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13章 《追风筝的人》单行本出

第213章 《追风筝的人》单行本出


国营饭店内,刘一民和朱霖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当和事佬?”刘一民玩味地说道:“双方打架,死的最快的就是和事佬!”

    朱霖歪着头想了想:“说的也是,说不定双方接下来都骂你!”

    “是得仔细地想一想!”

    “要是我会写就好了,我帮你骂他们!”朱霖说道。

    刘一民笑了笑:“先不管那些事情,吃饭吃饭!”

    四合院里一大早,刘一民就打开了门,直到10点左右,才等来了两名姗姗来迟的邮电局工人,两个人身穿蓝色的工装,一个人正扛着木梯,另外一人手里面提着一个大箱子。

    “同志,是这儿要装电话吧?”一名工人敲了敲门,冲着刘一民喊道。

    刘一民快速地走到门口说道:“是这儿!”

    胡同里终于有了多余的线路,电话局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了刘一民,问他还要不要装电话。

    刘一民当然要装,利利索索地到了电话局,交了五百元的电话初装费。交完初装费拿着收据和条子,等待邮电局的工作人员过来安装电话就行。

    两个工人同志站在门外打量了一下四合院的临街的青砖墙,又看了看外面的电话线,两个人打了几个手势,就找好了走线的位置。

    两个工人的举动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围坐在一边看着装电话的稀罕事儿。

    附近几个胡同,就这胡同口有一个公用的电话,有时候打电话的人多都得排队。

    接电话,等个人回电话啥的也不方便。电话旁边还有两个人,专门跑到各家传递消息。

    有的口信,直接吆喝着就传了,有的个人信息则喊上接电话的家人过去等电话。

    要是长途电话,邮电局的工作人员跑到家里面传信,到了邮电局更不方便。

    可惜电话装上,也只能在燕京市区当个顺风耳,再远就到不了了。

    刘一民将电话放在了自己的书房里面,工人装的时候打量着刘一民的书房啧啧称奇,比自己家的卧室都大。

    “同志,还有件事儿,我想问一问。我在堂屋里面再装一部电话,连在一根电话线上,是不是只需要单独买一部电话机就行?”

    刘一民将电话装在自己的书房里,但是晚上在卧室,不说会不会听不到,就是接听也不方便。

    在电话局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个事情,现在装电话的时候想起来了。

    工人一边装电话,头都没抬地说道:“是这样的。只收取工料费,以前我们装电话都是只收工料费,初装费也是最近才开始。”

    另一个工人说道:“你要是想装的话,先去电话局里面交钱,我们等下次再过来装,下午还有一家要装电话。现在政策松了,装得起电话的也多了。”

    国家统一标准的初装费六月发布了公告,初装费的资金作为电信专项建设的资金,专款专用。

    以前他们两个线务员,半月也不一定能装一部电话。现如今,一个月最少要装十部以上。

    刘一民应了一声,准备一会儿就到电话局再交一部电话的钱。又给两名工人倒了两杯茶,两人痛痛快快地一饮而尽。

    拍了拍桌子旁边的黑疙瘩:“同志,试一试吧,打个电话,看行不行!”

    工人笑眯眯地说道,言语间尽是自信。

    “你好,这里是总机,请问你打往哪里?”

    刘一民的嘴里面蹦出一串数字,过了一会儿,电话里面响起了李玉如的声音。

    “师娘,是我!”刘一民笑着说道。

    “一民啊,你这是在哪儿给我打的电话?有什么急事儿?”李玉如急忙问道。

    在李玉如的潜意识里,只有急事儿刘一民才会找地方打电话。

    “师娘,我院里装了电话,第一个电话拨给了您,听听声音,没有问题吧!”

    “院里装电话了?装电话好,以后有啥事儿找你就方便了,声音没问题,你今天来木樨地吃饭吗?今天刚买了一条.”

    就这样,两人在电话里面聊了起来。

    两名工人站在书房里,看着刘一民拿着听筒聊得火热。也没有觉得不耐烦,而是大家都这样。

    他们也乐意看到大家高兴的样子,这样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刘一民过了一会儿,才告诉李玉如这边有人,她才依依不舍地挂断电话。

    看向两位工人,刘一民不好意思地说道:“麻烦两位了!”

    “没事儿,刚装电话都这样,你要是想再装一台的话,记得早点去,电话局每月到的电话数量也是有限的,我们走了!”

    刘一民送两人出去,顺便骑着自行车到了邮电局又付了200块钱的电话机机器费和电话线的费用。

    “再见,刘一民同志,明天我就安排线路的师傅到院里装电话!”

    电话局的工作人员冲着刘一民挥了挥手,客气地说道。

    翌日,一大早还是那两名工人,敲开了刘一民的四合院大门,在堂屋的侧墙边装了一台电话。

    接下来再出去跟人聊天,临走还得来一句:“有事儿打电话!”

    装电话的几天内,除了李玉如打来电话外,很少有其余人打电话。

    有的想联系的,还不知道刘一民装电话。

    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黄春雨在秋风和秋雨中骑着三轮来到了四合院里,车厢里面牛皮纸包的都是《追风筝的人》的样书,上面盖着一层雨衣。

    黄春雨已经穿上了蓝色外套和毛衣,脖子间系着红围巾。看到刘一民后,感叹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啊,下了一场雨,冷的这么快啊!”

    刘一民看着稀稀拉拉的秋雨:“雨还下着,怎么今天来了?晚点没关系!”

    黄春雨一边将吃力地往院子里面推,一边说道:“书店马上就要开售了,样书得早点给你送来,你也好送人。书店卖前和卖后送人,完全不一样!”

    将三轮推进院子里,两个人合力把书卸在了书房里面。黄春雨撕开牛皮纸看了看,发现书没有沾水这才放下了心。

    刘一民拿出毛巾递给了黄春雨,让他将头上和衣服上的水珠给擦一下:“老黄,你怎么不给自己也拿个雨衣!”

    黄春雨指了指刚才从车厢上拿下来的雨衣:“我觉得咱这儿地距离挺近的,趁着停雨的间歇过来,没想到不行,刚出来就下了雨,淋了我也不能把书淋了,我淋了一会儿就干了,书淋了可不好送人了。”

    将身上密密麻麻的水珠擦完之后,又笑道:“我这个春雨倒是被秋雨给淋了!”

    刘一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让他驱一驱寒意。老黄这个编辑是越来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样书出来,刘一民得自己找个三轮车拉。

    他可倒好,直接给拉了过来,这服务态度,谁来了也得说一声好。

    热茶入腹,黄春雨看着书房的书架:“一民,上次我来的时候,你书架上的信还没有这么多吧,这才几个月时间,怎么感觉多了一倍不止?”

    刘一民起身指了指:“这主要是《诗刊》送过来的!”

    “我明白,是那《刚刚好》和《世界》这两首诗歌吧,这两首诗歌的影响力大,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有这么多的读者来信是应该的。”

    黄春雨一副稀奇的样子,不断地打量着书房。

    刘一民拿起《追风筝的人》样书看了起来,封面除了书名和刘一民的名字之外,还画着一幅图,草原上骑着马追风筝的图片。

    其中一名衣着华丽的男孩子是卓客次仁,和一名穿着简单的男孩子洛桑两人并肩齐驱,看着离的很近。

    但是换个角度看的话,两个人实际上离的很远,并且穿着洛桑的一直落后于卓客次仁半个身子。

    显示出了两人看起来真挚,但另外又有点虚假的友谊。

    “这是美协的老画家画的图!”

    “老画家就是老画家!”刘一民说完翻开了书的封面,目录后面就是序,茅盾先生的序放在了前面,接下来是手稿的照片。

    再之后就是夏言的序了,看上去确实精美了不少,如果是彩色的照片,那就更好看了。

    黄春雨将茅盾和夏言的手稿递给他,不舍的抚摸了一下:“这是手稿,你可要好好的收好,说不定,这以后还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那是自然,老黄,你要是舍不得你再多看几眼!”刘一民打趣道。

    “我还以为会说要送给我!”黄春雨哼了一声。

    “君子不夺人所爱,老黄,你是君子嘛!”

    茅盾和夏言的手稿,可是个珍贵的资料。刘一民当然不舍得给黄春雨,拿到商务印书馆的时候,还不断地嘱咐他们,一定要把手稿保存好,可千万别弄烂了。

    黄春雨从样书里面拿出了一本,让刘一民给他签个字。签完字后,一双眼睛打量着刘一民的书桌:“一民,听说你马上就又要有新作品发表了?”

    “好嘛,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我说你进来后贼眉鼠眼的,眼睛四下环视,打的是这个主意!”刘一民笑着将签完字的书本递到了黄春雨的手里面。

    “我是编辑,不想这个,还能想什么?说正经的,还来我们商务印书馆怎么样?”黄春雨认真地问道。

    刘一民低头沉吟片刻:“我个人是没什么意见的!具体的事情,等发表之后咱们再聊!”

    黄春雨大喜过望,个人没什么意见,那就是没意见嘛!

    在人艺提出《家园三部曲》之后,刘一民甚至在想,到时候要不要出一个三本书的合订本。

    或者至少封面的设计上和书本的印刷风格上,要跟目前《追风筝的人》一脉相承。

    具体的事情,只能等到时候发表之后再跟商务印书馆去商谈。

    看外面的雨慢慢地小了起来,黄春雨起身说道自己该走了,套上军绿色的雨衣,骑着三轮车离开了四合院。

    心里面暖呼呼的,只觉得今天冒雨没白来,又拿下了接下来的出版权!

    送走黄春雨,刘一民回到书房里面,拿上样书朝着茅盾先生的家里面走去。

    敲开门,是保姆开的门,韦涛上班还没有回来,茅盾先生坐在堂屋里面,正望着院子里面的秋雨出神。

    看到刘一民来了,笑着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民啊,你来了,正好,没人找我聊天,来来来,咱们两个聊一聊!”

    刘一民走进去脱下雨衣,笑着将书递给了茅盾:“这是《追风筝的人》的样书,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刚送来,我拿来给您看看!”

    “哦?我看看!”茅盾高兴地接过样书,感受着新书的味道:“新书是这个味道!”

    又翻看了起来,看到自己的手稿被印在了纸上,拿着放大镜看了一会儿笑道:“商务印书馆怎么会想到这么干了?”

    “是那黄春雨编辑提出来的,说是要在书的精美程度上下点功夫,我看不错,商务印书馆那边也就同意了!”

    刘一民说道。

    “这个新编辑挺有想法!”又翻到夏言的手稿那页,得意地说道:“我的手稿是不是比夏言同志的字迹好看?哈哈哈!”

    刘一民陪茅盾下了一会儿象棋才离开了他的院子,下了几局,前三局刘一民都输得很惨,第四局棋快一招赢了。

    茅盾感叹道:“这就叫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我小时候最爱踢毽子、下象棋这两项运动,可惜现在踢不了毽子了,只能下象棋。你以后记得多来找我下下象棋,我教你怎么赢你老师!”

    走出四合院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刘一民给夏言和曹禹、《人民文艺》《诗刊》的几个人都送了送。

    夏言看着自己的字迹,自嘲道:“早知道商务印书馆这么干,我一定写得好看点。”

    最后自己还剩下一百多本样书,曹禹要走了三十本,说他要送人。

    刘一民挑出来了三十本,拉到了人艺的办公室,刚拉进去。欧阳山尊几个人就围在旁边,看着书也不说话,只等着刘一民表示。

    刘一民笑道:“用不用给各位签个字盖个戳?”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91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