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绿皮书》登陆美国(双倍最后一天
“小说要在美国发表了?”刘一民迫不及待地问道。
曹禹能从美国带来什么好消息呢,肯定是这件事情,除此之外,刘一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事情。
曹禹还没开口,万方激动地说道:“小师弟,你真了不起,《绿皮书》要在《巴黎评论》发表了,可惜他们是季刊,要到冬季甚至是下一个春季才能够见跟读者见面。”
他们到达美国之后,《巴黎评论》的人专门找到了他们,告诉了录稿的消息。
很鸡贼的是,还趁着这个事情的借口找到曹禹,想专门给曹禺做一个专访。但是曹禺因为在美国的行程比较紧,就拒绝了。
不过曹禹还是抽空写了一篇探讨中国话剧的文章给了《巴黎评论》,由他们进行发表。
曹禹看着激动的万方,指了指沙发,示意他们两个坐下:“你看看你,比一民还激动。”
“爸,我是一民的师姐,当然为他高兴了,一民要挣美元啦!”
曹禹脸上的疲惫被高兴代过:“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民,你的这篇文章他们十分看好,认为这个指出了美国社会的尖锐矛盾。尽管现在不是六十年代的美国,但社会上歧视依然很严重。
我亲眼所见啊,黑人记者和白人记者站在一起,白人总是抬着他那自诩高贵的头颅。跟一些教授、同行聊天,黑人教授,谈起这件事情也在叹息。”
“叹息有什么用,腰里别着枪,你手得硬啊!”刘一民调侃道。
曹禹乐了:“哈哈哈,你小子,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要是你说的这样,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没办法紧盯着咱们了。
不过整体而言,现在的美国对咱们还是挺友好的。一些老朋友,在为这么长时间没有交流而感到遗憾,这次打开了文化界的交流之门。
也看了几部优秀的话剧,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我看了还不错,也跟他交流了很多。看了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美国也有不少好的话剧啊!”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米勒的巅峰之作,获得了普利策的戏剧奖。讲的是一名叫威利洛曼的推销员,从业几十年,一直幻想着通过推销赚到大钱,获得名气和地位,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可惜人到暮年,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虽然他每天都抱着对“美国梦”的自信,可惜这些梦如同彩色的泡泡一戳就破。
最终因为家人给予的压力,威利有了自杀的念头,加上最后创业的梦想破灭,直接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杀也是为了让家人,拿到保险巨额赔偿。
一个相信美国梦的推销员,最终死在了美国梦下,辛辣的讽刺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假,以及揭示了悲剧后面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这部剧在1983年的时候经过人艺的一名导演提议,引入了人艺进行本土化表演,成为了第一部在人艺演出的美国剧本,而且由米勒本人来到中国进行导演的剧本。
这是因为缺剧本还有文化交流的原因,之后,国内引进过不少外国的话剧剧本。
这也是为什么人艺如此看重刘一民的原因,实在是太缺剧本了。
曹禹说着说着回过神来:“一讲就讲远了,《绿皮书》的具体稿费标准他们还没有说,到时候稿费会直接汇到国内。他们还希望跟你建立联系,以后经常供稿。”
刘一民笑道:“要是您在美国直接给成美元带回来就好了!”
“一民,你真敢想啊!”万方又说道:“不过要是换成美元带回来再兑换成外汇券,那能买的东西可多了。按照美元计算的话,美国的稿费比法国的还高,你能挣到不少的钱,说不定能把友谊商店的一节柜台给搬空了。”
万方夸张的比喻,让他想到阿坝藏族人,总是喜欢话里面带一些比喻。
曹禹左手的手指敲打着右手的手背:“不管怎么说,都是为国家挣外汇,都是好事情。你呀,接下来就等着《巴黎评论》的人联系你吧,这篇小说说不定还能在美国出版。”
讲到出版,曹禹就更开心了,又问道:“你采风的事情怎么样了?”
刘一民又将分成上下两部的事情讲了讲:“第一部的剧本写的差不多了,等明天带给您看一看。”
“好!”曹禹拍了拍大腿:“年轻人办事就是利索。可惜,你今天怎么不带来,要不然今天就可以看!”
“老师,您今天先休息,倒个时差!”刘一民笑着说道、
“看来只能如此了!”
刘一民又冲万方眨了眨眼睛,给剧本找好了发表的地方,万方心照不宣地抿了抿嘴。
曹禹说完,就准备去洗澡休息,看他走回了卧室,刘一民将挎包里面的稿子交给了李玉如:“师娘,这是稿子,明天早上你给老师吧!”
“你带了?”
刘一民点了点头,李玉如笑着低声说道:“行,难得你关心他的身体,等明天休息好了,再让他看。”
刘一民带着手里拿着西部牛仔帽走出了木樨地,没有戴上,燕京有的地方路灯很暗,要是戴上,估计就走不成路了。
翌日中午,刘一民来到人艺,曹禹已经看完了剧本。见到刘一民的时候,曹禹埋怨道:“你还跟我打埋伏。”
“这不是想让您好好休息休息吗?”
曹禹知道,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开始点评起来了剧本:“我看,这是一部已经成熟了的剧本,改过不少次了吧?”
“茅盾先生和夏言先生去过我那儿,提出了不少的修改意见。”
曹禹点了点头:“这就对了,我看基本上不需要修改了。”
欧阳山尊走了进来,也附和道:“不错,小的地方只用等到排练的时候再修改就行。不过服装的制作是个难题,也是个不小的成本。不过一民拍了当时藏军士兵的完整服装,让服装车间多多研究研究,应该能做出来。”
“那就这样,我看可以拿着准备排练了。剧本名字,一民你还没有想好吗?”曹禹指了指上面的空白问道。
“想了好几个,但是都不足以体现这部话剧的精神内核,老师、山尊院长,你们觉得应该起什么名字比较好?”
曹禹想了想,一时半会也没想好。
欧阳山尊说道:“‘山高水长’怎么样?”
“哦,你讲讲?”曹禹说道。
“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是看到了一民拍的照片,有一张叫做‘山高水长’的石碑。这是清乾隆赐给瓦寺土司的,这个瓦寺土司可是不简单,为什么当时阿坝除了清朝的屯兵外,只有瓦寺土司出了兵。
一民,还是你来讲讲吧!”
刘一民接话道:“瓦寺土司的祖上是明朝从藏省到的阿坝,当时明英宗调了瓦寺土司的祖上过去镇压叛乱的,因为有功就留在了当地成为了土司。这个土司相对忠于内地政权,积极帮助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地盘也越来越大。在川省保路运动的时候,瓦寺土司还参加了保路运动。
另外卓克基土司因为没有孩子,瓦寺土司的11岁孩子索观瀛过继了过去,成了最后一任卓克基土司,后来参加了民主解放运动,积极帮助政府,得到过老人家的接见。”
“所以我认为以‘山高水长’意思意味着各族人民山连山,水连水,心连心,共御外敌,也能彰显团结统一的意思。”欧阳山尊说道。
“不过就是乾隆赐予这个比较敏感!”
“那就先按照这个名来排,我觉得不错,一民你觉得呢?”
刘一民:“我觉得可以!”
“那就排!”
曹禹说完,就看到欧阳山尊目光灼灼地望着他,忍不住挠了挠脑袋,定了剧本,选导演又是麻烦事儿。
刘一民刚退出办公室,就看到蓝天野和苏民两人走了过来,跟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后,就涌进曹禹的办公室。
刘一民乐了:“吵去吧,都吵去吧!”
讨论很久没有出结果,不过于是之找到了刘一民,将剧本的稿费准备付给他。
于是之又准备先上来叹一口气,看到刘一民玩味的笑容,气刚到喉咙口硬生生地给憋了回去。
“一民啊,也就是你了!”于是之苦笑道。
“没事,于老师,我可以先等等。”刘一民抱着膀子,一副准备看好戏的样子。
“算了算了,叹什么气,有了好本子,我应该高兴才对!山尊跟我说过了,这样吧,剧本稿费按照六百五十块钱吧!其余的演出分成,跟《狼烟北平》一样!”于是之看着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笑道:“得嘞,看把您难为情的,我还能讨价还价不成?”
“唉,钱在我手上,花一分都得慎重啊!”于是之无奈地说道。
“理解理解!”
上次《狼烟北平》的稿费是五百六十块,现在是六百五,差十块钱涨幅没有到一百,估计涨的这部分应该算是胶卷费了。
话剧的剧本稿费就是低,据刘一民无意中了解,这个剧本标准在人艺已经算很高了。
刘一民领完钱,顺便领了川省话剧团的《狼烟北平》的两百块钱版权分成,总共拿到了八百五十块钱。
“差一点过千呐~”将一沓钱在掌心甩了甩,忍不住轻哼了起来,用唱腔唱道。
骑着自行车回到四合院,四合院的门朝里面上着,刘一民知道应该是朱霖来了。刘一民敲了敲门,门栓打开后,看到了抱着三花的朱霖。
“你什么时候来的?”
“没来多久,见门锁了,就知道你不在,我就擅自用了你给我的小权力,用钥匙开了门。”朱霖今天换上了粉底红花的碎花裙,三花在怀中假寐,一副很舒服的样子。
刘一民说道:“小心它身上有跳蚤!”
朱霖没说话,三花睁开了懒洋洋的眼睛,警告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又闭上了。
“沈云说的不错,像是一只特务猫。”
朱霖逗了逗猫,咯咯直笑。回到房间,刘一民想起还有东西没给朱霖,把从阿坝带回来的牛角梳送给了她。
“阿坝的牦牛角做的。”
朱霖把玩了一下,道了一声谢谢,小心地放在了自己的包里。
“刘老师,你什么时候去的北戴河?”朱霖看着照片上的人,一个个的仔细分辨了起来。
“暑假刚放假,《诗刊》组织的。”
刘一民看她不断地欣赏着北戴河的景色,心头一热:“要不然咱们去北戴河吧,让你好好休息休息?”
“北戴河,有点麻烦吧?一来一回,需要很久!”
“作协在北戴河有招待所,可以休息一晚上。”
“可我不是作协的!”朱霖犹豫道。
刘一民说道:“掏钱嘛,就当作协对外营业了,不沾他们便宜。”
朱霖心里顿时意动了起来,北戴河度假的地方,多么神秘的地方:“燕大什么时候开学啊?别耽误了你上学。”
“新生刚入学,老生还要晚几天报到。过了这几天就没什么机会喽,况且进入九月份后,天气开始变凉了。”
朱霖当即点了点头,高兴地说道:“要带着三花一起去!”
三花:喵~
不过朱霖晚上回去,还要跟朱父朱母说一声,不过理由变成了:“单位组织大家去北戴河游玩。”
朱父和朱母听到后,还感叹起来:“人艺可真好,还组织去北戴河玩儿。”
当晚,朱霖收拾起来了衣服,看着包里面的衣服,不断地往里面装,又往外面掏。
“不合适,不合适!”朱霖一边往外拿,一边摇了摇头。
过了一会儿又装了进去:“到了海边,总要游泳的,还是带上吧!”
于是又装了进去,第二天吃过饭,骑上自行车就到了四合院。刘一民先到人艺告诉他们自己这阵子有事儿,不在四合院,别让他们跑空了。
曹禹也没问,只是说好好休息休息,回来就到人艺坐坐。
刘一民和朱霖挤上了公交车,朝着燕京站出发。刘一民还带上了万方送给他的帽子,不过大帽檐在公交车上,这帽子可让周围的人倒了大霉。
“刘老师,这就是北戴河啊,这海面好宽阔啊!”
PS:读者大佬说能不能每一章都成四千字,经过前两天的努力,渐渐习惯了一万二,争取以后都是一万二。
求票票!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93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