王言明是奉了密旨,不妨先让我等看看那密旨究竟为何内容。”
“正是。”太傅李若望眯了眯眼睛,目光如刀般投向杨登岭,“王爷可千万不要告诉我们所谓的密旨只是口头传讯,否则仅凭几句空言,如何能让满朝文武信服?”
杨登岭微微颔首,向林峰使了个眼色。林峰会意,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卷轴,缓步走向群臣。
“这是陛下的密旨,诸位大人请过目。”林峰笑着将密旨递给大殿里最是德高望重的郝忠正。
郝忠正接过密旨,展开的瞬间,目光便被那熟悉的字迹所吸引。作为三朝元老的他,还是两代天子的帝师,他对杨登峰的笔迹再熟悉不过。
只见密旨上写道:“朕自登基以来,深感才疏学浅,内无鸿鹄之志,外乏帝者之姿。虽有妃嫔数人,然多年未诞子嗣,于国无益,于家不孝。今特召皇弟杨登岭进宫,欲传位于他,以安天下……”
落款处,“杨登峰”三字力透纸背,赫然正是皇帝的亲笔。
郝忠正心中一震,表面却不动声色,将密旨递给身旁的大将军。
李延昭虽为五官之首,却并非不通文墨,他看着密旨上的字迹,虽心中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皇帝的笔迹。
密旨在群臣手中依次传阅,众人的表情各异。司空王敬渊看着密旨,想起自己那奉命驰援雍州的儿子,心中不禁感慨:“吾家有子终长成啊……”
虽说这么大的事,其都未曾事先与自己商量,委实让自己心中不快,但关系道神器易主这种天大秘密,异地处之,王敬渊估计自己也会这样选择,相比于“生儿当如此”的成就感,他心中那点不满也几乎烟消云散了。
司徒柳逸尘接过密旨时,手微微颤抖。他想起自己的侄儿柳逸瑞,那个曾被自己认为太过书生气的年轻人,如今竟成了雍州军的军师。看来,自己终究是小看了这些后辈啊。
当密旨传到太傅李若望手中时,他几乎是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甚至还对着阳光仔细查看笔墨的印记。许久,他才抬起头,缓缓说道:“从字迹和玺印来看,这密旨确是陛下亲笔所书。”
这时,太保李若卓突然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尖锐,“就算密旨为真,那敢问王爷,陛下与太后现在何处?传位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莫非到了此时,还不能亲自与我等分说一二不成?”
此言一出,殿中气氛骤然紧张。众人都看向杨登岭,等待着他的回答。
杨登岭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痛楚,竟真的潸然泪下。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北方行了一礼,声音哽咽道:“皇兄他……病情突然加重,已于三日前驾崩。太后得知消息后,悲伤过度,伤了心脉,也随皇兄去了。如今,二人都已入殓,停灵于太庙。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一来是告知此事,二来也是想与诸位商议皇兄与太后的丧葬事宜。”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哗然。
虽说他们心中都清楚此事必有猫腻,毕竟皇帝此前虽抱恙,但从未听说病情已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更不用说太后竟会因悲伤过度而亡,这未免太过巧合。
但如今,有皇帝的传位密旨在此,就算他们心中有疑虑,也不敢轻易说出“杀兄弑母”这样的罪名。毕竟,在这帝王之家,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才是生存之道。
一时之间,殿中竟陷入了死寂。唯有窗外的风声,穿过殿门,发出沙沙的声响,更添几分呜咽凄凉。
就在这时,郝忠正看向林峰,目光中带着一丝探究,他突然开口问道:“方才见这位公子传旨,老夫心中有些疑惑,不知公子是何人?陈总管和海总管去哪了?”
“在下林峰,不过是一介布衣罢了。”林峰古井无波地看着面前这位以一己之力抗衡外戚集团多年的官场定海神针,不卑不亢地答道。
郝忠正上下打量了林峰几眼,点了点头,说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陛下与太后已然仙逝,依惯例,自当尽快立新君继位,以主持国政,操办丧葬事宜。”
他的话音刚落,杨登岭便露出激动的神色,但随即又露出为难之色。
他看向林峰,眼神中似有询问之意。
林峰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随机就又像没事人一样越过大殿的众人,欣赏起门外天边的云卷云舒。
杨登岭挣扎了许久,最后顺着林峰的目光,也看向远处的天边,才在心中暗自叹息一声,缓缓开口说道:“多谢太师抬爱。只是,长兄如父,皇兄对我有手足之情,太后更是我的生母。如今他们刚刚离世,我若即刻继位,实在是有违孝道。思虑再三,我决定先以皇太弟的身份暂领国政,为皇兄和太后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再行继位大典。”
此言一出,郝忠正不禁吃惊地凝视着杨登岭,眼中满是意外。
他没想到,这个杀伐果断的雍州王,面对天底下最大的诱惑,竟会有如此静气。
以郝忠正的政治智慧和多年浸淫官场的阅历,他自然深谙其中三味——杨登岭此举,既能在彰显“孝道”的同时,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一定程度上撇清自己与杨登峰和李令仪死亡的关系,同时,也能安抚住其他藩王和势力,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来稳固势力。
不过,知易行难,能做到这点,杨登岭就算成不了一代明君,也绝对不会是个草包皇帝,而给他出这个主意,并能说服他暂时放弃继位的人,又是何等存在?
“林峰,清风的大哥?有意思,林城这个小地方究竟是什么宝地,竟能出了你们两个人杰,那‘林城四少’中剩下的二人,又会不会给这个天下带来惊喜呢?”郝忠正老怀大慰,不是因为李令仪死后,外戚集团的顶梁柱便少了一根,也不是因为不出意外的话,郝清风必将在新朝雅政期间崭露头角,郝家后继有人,而是他看到林峰后,觉得这个一潭死水的天下,又有趣了起来。
郝忠正缓缓站起身,对着杨登岭微微欠身一拜,称赞道:“雍州王重情重义,实乃我大虞社稷之幸,百姓之福。”
就这样,在太极殿的这场朝会中,外有雍州大军压境,内有皇帝密旨“传位”,再加上杨登岭一番“孝道”表演,满朝文武最终默认了他皇太弟的身份。
而实际上,从这一刻起,杨登岭已经成为了大虞王朝新的掌控者。
其实当初,郝清风带来的密旨足足有四份!
除了众臣传阅的那一份外,还有一份是着令杨登岭直接起兵杀往中州的勤王诏书;一份是准许雍州如同昔日的云州一样,自成一国的封赏谕旨;一份是斥责杨登岭能力平平,收回其雍州军政大权,让其任选一地当个“安乐王”的罢黜檄文。
至于最后是战、是和、还是逃,皆由他选,而杨登峰唯一的要求,便是留住杨家的香火。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315/1111087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