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下乡后,我成了国宴大厨 > 第78章 冯老的“家常便饭”

第78章 冯老的“家常便饭”


第二天中午,李潇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了城南一处僻静的胡同。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用油纸精心包好的、从红星生产队收来的顶级羊肚菌和松茸干,这是他能拿出的最体面的见面礼。

地址指向一座不起眼的青砖灰瓦四合院。院门是暗红色的,有些斑驳,门上没有挂任何牌子,只有一副对联,字迹已经模糊,透着一股子岁月的沉静。

李潇整理了一下衣襟,轻轻叩响了门环。

“来了?”门应声而开,开门的正是那位冯老。他今天换了一身更宽松的青色布褂,精神矍铄。

“冯老先生。”李潇恭敬地递上礼物,“一点山货,不成敬意。”

冯老看了一眼,也没客气,接了过去,掂了掂,鼻翼微动,赞道:“嗯,是好东西,菌伞厚实,香气纯正,有山林之气。你有心了。进来吧。”

李潇跟着冯老走进院子。院子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角种着几株芭蕉,另一边搭着葡萄藤架,地上没有一片落叶。这不像是一个老人的居所,更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极致要求的人的道场。

出乎李潇意料的是,冯老没有带他去客厅喝茶,而是直接穿过院子,领他进了东厢房的厨房。

“喝茶不急,先帮我搭把手。”冯老一边说,一边系上了围裙。

李潇立刻明白,真正的考验,从现在才开始。

这间厨房不大,甚至有些老旧,还是那种烧柴的老式砖灶。但灶台擦得锃亮,墙上挂着的锅碗瓢盆,每一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那些厨具,刀是老式的锻打铁刀,锅是厚底的生铁锅,都看得出年头了,但刀刃锋利,锅底光润,显然是常年精心保养的结果。

这里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为了“烹饪”这一件事而存在。

冯老已经在案板上准备了一些食材,极其简单:一块豆腐,几根青菜,还有一条处理干净的活蹦乱跳的河鱼。

“小李,”冯老指着那块水嫩的豆腐,不容置疑地发号施令,“这豆腐,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做,只要能吃就行。”

这看似随意的要求,实则暗藏机锋。越是简单的食材,越是考验厨师的功底。李潇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任何花哨的炫技在冯老面前都是班门弄斧。

他走到水缸边,用葫芦瓢舀水,仔仔细细地洗了手。然后,他拿起那块豆腐,没有立刻下刀,而是用手轻轻感受着豆腐的质地和弹性。

【食材鉴别】技能瞬间发动,关于这块豆腐的所有信息涌入脑海:本地黄豆,石磨研磨,盐卤点制,质地细腻,豆香纯正。

李潇心中有了计较。他决定做一道最考验基本功的菜——鸡刨豆腐。

他没有用刀切,而是将豆腐放在碗里,用手直接抓碎,但抓得极有讲究,碎而不烂,保留了颗粒感。接着,他热锅,下少许猪油,油热后先下葱姜末爆香,随即倒入豆腐,快速翻炒。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半分拖沓。在豆腐炒出豆香,水分微微收干的瞬间,他磕入两个鸡蛋,用锅铲迅速划散,让蛋液均匀地包裹在每一粒豆腐上。最后,只撒了点盐花和一小撮葱花,颠勺出锅。

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一盘黄白相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鸡刨豆腐就做好了。

冯老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一言不发。当李潇将菜盛盘时,他的眼中才流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赏。李潇没有用任何高级技巧,但他对火候的精准掌控,对食材的尊重,以及那份返璞归真的处理方式,都说明了他已经摸到了厨艺的“本心”。

“嗯,还行。”冯老淡淡地评价了一句,然后转身开始处理那条鱼。

只见他手起刀落,刮鳞、去鳃、开膛,动作快如闪电,却又稳如磐石。他没有用任何花哨的刀法,只是最基础的开背去骨,但每一刀都精准无比,几乎没有浪费一丝鱼肉。

他烧了一锅开水,将鱼放入,掐着秒表,只烫了短短几十秒便捞出,淋上少许酱油和自己熬的葱油,一盘清蒸河鱼便大功告成。

最后,他用那几根青菜,大火快炒,只加了盐,出锅时青翠欲滴,锅气十足。

三道菜,一盘米饭,就是这顿“家常便饭”的全部内容。

两人相对而坐,冯老给李潇盛了一碗饭,指了指菜:“吃吧。”

李潇先夹了一筷子自己做的鸡刨豆腐,入口香软,蛋香和豆香完美融合,火候恰到好处。他又尝了一口冯老的炒青菜,眼睛顿时一亮。那青菜看似简单,入口却清甜爽脆,带着一股猛火爆炒后独有的焦香,这便是传说中的“锅气”,一种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掌握的技艺。

最后,他夹起一块鱼肉。鱼肉刚刚断生,嫩滑无比,入口即化。那酱油和葱油的味道极其简单,却最大限度地衬托出了鱼肉本身的鲜甜。

没有复杂的调味,没有华丽的摆盘,但这三道菜,却让李潇吃得心神激荡。这是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美味,是真正的大道至简。

“怎么样?”冯老呷了一口酒,慢悠悠地问。

“晚辈……自愧不如。”李潇由衷地说道,“冯老的菜,吃的是食材的本味,是火候的艺术,更是对食物的一片赤诚之心。”

冯老哈哈大笑起来:“你小子,会说话。不过,你的那盘鸡刨豆腐,也做得不错。有章法,有想法,不浮夸。比你昨天那个锋芒毕露的包子,要好。”

一顿饭,两人聊了很多。从食材的挑选,到火候的掌控,从南甜北咸,到东辣西酸。冯老仿佛一本活的中华食谱,信手拈来都是典故和诀窍。他谈到,厨子的根,在灶台,更在人心。菜做得好不好,不仅仅是手艺问题,更是良心问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冯老似乎也来了兴致。他看着李潇,眼神变得深邃。

“小李,你知道我以前是做什么的吗?”

“晚辈不知,但想必是某位宗师级的人物。”

冯老自嘲地笑了笑:“宗师谈不上,不过是在京城‘丰泽园’的后厨,当过几年灶上的头把而已。后来……运动来了,我这张嘴,不会说话,就‘退休’回老家了。”

“丰泽园!”李潇心中巨震。那可是鲁菜的圣殿,国宴厨师的摇篮!他的系统菜谱库里,就有好几道标注着“丰澤園秘传”的菜品。

原来如此,怪不得!

冯老看着李潇震惊的表情,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起身从里屋拿出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递给李潇。

“我这身本事,带进棺材里也可惜了。我看你是个好苗子,也是真心爱这一行。这本册子,是我干了三十年厨房,零零碎碎记下的一些心得,不成体系,你拿回去,有空就翻翻吧。”

李潇双手颤抖地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一本泛黄发黑的笔记本,纸张边缘已经磨损,上面用毛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的是菜谱,有的是对火候的感悟,有的是对某种食材处理的诀窍……

这哪里是什么心得?这分明是一代鲁菜大师毕生的心血结晶!

“冯老……这,这太贵重了!”李潇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贵重什么?”冯老摆摆手,重新坐下,“知识这东西,传下去了,才是活的。以后,有什么想不通的,随时来我这儿。我们爷俩,就当是切磋。也免得我这把老骨头,生了锈。”

李潇手捧着那本笔记,如同捧着千斤重的传承。他站起身,对着冯老,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拜的不是权势,不是地位,而是一位真正的厨艺宗师,那份对后辈的提携和对厨道的传承之心。

离开冯老的四合院时,月已上中天。李潇紧紧抱着怀里的笔记本,只觉得自己的厨艺之路,在这一刻,才算真正找到了根。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想把这份激动和感悟,分享给那个在灯下等他的姑娘。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911/4426373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