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害人不浅
早朝结束。
内阁三名阁臣徐溥、刘健和徐琼,加上兵部尚书余子俊、户部尚书李敏,以及左都御史马文升,共六人,被皇帝朱佑樘召见于乾清宫。
司礼监方面则由覃昌和李荣二人列席。
朱祐樘让人把王越出征的请奏,交由在场几人传阅。
虽然几人提前并不知道王越出兵的消息,但以他们对王越性格的了解,大概能猜到这位昔日的威宁伯不太可能安守河套之地,必定会找机会主动出击……只是他们没想到王越的态度会如此坚决。
一边跟朝廷讨要钱粮,大声诉苦,说西北苦寒之地,啥都缺,结果一扭头,就带兵冒着严寒天气进兵了?
要说会玩,还是王威宁厉害,这是拿朝中君臣当猴耍呢?
“陛下。”
徐溥代表文臣进言,“王越主动出兵,是否得到圣意准允?若是不计后果领兵长驱直入,一旦遇困,只怕其他各路人马难以驰援,酿成大败,应当及早做防备。”
大军都已经渡过黄河,正在翻越阴山山脉,且眼前的小皇帝本来的计划就是出兵草原,所以现在去怪责王越已然于事无补。
既然皇帝委命王越为三边总制,那他就有一定调兵权限,且王越以鞑靼屡屡来犯且威胁河套和大明边关安宁,且宁夏等地接连有警讯传来,他才出兵……理由其实很充分。
大明边陲的将官,遇到敌人来犯,不主动出击,那才值得抨击。
朱祐樘道:“朕跟王越说过,如果有敌情,可以便宜行事,毕竟朕不是缩头乌龟,也有抵御外辱乃至平定蛮夷的意愿和决心。只是他出京前,朕让他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结果却……唉,他行事终归还是太过冒失了!”
皇帝一句“冒失”,等于是给王越的行为定性。
这人不靠谱!
能力是很突出,在大明军队中的威望,无人能与之比肩。
但是,单就论出兵这件事,皇帝并没有准允,更多是王越的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
徐溥道:“之前王世昌奏请朝廷调拨钱粮,臣闻户部正在筹措,并没有下发延绥。既然三边钱粮未足数,王世昌是如何有胆气出征的?”
朱祐樘这次没回答。
旁边的覃昌代为解释:“情况是这样的,兵部左侍郎张峦张阁老,配合户部以及大同、宣府等边镇筹措,又从内府调拨了一批钱粮,拢共凑了价值四十万两白银的钱粮调往延绥。
“虽然至今有半数左右未到位,不过王世昌很有可能……先把三边重镇的过冬钱粮先行调用,后续补给到位后自行补充,如此算是勉强凑出出兵的军粮和军饷。”
徐溥侧过头看向户部尚书李敏,问道:“李尚书,户部调拨了多少钱粮?”
李敏闻言心中直打鼓。
我调拨多少,都是按照流程来的。
九边大笔开销,户部没有一项不经过朝廷审议,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么?
“户部从太仓,调拨的钱粮数大概……价值白银四五万两左右。”李敏谨慎地说道。
覃昌好奇地问:“李部堂所说的四五万两钱粮,可是先前调去蓟州和辽东那部分?今年冬天,连宣府和大同都未接到朝廷拨付的钱粮。只有蓟州和辽东因为要修缮城墙,才从太仓先行调了一批过去应急。”
徐溥打量李敏,好似在问,是这么回事吗?
李敏点头:“覃公公所言非虚,的确是那一笔。”
徐溥不解地问道:“既然户部没有拨付钱粮到延绥,朝廷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拿出价值近四十万两白银的钱粮送到王世昌那儿?其中会不会有什么……不清不楚的账目?朝廷应当派人前去审计才对!”
覃昌闻言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喝问:“徐阁老,您这话是何意?调去延绥的钱粮,未过户部之手,还要经朝廷审计?难道是说有人想对这笔钱粮动歪脑筋?咱家劝你最好还是打消这个主意,行不通的!”
本来好端端商议王越出兵的应对方略,但可能是因为皇帝私下调拨的钱粮数字太大,引起了文臣的警觉……
大明鼎立以来,皇帝的小金库通常都被户部掌控,修缮个宫殿啥的都得府库出钱,所有账目都要走大账。
结果现在弘治皇帝往西北调动价值近四十万两白银价值的钱粮物资,都没通过户部和内阁审议?
那现在的皇室得有多富裕?
毕竟之前的黄河改道工程依然是皇帝找人筹措钱粮来完成的。
就这两笔开销,虽说相比于大明一年的财税收入来说,不算是天文数字……但也绝对不是私人应该掌握的财富。
一旦皇帝有了私财,办事就不再受朝中大臣节制。
这个时候,大臣就得以皇帝劫掠民财、与民争利为由,跟皇帝据理力争,让皇帝放弃手头上赚钱的项目,交还民间……
这也是大明皇帝最头疼的地方。
因为大明的皇帝普遍都比较穷,对于财政的掌控也都比较弱,且因为大明需要豢养的藩王太多,导致大笔大笔的财税用在了养活宗室这方面,导致大明历代财政状况都很严峻。
封建王朝稳定的前提,就是府库充盈。
穷,你就做不了事情。
且在大臣看来,一定不能是皇帝手头阔绰,而是朝廷府库富裕才行。
徐溥理直气壮地道:“财税之事,应当账目分明,条理有序,不如此怎能服众?”
覃昌摇头道:“徐阁老,您的要求未免太过分了!自陛下登基伊始,从内府开销,到大明各处钱粮调动,很多时候都得靠陛下委派张国丈筹措所得。
“从去年到现在,张国丈多番筹措钱粮,解决了多少燃眉之急,莫非你们都忘了?历朝历代,只有皇帝和国戚向朝廷伸手,何时曾见过像咱们陛下这般主动奉献的?
“眼下西北战端开启,陛下吩咐筹集的钱粮虽未达到王越奏请的九十万两白银的数目,但基本上……足够他打一仗了。
“陛下能够做到了这一步,你们还要如何?”
徐溥见御座上的朱佑樘神色不善,只好改变话题道:“马上就是寒冬,大军如何能深入草原作战?
“阴山南北,气候向来多变,加之人生地不熟,一旦遭遇暴风雪,有很大的可能会迷失方向……试问出征的将士,可有命回来?”
覃昌耸耸肩,道:“这就得问问那位王侍郎了……他究竟有何底气,敢在这季节带兵直插草原腹心?”
话说到这里,覃昌已把黑锅甩得差不多了。
他先表明,筹措钱粮是“张国丈”干的,你们认为账目不对,或是皇帝的荷包超出你们掌控,你们应该向张来瞻发难,问问他从哪里募集来的钱粮,而不是在皇帝面前大放厥词,惹人不快。
至于你们认为西北战事开启的时间不对,除了问王越外,依然得去问张来瞻!因为这场战事,是张来瞻和他小儿子鼓捣出来的。
谁让他们父子俩没事就喜欢搞点儿特立独行的东西,把咱这位本来温驯且喜欢墨守成规的小皇帝,给整成现在这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
皇帝有钱又有势,手头大笔经费花不完,又有新式火器一看就很威猛的样子……
加上两个拼命打鸡血的臣子,一个叫王越,一个叫张延龄,这俩货都是战争贩子,然后就把皇帝带沟里去了。
徐溥毫不客气地道:“臣认为,兵马既已出征,就应该做好协调和防务,以防不测之事发生。还得下令,若是鞑靼撤兵过远,出征将士切不可深入大漠,应适可而止!”
到这会儿,徐溥才算把文臣的意图说明。
我们不完全反对王越出兵。
因为我们没法确定,鞑靼人究竟真的威胁到了大明边陲安稳,还是说这只是王越“狼来了”的计谋。
但既然王越已经出兵,为的是长大明的志气和将士的信心,那就由得他去。
但如果鞑靼人根本就未曾出现在大明边关附近,或者跑得太快,已经追不上……那就趁早让王越收兵回来,如此也好成全我们不战、止战的思想,实现养兵安民的思想,休养生息,任由鞑靼内部纷争而坐山观虎斗。
朱祐樘道:“朕认为,徐阁老的提议很有道理。那你们就商议一下,帮朕拟定一份退兵的内旨。此事尽量不要公之于众,避免事态扩大。”
“臣领旨!”
徐溥爽快地接下了这个差事。
……
……
几名大臣暂时留在了乾清宫,帮忙草拟一份勒令王越见好就收的退兵圣旨。
朱祐樘本来还在旁边旁观,听取他们讨论,到后面觉得太过无趣,就以尿遁为由离开了乾清宫,暂时移步坤宁宫。
因为朱佑樘突然想妻子和儿子了。
出门没多久,甚至就在自己家里,距离也不远,但就因为一刻见不到妻儿,他就想念得紧,正所谓是面对面都想得要命……朱祐樘似乎一刻都不想离开妻儿……那是他自小到大从来都没感受过的浓浓亲情。
也是因为朱佑樘自闭得要命,让他觉得跟大臣相处起来很不自在。
许多时候朝堂上说的话,还不如他跟妻子说的话多……平时见到妻子,总是想让妻子感受到他的存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反倒在大臣面前,通常他都只是就事论事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并不会主动去打开话匣子。
另一边,李荣又领了皇命去见张峦。
这次张峦懒得回城了,直接在自己城外别院附近的一处茶寮相见。
简陋的茶摊,早上是个普通的早餐铺子,平时就卖点儿茶水点心,供来往客商和做工之人歇脚打尖儿的地方,上的茶水用的也不是什么上好的茶叶,至少是让李荣看到就比较头疼且连杯子都懒得碰的那种。
“张先生,陛下又在宫中召集重臣开会!”李荣凑上前小声道,“陛下的意思,还是退兵为好。”
张峦道:“那我参劾王世昌的奏疏……朝中人知晓了吗?”
李荣摇头道:“连事情都没公之于众,又怎会将您参劾的奏疏拿出来呢?且若现在就宣示,岂不是让世人都知道,这事……您也有参与?”
张峦摆摆手,不以为意地道:“出个兵罢了,居然还成了不能说的机密大事……唉,王世昌害人不浅哪!
“如今朝堂上下,恐怕人人都在等着看他笑话……”
简单会面后,李荣告辞,张峦再次回归温柔乡。
皇帝下令让王越不得轻兵冒进,让其见好就收,一旦发现天气骤变尤其是可能会有暴风雪来临时,一定要保证大军平安退回。
但其实草原上的极端天气,一年也不见得有几回,甚至有时候几年不见也是常态。
且在王越看来,恶劣天气影响的并不止大明出征人马,反倒是要保住牛羊牲口的草原人更为着紧……
毕竟大明将士进兵草原,属于出征在外,财货都没有带在身边。
可鞑靼人就不一样了,面对王越这个名将的出击,既要积极应战,还得谨防自己一方财货损失,多数人都无心恋战,最后只会是大明这边气势如虹,一举奏凯。
王越当然有这种自信。
毕竟当初他统领兵马冒着风雪出征,打的那场声名赫赫的威宁海之战,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鞑靼人正是因为财货和女人、孩子不能放弃,最后才被大明将士乘胜追击而取得一场辉煌大捷。
所以无论皇帝给他如何旨意,轻易他是不会撤兵的。
况且圣旨只是让他不要轻兵冒进,等于变相说朝廷认可他这次出兵“情有可原”,只是希望他不要把事态扩大。
就算皇帝真的勒令他马上退兵,不退就要砍他脑袋,他也不会听从。
王越为了功名利禄,已到了撞南墙也不会回头的地步,在他看来,只有战场上的军功才能一雪自己曾经被夺爵外戍的耻辱,只有靠一场辉煌大捷,才能让他青史留名。
……
……
之后两天,本来皇帝还对大臣隐瞒之事,已闹得街知巷闻。
京城民众这才知道,原来王越被派去西北还没几个月,就搞了个大的,这会儿已带兵进发草原,要平定鞑虏了。
皇帝没心思追究是谁走漏的风声。
毕竟之前一次性召见数位大臣,但凡他们有人对外泄露一点儿口风,外人就会把这件事无限放大……
且王越出征带着延绥本镇兵马,三边那边自会有各种消息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京师来。
朝野知晓内情,乃是迟早的事。
而本来应该作为局外人,甚至上奏参劾王越以表示自己与之划清关系,等着隔岸观火看热闹的张峦,一时间竟然成了众矢之的。
朝中不支持王越出兵之人,都把这股邪火撒到了张峦头上。
谁让你张峦当初替王越鸣冤,恢复了他的官职,并鼓捣着让他去西北为三边总制?又是你和你儿子,在皇帝背后不断煽风点火,让皇帝起了平定草原之心?
都怪你!
张峦人在家中坐,本来不知道外面对自己的非议,直到沈禄来见,传告有关朝堂上一众人将他张峦和王越放在一起参劾,张峦才知道自己已成为大明朝堂的公敌。
“没人替我说话吗?”
张峦皱眉问道。
沈禄道:“你自己都不去朝堂上申辩,谁来替你说话呢?且你之前,不跟徐公一起,找人联名上奏,重申了你很多观点,甚至还提出陛下应当继承先皇遗志,一举平定草原,解决北患?”
“我真是这么说的吗?”
张峦瞪大了眼睛。
沈禄惊讶道:“你想不认账?奏疏都上了啊。”
张峦道:“那我参劾王世昌的奏疏,上达天听没有?有人把这事儿提了吗?我跟王越不太熟悉,他做什么事,并没有请示过我!我对于他这种贸然出兵的行为,也是极力反对的。”
“没用的。”
沈禄摇头道,“莫说现在没人提你参劾他之事,就算提了又如何?只要人是你举荐的便是你的不对!
“不过说来连我都感慨不已,你说王公得有多急切,才非得在这时候出兵?就不能等等?朝中对他之前出兵搜套、驻屯之事,本就多有意见!”
张峦道:“我想起来了,我觉得王越出兵河套,整顿河套之地的秩序,本身并没错,但我没说支持他大冬天的出兵草原啊。”
沈禄问道:“那来瞻你来日要去朝会上解释吗?”
“罢了,罢了,即便现在我浑身上下都是嘴,恐怕也解释不清楚了!”
张峦一摆手道,“他打他的,反正这件事我认了!爱咋咋地!人是我举荐的,就算他出兵是出自我授意,那又怎样?谁说王威宁出兵草原不能建功立业?这世上除了他,还有第二个适合带兵出征草原的统帅人选?”
沈禄听到张峦这话,也很惊讶。
感情你张峦就是如此面对别人攻击的?
本来还在商讨,如何面对世人的非议,结果发现解释不清楚,干脆就来个破罐子破摔,索性就站在朝堂舆论的对立面?
这是要把旁人眼中奸佞的路线贯彻到底?
张峦起身道:“汝学,我就不送你了。我得回去,再上几道奏疏,论述王威宁出征草原的利弊得失,我还得想办法为朝廷筹募军饷,打仗总需要银子吧?
“世人对我风评如何,我是全不在意,大不了被世人唾骂吧!”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895/1111029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