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我是两面人?
招待所门外,刘一民将剩下的一场电影票送给了老王,让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去看看。老王在成都安了家,据他说,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刘一民又将吉普车上的东西送给了老王,老王不要,刘一民笑着说道:“老王同志,你跟着我们在转了一个多月,也辛苦了。再说了,这些东西这么多,我们也带不回去,就当是卓玛送的礼物吧!”
老徐也劝了几句,最终老王才同意,不过将新鲜水果都给他们留了下来。
回到房间里面,刘一民和老徐都开始整理各自的资料。对于刘一民来说,这次的收获巨大。手上的话剧本子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第一部刘一民觉得等到他回到燕京不久后就可以进行交稿。
之后再修改成小说,两部小说、两份剧本,接下来有的赚了。
徐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不断地将一个个主题写在稿子上,又列出可以写的点,最后一个个又给划掉,只剩下第一个选题。想了想,又觉得不妥,于是又写了一个选题。
喃喃自语道:“一民写了两部话剧,我也应该写两篇报告才对嘛!”
翌日,清晨的阳光从窗户里面照射进房间里面,刘一民招呼老徐一块去吃饭。早餐店内,两个人吃着包子和稀米饭。
吃完饭,刘一民提出去买点报纸和杂志,老徐笑着说道:“你是想看看,大家怎么评价《庐山恋》和《追风筝的人》的吧!”
“老徐同志,你简直是我的知己啊,不看不行啊,得好好看一看,听一听别人是怎么骂我的!”刘一民和徐驰并肩朝着最近的书店走去。
徐驰调侃道:“我还以为你会说我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老徐同志,你这是想要拐着弯骂我呢吧!”
“哈哈哈!”老徐摸了摸胡子大声笑了起来。
他们将最近的报纸和一些杂志都买了下来,足足买了一大包。路过理发店,两人相视一笑,没说话就一起转了进去。
在阿坝这么长时间,两个人都没有理发,在草原上的时候甚至没有刮胡子。两个人的头发很长,只不过跟藏族人比起来还是很短。
理发师看到两人的头发调侃道:“你们这是去哪儿了?两位同志,不嫌热啊!”说完,摸了摸自己的光葫芦,嘿嘿直乐。
“当了一阵子藏族人!”刘一民笑道。
理发师觉得两人是在胡诌,便不再理会他们了,开始按照他们的要求剪起了头发。一边剪,一边跟旁边的其他人开着玩笑。流利的川省口音,偶尔会蹦出几个让人听不懂的词汇。
“同志,我们来理发!”几名女同志一起扯着手走了进来,看到理发店的理发师傅,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同志,你会不会做周筠的那个样式的头发?”一名女同志,谨慎地开口问道。
理发师傅抖了手上白色的围布,上面的头发茬纷纷撒落在地上,轻松地说道:“周筠样式的?周筠的发型可多了,你们要做哪种?”
几个人叽叽喳喳的又商量了半天,说道:“我们做周筠抱着耿华时候那个样式的!”见师傅还没明白,就在身上比划了一下:“就这样式的!”
“你们烫不烫?”
“烫!”
“长卷儿的还是短卷儿的?”
“长卷儿的!”
“尾巴卷儿还是全部卷儿?”
“我看周筠的是尾巴卷儿!”女同志又比划了一下,将双马尾发梢卷曲的部分给指了出来,并笑着做了一下《庐山恋》里周筠的动作。
“两个尾巴都卷儿还是一个尾巴卷儿?”
“当然是两个嘛,师傅你到底会不会嘛?”声音带着一丝嗲嗲的味道。
“不会!”
几个女孩子的期盼和娇羞的眼神和脸立马耷拉了下来,生气地说道:“不会?不会问那么多?连这个都不会?当什么理发师傅!”
声音立马提高了八倍,理发师傅立马说道:“惊爪爪的叫什么嘛,我不问清楚怎么知道我不会?叫的我日我脑乖儿疼!”
“瓜兮兮的,走!”几个女孩子骂了一句转身就走。
刘一民和徐驰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两人脸上憋着的笑。只不过头顶有剪刀,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等几个女孩子走了,刚才说话的理发师傅跟其余的人乐的笑了出来,仿佛刚才逗几个女孩子是他们今天遇到最开心的事情。
“周筠的那个发型不算太难吧?”刘一民找话说道。
“不难不难,但是那头发人家周筠才好看,再说了,大家拿一样的钱,还不如理个头舒服,做个样式,麻烦!”理发师傅回复道。
走出理发店,刘一民和徐驰看了看对方一样,徐驰的头发剪到几乎是个光头,刘一民的不长不短,青春感十足。
走的时候,徐驰冲着理发店努了努嘴道:“这就是为什么要改革,吃大锅饭,没活力嘛!”
刘一民笑着冲旁边的改革标语说道:“这不是正在改革吗?但是改革也会伴随着疼痛啊!”
“没有一帆风顺的改革,从来都是如此,疼痛在所难免!”
“是在所难免,但是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啊!”刘一民说道。
徐驰看着刘一民又思索了许久才说道:“是啊,是啊,是我脱离群众了。光想着大局了,这我得做一个自我批评。”
徐驰说完,又开口道:“疼痛是什么,以及给社会带来什么,还得具体去研究一下。”
刘一民没有继续说下去,即将发生的事情没办法告诉徐驰。
招待所里,服务员穿着周筠的漂亮衣服正在跟同事们显摆,看到刘一民后,羞涩地跑了过来,旁边的人也纷纷起哄,问刘一民这衣服做的像不像。
刘一民打量了一下:“怕不是把剧组的衣服给偷来了吧!”
他的话逗的几个服务员“咯咯”直笑,笑的时候一个个的都伸着长长的脖子。裁缝的手艺得到了刘一民的认可,接下来他的工作估计要彻底的忙活起来了。
“等我下班,我也去找瞎眼刘给我做一身,我家还有好几尺布票没有用。”
“瞎眼刘?”徐驰好奇地问道,瞎子怎么做裁缝!
“哈哈哈,徐作家,并不是真的瞎,是眼睛小,所以大家叫他瞎眼刘!”
一阵阵笑声又把经理给招来了,大声地说了几句,笑声才像潮水般退了下去,各自忙各自的去了。
徐驰拍了拍刘一民的后背说道:“你到哪儿都受欢迎啊,跟年轻的时候我一样!”
“欸老徐同志,你这是夸我呢,还是夸你呢!”
“不瞒你说,少年时的老徐我也是风流倜傥的人物,想当年我”
老徐还想吹几句,见刘一民没有搭话,就跟着刘一民跑到了他的房间吹了起来。什么,读者来信夹带着情书等等桥段,说的有鼻子有眼。
刘一民不慌不忙地将报纸和杂志拿了出来,看徐驰还想吹,刘一民说道:“老徐同志,别吹了,现在都到了起夜比喝水还勤的年纪了!”
徐驰红着脸,嘟囔道:“什么跟什么,我现在也就起一次!”
刘一民看了他两眼,徐驰立马心虚地说道:“最多也不超过两次!”
“也有可能是三次”
刘一民没有给他争到底是几次,拿起各种报纸读了起来。买的都是央媒和一些有名的大报纸,上面找到了几篇关于《庐山恋》的文章。
《庐山恋》的讨论热度是空前的,几乎骂声和赞扬的声音同时并存。
“资C阶级生活方式的颂歌——文艺到底是在为谁服务?”
“四十三套服装的换装游戏——极大浪费”
类似的批评充斥着报纸,批评《庐山恋》这部电影是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生活的歌颂,是一次洗脑。另外大量就是尺度大,镜头露骨,竟然有穿着泳衣露大腿的画面,更不堪入目的是在公共场合竟然亲吻。
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到这些人的愤怒,恨不得直接把报纸甩到导演黄祖默的脸上——这特么也是社会主义电影能够拍的?
你们非但拍了,还敢让全中国的人看?
简直是污人心灵嘛!
还有人暗戳戳的骂刘一民,电影拍成这样,能跟编剧没关系吗?一边写《狼烟北平》这种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一边向往小布尔乔亚的生活。
两面人的话,呼之欲出!
徐驰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在旁边不断地找出批评的稿子,看完后,还不忘跟刘一民分享自己的感悟。
不过赞美的文章也不是没有,也有人专门以《庐山恋》展开表扬的,也有人以整个电影业角度进行看的。
“开新时代电影事业之先河——文艺春风吹出来的《庐山恋》”
中青报于佳佳同志,写了好几篇评论,夸赞《庐山恋》既是山河之恋,也是家国之恋!
统战部门在报纸上发表评论称统战事业也离不开电影行业的宣传,用通俗的电影片向海外华侨宣传我们的新时代华侨政策。
“各种牛鬼蛇神都出来了!”徐驰又点评了一句,接着去看《追风筝的人》书评了。
“你不生气?”
“我生什么气,观众会用脚投票的!”刘一民淡淡地说道,话里话外自信心十足。
徐驰忍不住,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对,电影院门口长队已经证明了什么是人心所向。”
对《追风筝的人》倒是大部分都是夸赞,批评大多和马识途一样,认为是细节不足,头部分缺乏对整体的藏地社会的描写,描写较为简单,并没有过多的交代大环境和风俗习惯等等。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这点批评根本不算什么!”徐驰说道。
“不过,说的很对,确实是需要改进的地方。纸上得来终觉浅嘛,光看资料,肯定写不了那么仔细。不过咱们这一趟藏地之行,成功的将细节给补充出来了。”
徐驰笑道:“看来,我又要期待你新的作品了!”
“可能还得很久!”刘一民说道。
“放心,老头子我活的起!”
徐驰和刘一民对视过后哈哈一笑,徐驰完全把刘一民当成忘年交了,说话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前辈的架势。
晚上马识途他们要请刘一民吃饭,特意嘱咐他们早点过去,吃完饭还有另外的活动安排。
老王开着吉普走在街上,眼睛时不时地瞄一眼后面的刘一民,像是有什么话想说。如此几次之后,刘一民忍不住问道:“老王同志,你是不是有话想说?”
徐驰也说道:“老王,有什么话就说嘛!”
老王吐了一口气,忍不住说道:“我昨天见到卓玛了!”
“嗯?”刘一民和徐驰的嘴角同时发出声音,看向老王。
“昨天从招待所出来,我开车在街边的书店遇到了!”看两人很急迫,于是语速加快了不少:“她想买书,可是卓玛没带钱,想把阿吉的马鞍子卖了换成钱!”
“买什么书?”
“徐作家,你说过的,回去的时候让卓玛带上刘一民同志的书!”老王看着老徐说道。
老徐连忙点头,承认他确实说过这句话。
“我给卓玛了一点钱,买了好几本还有杂志,她才高兴地摆手上路了!”
“她身体怎么样了?”
“还是那个样子!”
老徐批评道:“老王,你怎么不把卓玛同志带回来,她还生着病,应该健康后才回去。”
“没事的,不是什么大事。”
“哎,老王,你怎么能这么说,你心也太.”老徐的“心硬”说了一半,想到自己不应该指责老王,便没有继续说下去。
老王闷声说道:“心硬吗?我看我们的心都挺.”
刘一民的心像是揪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钱准备帮卓玛还给老王,老王叹了一口气说道:
“刘作家,卓玛肯定会寄给我的,她虽然没有说,但这个姑娘的性格,她肯定会寄回来的。我知道她的性格,所以也没说不用还的事情。
你要是再给我,我就拿了双份了!”
如此,刘一民便没有继续坚持,靠在车厢望着即将落下的夕阳。
想着青石板路的尽头,夕阳西下,一名藏族姑娘骑着双马奔向属于她的草原,身上的红袍在红黄色的夕阳下熠熠生辉
老王看着刘一民又说道:“放心吧,刘作家,我给了她一份地图,顺着地图肯定能回去,到家会给咱们拍电报的。”
“草原的主人不需要地图,她路过的地方都有她的味道有牧草的芳香!”刘一民笑着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94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