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波斯帝国1845 > 第140章 局势变化

第140章 局势变化


在俄军撤离的同时,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入瓦拉几亚恢复秩序。

    英法花了很大力气终于说服奥地利加入战争,现在却对奥地利的干预喜忧参半。他们很高兴奥地利出手帮助驱逐俄军,但是同时怀疑奥地利人打算长期占据多瑙河两公国,以填补俄罗斯人离开后的政治真空,或者是通过牺牲英法利益来解决俄国和奥斯曼冲突。

    在英国和法国看来,奥地利出手救助多瑙河两公国的举动,并不是在扮演欧洲协调警察的角色,也不是为了伸张土耳其的主权,而是出于利己的政治动机。

    一为了对抗来自奥地利的威胁,同时为了保障黑海沿岸的安全以备俄罗斯南部以及克里米亚的进攻,法国向多瑙河三角洲的多布罗加地区派出了一支部队。这支由阿拉伯、奥斯曼和库尔德人组建的军队在当地击败了哥萨克骑兵后也撤退了,因为有一个更危险的敌人来了:霍乱。

    多瑙河三角洲的沼泽和湖泊中疾病横行,士兵的死亡率让人担心。因为患上霍乱而脱水,加上多日在烈日下行军,士兵们纷纷在路边倒下身亡。

    不过既然俄军已经从多瑙河公国撤退,照理说英法联军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打道回府了。战争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但让盟军指挥官们感到生气的是俄军的主动撤退。当英法两国千里迢迢把军队带到土耳其之后,俄军却放弃了多瑙河流域两公国,这让英法指挥官们觉得失望。

    他们想达到一个军事目标来说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军事动员以来的几个月时间内,盟军士兵几乎没向敌人开过枪,因此遭到土耳其人的讥讽、本国国民的嘲弄。

    在伦敦,英国内阁也觉得仅仅迫使俄军撤出多瑙河地区不足以弥补已经做出的牺牲。帕默斯顿和他的“主战派”不愿意在俄军依然保持完整的情况下和俄罗斯谈判。他们想要严重打击俄罗斯的实力,摧毁其在黑海地区的军事能力,从而不仅保障土耳其的安全,也让俄罗斯再也不能威胁英国在近东地区的利益。

    但是怎样才能严重打击俄罗斯的实力?英国内阁考虑了多种可能。他们认为进入比萨拉比亚追击俄军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将士兵置于霍乱的威胁下;法国人提出发动一场解放波兰的战争,但是英国内阁不赞同发动一场波罗的海海战就能让俄罗斯屈服这样的说法。

    战争开始不久,指挥波罗的海盟军舰队的英国将军查尔斯·内皮尔爵士即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没有能够在堡垒附近的浅礁中航行的炮舰和迫击炮舰的话,盟军舰队不可能攻克守卫圣彼得堡的坚固海上要塞喀琅施塔得,甚至连赫尔辛基港口外防守较弱的芬兰堡都对付不了。

    所以当俄军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时,英国内阁已做出决定,认为入侵克里米亚是唯一能对俄罗斯做出有效一击的办法。

    不过可惜帕默斯顿不是首相,只要阿伯丁伯爵还是首相,帕默斯顿的主张就不可能成为盟军的政策。英法两国和奥地利终于同意了议和方案,其中列出了更多有限目标。根据这四点方案,盟国与俄罗斯之间实现和平的条件包括:俄国放弃多瑙河公国,黑海开放等。

    方案的文字保守但措辞又足够模糊,让英国人可以随着战争的进行添加条件。此时英国虽想削弱俄罗斯的势力,但还不知道应如何制定具体政策。事实上,奥地利不知道还有一个秘密的第五点,已经获得英法两国同意,允许两国根据战争进展追加新的条件。对帕默斯顿来说,这个方案是保证奥地利和法国加入欧洲大联盟,共同参与一场针对俄罗斯的开放式战争的办法,即使将来征服克里米亚的目标已经实现,这场战争依然可以继续扩大。

    不过克里米亚尽管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准备工作还是一如既往的糟糕,就连地图都是20年前出版的。这让他们以为克里米亚的冬天非常温暖,但实际上现在的克里米亚冬天已经很冷了。

    采纳错误信息的后果是他们没有准备冬天的被服和营房,而部分原因也是他们相信这将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寒霜未至即可得胜回师。他们怀疑从多瑙河地区撤退的俄军将被送往克里米亚,因此决定最好的策略是在撤退的俄军还未抵达之前,全力一击,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消灭黑海舰队、破坏港口军事设施。

    同时英国也开始援助伊朗,除了走地中海快速将对方订购的东西送到,还开始援助伊朗其他物资,就像拿破仑战争中援助俄国那样。包括糖、咖啡、铁等价值25万英镑的物资通过奥斯曼运送到伊朗。

    帕默斯顿一直提出要无偿援助伊朗金钱,他认为以伊朗的财力不可能撑起大规模战争,只有英法其中一个国家援助才行。

    但英法又不是慈善家,他们只接受低息贷款,绝不会援助。所以就让这些物资代替好了,还能提振一下本国经济。

    而此时对于尼古拉一世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好消息,高加索和黑海两个方向战败传来,严重打击了政府的信心,但俄国怎么会就这样认输。在仔细分析了情况后,政府决定,在黑海方向依靠塞瓦斯托波尔防守,进攻重心放在高加索地区。

    比起有英法援助的奥斯曼土耳其,伊朗更容易被攻破,到时候南下攻打大不里士,占领伊朗,还能威胁印度,这不就是一举两得吗。

    但要想这么做的前提是塞瓦斯托波尔为主的克里米亚地区不能失陷,而且还需要再征召士兵,税收还要增加。但只要打赢战争,这一切都不是事。

    此时尼古拉一世已经得知埃里温陷落的消息,但在他看来这就是伊朗的全部实力了,只要守住第比利斯,一切就都有可回旋的余地。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8152/1111099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