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38章 再狂一点,再傲一点

第238章 再狂一点,再傲一点


一群人走出大会堂,李晓林想跟刘一民说几句话,万方拉着她,又瞟了几眼想接近刘一民的编辑,等他们讪讪一笑散开后才说道:“不要打扰小师弟和小霖,你还用约稿,一民什么时候忘了你?”

    朱霖跟刘一民保持了一掌的距离,对着刘一民不断地讲着刚才会场里面发生的事情。

    “刘老师,你刚才讲的真好,我就喜欢听你讲话,有力量!”朱霖的眼睛里都快长出花儿来了。

    刘一民嘿嘿一笑:“你刚才偷吃蜂蜜了吧?”

    “哪有?本来就是。你知道吗?你第一次在燕大诗会演讲的时候,我跟室友在门外垫着脚听你讲,我脚都快抽筋了。我当时急的啊,恨不得一脚一个挤进去。后来还是一个好心的同学给我们让了路,才看到你长什么样子。

    当时以为人家是好心,后来才知道人家是不耐烦,揶揄我们呢,都没听出来。楚红后来说,就算是听出来了,我们也得厚着脸皮进去。”

    朱霖一边说,一边咯咯的笑个不停。

    兴许是看到旁边人在看自己,觉得笑的声音有点大,又压了压声音说道:“你那次讲的也特别好,很有感染力!”

    “先说说,你看到我长什么样子?”

    “嘿嘿嘿,心里面的样子!”

    刘一民看着朱霖的样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今天的朱霖,说话含糖量太高了。

    “心里面是什么样子?”崔道逸低声说道。

    “呀!”崔道逸的声音吓了他们一跳,看到两人不好意思的样子,崔道逸乐呵呵地说道:

    “咱们是自家人,你们两个还是我牵的线,要不是我,我告诉你们,到时候你们要是结婚了,第一杯酒,得我崔道逸喝,老万都不行!”

    朱霖红着脸没说话,刘一民搂着崔道逸的肩膀笑道:“师兄啊,咱俩呢,你是我的手足师兄,不过嘛,现在能不能离我们远一点?”

    “行行行,三篇稿子我就走!”崔道逸威胁道。

    “一篇!”

    “两篇!”

    “一篇都没有!”

    “我走,我走!”崔道逸乐呵呵地朝着前面的人群追去。

    朱霖扫视了一下身后宏伟的建筑,对着刘一民说道:“刘老师,现在好了,听你演讲,不用掂着脚了!”

    “你就踮了那一次!”

    “怎么?刘老师,你想让我踮几次?”朱霖咯咯咯地笑道。

    追上前面的人群后,两人就不再说话了,朱霖骑着自行车朝着附近的照相馆而去,准备把拍好的照片全部洗出来。

    李晓林和万方要去看望一下茅盾,刘一民和姚雪垠还有魏巍也跟了过去。

    大家一起来到病房里,茅盾气色比前几天好,脸色红润,邀请大家坐下。

    韦涛在旁边拿着水果招待大家,广播里还响着刚才的颁奖仪式。

    茅盾指着刘一民说道:“五人之中最少年,周杨同志说的不错。”

    “沈叔叔,您好好保重身体,我父亲还想跟您一起下象棋呢!”

    “你父亲那个臭棋篓子,我躺在床上也能下赢他!”茅盾说完,剧烈地咳嗽了几声。

    旁边的护士赶紧上前,茅盾摆了摆手,从抽屉里面掏出一张稿子递给了刘一民:“这是写的序,韦涛的字有点难认,你将就着吧!”

    韦涛在旁边冲刘一民笑了笑,没有说话。

    “一民,你还记不记得当时我给你写了四个字,写的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勿忘人民!”

    “你当时说了句什么?”

    “学生记住了!”

    茅盾看向万方笑道:“回去跟你父亲说一声。”

    “沈叔叔,我记住了,改天我父亲过来看您,最近人艺排练的很忙!”

    “他忙他的,不用看!”

    茅盾让魏巍和姚雪垠两人注意身体,都年纪不小了。

    过了一会儿,周克琴和莫应封两人也提着果篮来了,医生找到韦涛,希望减少一下探视时间。

    韦涛对刘一民低声说了下,刘一民当了一个“托”:“沈老师,时间不早了,您多休息休息,我们先回去了。”

    “你们路上慢点!”茅盾声音也累了!

    见刘一民这样说,大家就都不好意思久留了,摆了摆手,都走出了病房。

    走出医院,到了人艺附近要分别的时候,刘一民将《巴黎评论》转交给了姚雪垠,请他回鄂省的时候,带给徐驰。

    姚雪垠翻看了几页说道:“老徐这个洋笔杆就是好,我回去得让他帮忙翻译翻译,好好看看你写的是什么。”

    又拉着刘一民到一边,以前辈的语气说道:“一民啊,你哪点就好,就是太谦虚。我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东西就亮出来。敢大喊一声,老子就是写的不错!

    要傲之存理、谦之并行。不矫情、不滥情、不卑怯。当然你这个不卑怯做的很好,见到一些大人物,有些人就变成了服务员,我是瞧不上这种人的。

    上次燕京乃至全国引发的诗坛论战,你做的很不错!”

    刘一民点头道:“(老子)我记住了。”

    “很好,咱们有时间再见,到了鄂省也可以找我嘛!”

    姚雪垠笑着摆了摆手,朝着在燕京的住所而去,时不时地将《巴黎评论》拿出来研究一下,他不太懂英文,就如同《李自成》日本版出来的时候,他不懂日文,但不妨碍他开心。

    万方、李晓林、刘一民三人走进人艺,曹禹在办公室里面哼着《智取威虎山》:“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万叔叔,这么开心呀?”李晓林捂着嘴笑道。

    曹禹看到李晓林,停了下来,拿出手帕擦了擦鬓角的汗水:“晓林啊,来坐,在办公室里面唱几句活动活动腰骨。”

    “万叔叔,你身体比我父亲好多了。”

    “也不行喽,但是得动一动,我不能再呆坐喽!”

    曹禹从刘一民的手里面接过证书和纪念牌,爱不释手的说道:“在广播里讲的不错,不过你不必提起我嘛!”

    李晓林看到曹禹开心的样子,抿了抿嘴。

    晚上曹禹拉着刘一民、李晓林去他家吃饭,看到朱霖后,也说道:“小霖,走一块去!”

    李晓林拉着朱霖问东问西,从朱霖的嘴里面套出了不少有用的“情报”。

    刘一民看向李晓林:“师姐,你像是搞情报的。”

    “找稿子,可不就是找情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从旁边搞到一些信息。作家与作家之间,互相介绍也是很重要的。我就听说你给《燕京文艺》介绍了不少的好作品。”

    李晓林打量着刘一民,看的他直发毛。

    “师姐,你这可冤枉我了,什么不少?也就汪曾琦同志那一篇。再说了只是顺水人情,都在燕京文化局下面干活,人家接上头是早晚的事情。”

    李晓林知道这件事情并不奇怪,汪曾琦在《受戒》大火之后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提及了这件事情,在报纸上感谢刘一民,要不然这部小说可能就没有出头之日了,搞得刘一民像伯乐一般。

    “你介绍给我们《收获》也一样,这样,邀请你当我们《收获》的驻京编辑,等有什么好稿子,你直接帮我们收了,怎么样?”

    “师姐,我就是个学生!”

    “学生?你这个学生可不简单,听说给个教授都不干,开个编辑部都能直接收稿了。听说来的人不是大作家就是小作家,你介绍了不少人呐!”

    刘一民哭笑不得,这语气,搞得刘一民像是拉皮条的一样。

    万方帮刘一民解了围,拉着她讨论其他的事情了。

    木樨地,李玉如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招呼着大家坐下,刘一民悄悄地将录音机关掉。

    李玉如走过去打开:“你这孩子,我就喜欢听这个。我专门把这段给录下来了,就听这儿!”

    “师娘,一民他不好意思了!”朱霖在曹禹面前不称呼刘一民为刘老师,和别人一样叫“一民”。

    只不过她觉得,“一民”还是没刘老师顺口。

    聊到开心的地方,李玉如也喝了几口酒,跟曹禹两人合唱了一段《智斗》,刘一民是《智斗》里面的胡司令,唱的让朱霖忍不住将眉毛拧成了螺丝。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刚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蝗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看着捧腹大笑的几个人,朱霖说道:“还是我来演胡司令吧!”

    也不知道她怎么搞的,声音压的不像女音,唱的还是有模有样。

    唱完,万方忽然提起茅盾在病房里称刘一民为学生的事情,曹禹笑着说道:“一民是文坛的学生嘛!”

    李晓林听到后说道:“那我回去跟我父亲也这样说。”

    “晓林啊,你真是老巴哥哥的好闺女,倒是真为他着想!”

    吃完饭,大家一起离开了木樨地,李晓林住在文化部的招待所。巴金老爷子不在,她也不好意思住燕京宾馆。

    李晓林明天就离开燕京,说是文化部的招待所条件太差,防空洞改造的房间里面太潮了。

    刘一民送朱霖回家,喝了点酒,不过在曹禹家不会喝很多,并不影响骑自行车。

    “刘老师,明天照片就会出来,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取。”朱霖想了想:“算了,明天我去吧,你睡个懒觉,要打硬仗,得睡好才行!”

    “什么硬仗?”

    “哎呀,刘老师你忘了?你要去我家!”

    “我还以为你忘了?没忘就行,刘老师,我保护你!”

    “瞧,喝了一点酒,尾巴又翘起来了,你还真当你是胡司令啊!”

    谈笑间,送朱霖回到了家里面,他想了想,还是回了四合院。

    回到卧室,朱霖有时候午休的时候留下的淡淡香气还在,没过多久,刘一民就睡了过去。

    现在房子里面的老鼠少了很多,几乎听不到到处咬东西的声音了。

    这一点,三花做的越来越到位了。

    隐约间,听到耳边,一阵吱扭的声音,接着是上下翻腾,慢慢地就没了。

    梦里,魏巍绿色军装的身影出现在了刘一民的脑袋里面,身形不断地演变,变成了李兰勇。

    魏巍的军装穿在他身上有点松松垮垮,但他毫不在乎,不停地向刘一民炫耀着自己的四个兜。

    上面的两个兜里面,全别着钢笔,钢笔的黑色笔身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松松垮垮的军装缓缓地扎紧,绑带绑在腿上,不知道从哪儿捡来了一顶钢盔扣在了头上,将钢笔取下送给刘一民,转身背着他跑进了营房

    “扑腾”的声音将刘一民惊醒,黑暗中拉了一下灯泡的绳,三花委屈地坐在床头。

    “这梦做的,也太真实了吧!”

    刘一民翻身又睡了,刘一民睡了有的人却没睡。

    《燕京晚报》刊登了今天在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以超长的篇幅详细的记在了从开始到结束,所有人的讲话,上面刘一民的笑容格外的显眼。

    不少人拿着报纸坐在四合院或者胡同口在津津乐道的讨论,根本没有睡去的意思。

    都讲着茅盾文学奖在国内的地位,不懂文学的则在感叹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之丰厚,竟然有三千元。

    天呐,三千元人民币,十年的工资!

    “你们别羡慕,人家作家也要写很长时间。例如这《李自成》,都写了十来年了。”

    “那是特例,除了姚雪垠同志,其余的人就没写那么长时间,也就几个月。据说《将军吟》才写了六个月,六个月啊,就挣了这么多。《追风筝的人》有三个月吗?”

    “多少也是人家应得的,这也是按劳分配,人家写得好。也有很多作家,拿不了多少稿费嘞!”

    社会风气开始慢慢变化,大家大胆地谈论着挣多挣少的问题,毫不掩饰对财富的向往。

    长头发的年轻人经过胡同的时候,心里面升起一丝酸楚,想到当年街边胡同里,讨论的可都是他的诗啊。

    看了看手里面的报纸,感叹当年自己来到燕京,所到之处,读者竭诚欢迎,那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几年,已是物是人非。

    难道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诗歌和我的葬身之地了么?

    pS:月底了,求求月票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9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