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49章 顾问顾问,不顾不问

第249章 顾问顾问,不顾不问


等人都走之后,于佳佳的话让刘一民想起来了《理想照耀中国》这部大主题电影里面的《纽扣》,这也是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念电影。

    《纽扣》讲的正是我国第一个拿到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女青年章华妹的故事,章华妹为了家里面的生计走街串巷卖扣子,总是被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追来追去。

    以章华妹为代表的小摊小贩们跟打办的人在街头巷尾打着“游击战”,但时常被抓住,东西没收。

    故事以打办的工作人员王嘉文和章华妹三次交锋展开。

    第一次王嘉文抓住了章华妹,没收了章华妹的纽扣。在撕扯中,王嘉文的一颗纽扣被章华妹给扯掉了。

    回到家里,王嘉文母亲想给他缝扣子,却没有扣子。她想要买扣子,除了小商贩之外,得到十公里外的供销社买。

    王嘉文显然也是一名好的工作人员,宁可没扣子,也不偷用自己没收来的两袋扣子。

    这显示了他个人的品德,又揭示了政策下的现实冲突。

    王嘉文的妈妈准备去供销社买扣子给儿子缝衣服,走在街上碰到了想赊账进扣子而被拒绝的章华妹,而且她也认出来,自己儿子没收的扣子正是这位小姑娘卖的。

    因为章华妹的手里面,还拿着从王嘉文身上扯掉的扣子。

    王嘉文的母亲从章华妹手里面把扣子买了下来,并为了表示愧疚,给了高价。

    第二次交锋,是王嘉文在下雨天遇到了章华妹,两人撕扯中,一大袋扣子落在了河里面。

    章华妹彻底爆发了,因为这是她借来的钱买的扣子,还等着卖完去还钱。

    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想挣点钱就这么难,卖一捧扣子,才能换来一个馒头。

    在漫天的大雨中,王嘉文看到失去理智的章华妹,无言以对。

    里面还有个镜头对王嘉文的心态转变做了暗示,以前王嘉文看到墙面上打办的标语破损或者脱落的时候会认真地将标语贴好。

    现在王嘉文看到脱落的标语,不再理会。

    第三次交锋,是上面发了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经营。以往“穷凶极恶”的打办人员,现在成了新政策宣传员,努力的给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小商贩们做着思想工作。

    最后,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从一粒纽扣折射了改革开放后政策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

    于佳佳说的对,自己这个提出改革文学的,也不能不写几篇关于改革文学的小说出来。

    等于佳佳从南方回来,充实一下素材,就可以开写了。

    而且这个对于朱霖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让她一开始就跟欧阳山尊等人排大戏,实际上还是为难她了。

    《纽扣》这个故事小巧精致,主旨单一,十分适合像朱霖这样的新导演。

    当不了主导演,当个副导演,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刘一民将这部作品纳入待办的事项之中,开始修改起《山高水长》和《红河谷》的电影剧本。

    汪阳和徐桑楚两个人回到电影厂后,围绕着话剧剧本开了一个会,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屋内,风扇呜呜的吹,刘一民正心平气和地写作,忽然左手抬起,对着自己的左脸就是一下,接着用手仔细感受了一下,除了一个即将孕育的小包之外,再没感受到其它东西。

    屋子里的蚊子越来越多,蚊香点着也不太管用了。没办法,刘一民将风扇换了一个位置,迎着面吹,蚊子才消停了好多。

    一直修改到十一点多,刘一民才放下手中的钢笔,捂着嘴打了一声哈欠去睡了。

    燕大的课堂上,严家炎正在跟中文系的学生讲着论文的格式,每一个细节都在黑板上写了出来。

    “课堂学习和论文你们都要抓紧,哪一个都不能放松!”严家炎看着下面的学生,再次说道。

    刘振云疯狂地记着严教授留下来的模板,生怕有遗漏。其余的学生也跟刘振云差不多。

    大家除了觉得论文这玩意儿写着新奇之外,更多的就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写下去。

    李学勤低声问道:“一民,你有没有选好的题目给我们分享分享?”

    “还没有。我觉得咱们中文系的论文,就跟文学评论差不多,不过写的要比评论的字数多,还得注意格式和论据!”

    “论据就是论证你的观点所需要的证据,这个必须充分!”

    四个人在下面窃窃私语,前面的张曼凌也忍不住偷听了起来,身体装作若无其事的后仰,手里面的笔悄悄的记着。

    她本来不想偷听的,可是没办法,讲的实在是太有用了。

    “比如论述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以及国外的文学思想等等!”

    如今西方的许多文学观念开始进入国内,并被一些人奉为圭臬,一边推崇一边开始以西方文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几个人的异常并没有被严家炎教授发现,讲完论文的格式之后,严家炎教授又开始讲起了本次的课堂内容。

    刘一民在纸上划来划去,思考自己的论文题目,一连写了几个名字,都觉得不太满意。

    刘振云几个将刘一民淘汰下来的论文名字研究了起来,李学勤低声询问道:“一民,你这个‘十七年文学的得与失——文学思想的时代叙事’你不要了?”

    “觉得没什么新意!”刘一民低声说道。

    “那我研究研究你这个题目,向你致敬一下!”李学勤征求道!

    “一个题目,我又没写内容,你想参考就参考吧!”刘一民无所谓地说道。

    目前论文过不过的标准没有所谓的查重,只有老师满意不满意。

    即使查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并不难,直“天临事变”之后,无数的学生每到毕业季就苦不堪言,被查重折腾的死去活来。

    凌晨一两点在电脑面前挠到秃顶,然后跑到翟天林同志的微博下面疯狂发泄。

    这位同志的微博很有特点,每到毕业季的时候就热闹非凡!

    下课后,严家炎刚走出教室,张曼凌就迫不及待地扭头询问刘一民,有没有合适的论文选题让她致敬致敬!

    “张曼凌同学,你这是为难我了,写的那几个都分了!再说了,你是中文系的老二,不自己想说不过去吧!”

    “一民,你别跟我提老二的事情,一提这个我就烦,我还不信了,成绩永远超不过你!”张曼凌咬着牙信誓旦旦地说道。

    刘振云笑嘻嘻地说道:“张大姐,我支持你!”

    刘一民问起张曼凌的小说怎么样了,张曼凌告诉刘一民,自己的小说进度很顺利。

    最近她又带着小说跑到了《燕京文艺》一趟,找到周燕如指点了一番。

    “老周编辑人很好,你找她指导绝对错不了!”

    张曼凌点了点头笑着表示同意:“不过,周编更愿意见到你。我去的时候还向我打听你的消息呢。”

    “你怎么说的?”

    “你平常又不怎么在学校,我怎么知道?当然是实话实说说了。我听老周说你在故宫后面买了一座四合院,富丽堂皇跟以前和珅住的宅子一样,是不是?”张曼凌问道。

    刘一民咳嗽了几声,赶紧摆了摆手说道:“张曼凌同学你不要诽谤,什么跟和珅一样!我这钱,可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的。”

    “我的意思是指你的院子好,是你自己想歪了,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参观参观!”张曼凌笑着问道。

    “等有时间带你们去参观!”刘一民笑道。

    刘振云拍了拍张曼凌的肩膀:“我看呀,还是不要去参观了,不利于大家的身心平衡。我们宿舍都知道,一个个的都不去!”

    李学勤和陈大志点了点头,表示确实如此。

    张曼凌叹了一口气:“我也就是说一下,走,食堂吃饭去,我向一民请教点问题。”

    五个人到大饭堂里面找了一张桌子,一边吃一边聊起来论文的事情。

    看四个人多少都有点着急,刘一民对着他们说道:“还有一年的时间呢,你们急什么?”

    “一民,你们不急,我们已经急了呀!”陈健功走了过来,心累地说道。

    陈健功的身后依然跟着几个人,刘一民暗道文学社的副社长,走到哪儿都是人簇拥着,社不大,还挺威风。

    陈健功是77级,因为77级是春天入学,所以毕业的时间是在冬季,也就是82年的春季。

    78级的刘一民,毕业是在82年夏季。一年毕业两级学生,这盛况可以跟老三届同年毕业数级毕业生相比了。

    他们现在已经在写论文了,而且暑假后就要到提交的时候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嘛!”刘一民笑道。

    陈健功身后几个人,看向刘一民的时候神情带着激动。陈健功趁机介绍道:“这位是闫真,80级的师弟、这位是骆一禾,79级的师弟,都是咱们文学社的。”

    陈健功重点介绍了一下闫真,因为他是接下来的五四文学社的社长,少不了跟刘一民打交道。

    刘一民看这个身材黑瘦,脸型偏小的男生,这就是写出来《沧浪之水》的闫真嘛!

    《沧浪之水》这篇小说很多人没看过,但是改编的电视剧很多人都看过。

    写了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到体制内的种种不适应,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如何在体制内处处碰壁,最终变得圆滑世故。在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欲望的天平上滑行,最终倒向了欲望。

    成为了一名自己以前所讨厌的,官场老油条。当然,通过自己的圆滑,也获得了权力。

    被很多人称为年轻人进入体制内后必看的一部剧。

    此时的闫真,跟刘一民打招呼的时候,操着湘省口音,有的时候刘一民听不太懂,不过不妨碍他微笑握手表示善意。

    旁边的骆一禾目前并没有什么名气,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海子,号称最懂海子的人。

    毕业后在《十月》当编辑,28岁就英年早逝。

    长长的头发没怎么打理,厚重的刘海下面,两只眼睛看起来睿智且有神。

    刘一民跟他们握了握手,两人左一个师兄、右一个师兄,搞得他颇不好意思。

    “一民,文学社想聘你当顾问,你看怎么样?”陈健功问道。

    刘一民说道:“顾问?顾问不都是教授干的吗?我可不够格,还是算了吧!”

    文学社的顾问有朱光潜、王瑶、吴组缃等知名教授组成,刘一民一个学生当顾问是怎么回事儿!

    “这事儿我们的,几个教授都同意,吴组缃教授说就算你平常不参加文学社的活动,拉去当个镇宅兽、吉祥物也不错!”

    刘一民抿嘴,这像是教授说的话嘛,不过刘一民觉得,吴组缃还真说的出来。

    “那行吧,我这个顾问将听从吴教授的话,当个吉祥物。”

    顾问顾问,不顾不问!

    闫真用湘省话说道:“师兄,有你当顾问,我们就放心喽,文学社接下来的发展,你要要多多给点意见!”

    旁边的陈健功无奈一笑,这师弟不知道是客气,还是真的是这意思,吉祥物嘛,已经说的是很明白了。

    走出大饭堂,刘振云不平地说道:“刘师兄刘师兄,都只识一民,不识我振云呐!”

    李学勤和陈大志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师兄和陈师兄亦无人问津!”

    “我也一样!”张曼凌在后面说道。

    回到宿舍,四个人拿盆水在水房冲了冲凉,回到宿舍,刘一民想念自己四合院里的电扇了,可是想到下午还有课,只能暂时的忍一忍了。

    刘振云将刘一民拉到一边,询问刘一民出去吃一顿西餐得花多少钱?

    “几个人?”

    “你别管几个人,你说一个人得花多少?”刘振云低声问道。

    “我又没吃过,估计一个人得五六块!”刘一民说道。

    “你不是说你去过老莫吗?”

    “又不是我花的钱!”

    “谁花的!”

    “朱霖同志掏的。”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8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