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麦积大队致富之路
麦积大队,刘一民同时收到了人艺和魏巍拍来的电报,都是关于《凯旋在子夜》话剧剧本改编的。
魏巍代表的是战友话剧团和总政话剧团,在电报里面魏巍讲了讲了讲领导对于这篇小说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讲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问刘一民是如何写出这么震人心魄的作品的,军内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篇小说都是一致看好。
大家私下里在讨论,如何转变军事题材作品的写作思想,写出新时代的战争作品。
看着电报上的文字跟写信一样,刘一民感叹了一句财大气粗。
人艺的就简单了许多,几个字儿就把事情给讲了。
拿到这两封电报,刘一民泛起了难,到底把话剧剧本先给哪家?
以往的剧本都是先给人艺,其他的话剧团想要演出的话,都是从人艺买版权,版权的费用由人艺和刘一民五五分。
本子一本多卖,搞不好两家都有怨言。
刘一民写了两封信,先说明了情况,另外自己开始了《凯旋在子夜》的话剧剧本改编工作。
“刘老师,你想把剧本给哪个话剧团?”朱霖望向纠结的刘一民。
“这个话剧剧本给军队来演出应该是最合适不过,当然,人艺要是演出的话,人艺的演员肯定也能演好,而且观众也不会少。”
毕竟军队的话剧团,主要还是面向军队内部的。普通的民众想要看话剧,还是得到各地方的话剧团。
朱霖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
“反正也不急,等来年到了燕京再说!”刘一民笑着说道。
两个人说了一会儿话,刘一民笑着问道:“已经连着下了几道金牌了?还不准备回去,还真等着十一道金牌呀!”
朱霖的父母已经拍了好几封电报,询问她什么回去,马上就要过年了。
“哎呀,刘老师,我舍不得你!”朱霖嘿嘿一笑:“另外,你们大队,人都还挺好的,叔叔阿姨也对我好,大嫂还说准备教我做几道你们这儿的菜呢,以后到了燕京给你做。!”
“你再不回去,叔叔阿姨该担心了!”刘一民轻轻地揉着朱霖的手,笑着说道。
朱霖叹了一口气,准备中午吃饭的时候就跟刘父和刘母说一声,再不回去,估计自己爸妈在燕京这个年都过不好了。
吃饭的时候,朱霖笑着将要回去的事情给刘父和刘母讲了讲。杨秀云这才想到,朱霖来家里已经有一阵子了。
拉着朱霖的手,不舍得说道:“一会儿我跟一民他爹收拾点东西,你回燕京带给你爹娘!”
“不用,阿姨,我家什么都有!”朱霖笑着说道。
刘福庆说道:“那不一样,这些是自家的东西!”
下午,刘一民和朱霖到了汝县买了一张火车票,两个人在城里面转了转,拐着拐着就到了文化馆。
文化馆还没放假,但基本上大家的心思也都没放在工作上了。现在馆里谁来了不重要,谁没来也不重要,只要有理由就行。
哪怕你说,你要到集市上采风,最后背着大白菜回家也没人管。
走进去后就看到了熟人,一打招呼,立马一声响亮的“一民”脱口而出,文化馆来上班的人都探出了脑袋。
拉着刘一民和朱霖走进屋子,馆长老张出来迎接,手里面捧着的大茶缸还没来得及放下。
“咦,这不是小朱同志嘛!”老张赶忙伸手和朱霖握手,又热情地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一民,看来你们两个好事将近啊!”
文化馆里,刘一民和朱霖坐在一条板凳上,旁边坐着老张等人,中间围着的是煤球炉子和大铁壶,壶嘴“咕噜咕噜”的冒着热气。
“《凯旋在子夜》我们看了,正准备去找你聊聊天呢,反倒是你先来了!”老张笑着说道。
旁边老李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刘一民让他瞧瞧自己的写的文章:“这是年初跟着你麦积大队采风,当时有所感悟,写的这篇《老刘的土地》,在咱们省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
“这篇文章可把老李给得意坏了!”馆长老张笑着说道:“这是我们文化馆近年来除了你之外在省级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可算是完成了老李的夙愿。”
以前文化馆最厉害的一篇稿子,就是老李那收到改稿信却最终没有发表的文章了。
因为此事,他也总是在文化馆里面阴阳怪气,自持才高,但没发表一直是他心里面的痛。
刘一民看了看,讲的是包产到户后,农民积极劳作,但是也伴随着一些新的矛盾涌现,是一篇中等水平的乡土改革文。
不过这名字为什么叫“老刘”的土地?
“老李同志写的不错嘛!”
刘一民看完之后夸了一句,老李顿时高兴地眉飞色舞,并趁机宣布自己接下来要向国内《十月》《收获》之类的杂志冲击。
听到刘一民以后就要留到燕大当老师的时候,馆长老张既替刘一民高兴又惋惜地说道:“省作协的领导还提过要让你到省作协工作,并大力培养呢!”
刘一民抿嘴一笑没有说话,国家作协也是这样讲的。
在文化馆待了没多久,朱霖和刘一民就从文化馆出来了。
等他们走后,老张对着大家说道:“我没说错吧,小朱同志跟一民站在一起才般配嘛!”
“可惜老孙没来,艺红这姑娘是不错,可是跟小朱同志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老李笑着说道。
回到家里,杨秀云和刘福庆已经给朱霖准备了一些回去的带的土特产,自家的粉条和买的香油。
“这些东西不是多好,可千万别嫌弃!”杨秀云说道。
“阿姨,您说哪里的话,这都是好东西,这香油盖子不打开,就能闻见香味儿!”朱霖夸赞道。
刘福庆高兴地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隔天,朱霖拿着行李正式出发,刘家人全体出动,将朱霖送到了火车站。
临走之时,杨秀云拉着朱霖的手说道:“好孩子,回去问你爹娘好,要是一民欺负你,你就写信回来,我替你教训他。”
“阿姨,您不用担心,刘老师不会欺负我的!”朱霖笑着摆了摆手,走上了火车。
“到了燕京就拍电报报平安!”刘一民说道。
“知道了,刘老师!叔叔阿姨,大哥大嫂,再见!”
火车伴随着“呜咽”的汽笛声离开了车站,直到看不到火车的尾巴,杨秀云和刘福庆才依依不舍地将目光移到刘一民身上。
“走,回家吧,霖霖这孩子,我是真喜欢!”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我也喜欢!”
杨秀云愣了愣,拍打了一下刘一民的肩膀,笑骂道:“你这孩子,没羞没臊的!”
刘福庆爽朗地笑了几声,喊着大家回家过年。
朱霖走后,李兰勇和田庆平两个人就缠上了刘一民,李兰勇想让大队富起来的愿望跟田庆平这个公社干部不谋而合。
两个人都想着做点事情,李兰勇在燕京学习,又听了刘一民的意见,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是觉得又不成熟。
跟李大山聊了聊,李大山觉得他瞎折腾,让他先把自己的婚事操心操心,其它的事情,等他当了支书再说吧!
三个人沿着麦积大队行走,刘一民说道:“看起来政策是活了,但是咱们农村的任务还是得先完成国家的粮食统购任务。”
粮食统购统销,每个县都有征购标准的。
“那是当然!”李兰勇说道。
“如果能够满足粮食征收任务,另外确保大家都有口粮,就可以多种点经济作物,比如棉花,这东西挣钱!”
豫省这么多的绵厂,一旦棉布的统购统销取消,对棉花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
统购粮价格低,种棉花无疑是更划算。
田庆平算了算统购任务,摇了摇头:“棉花是挣钱,但是种的少也不顶用!”
“那至少能多少卖点钱!”李兰勇却觉得能多赚点是点。
“其余挣钱的方法,我在燕京给你说过了,就是建造一些厂子!建筑材料、种瓜子,炒瓜子,一些简单的零食和日用品,都是能挣钱的地方。”刘一民对李兰勇说道。
三个年轻人从山坡上到山下,一直都在畅谈着将来如何如何。
田庆平认为有一些想法挺不错,准备回去跟公社的领导讲一讲。看能不能从公社甚至是从县里开始,有规划的改善一下当地的种植结构,提高一下经济作物的比重。
田庆平走后,李兰勇拉着刘一民到他家里面,跟李大山聊。
李大山抽着旱烟袋琢磨道:“种棉花是好事,可就是怕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个人不够吃!”
“爹,现在粮食慢慢够吃了,可大家还是没有钱啊!衣服啥的,还是买不起!”李兰勇说道。
“一民,你觉得这样做能行?”
“让村民开荒、地多了,粮食产量就高了,国家的任务也能完成,另外的闲地可以种棉花这种能卖钱的东西。以后,兰勇还想着开厂子,带着咱们大队致富呢,我看只要路走对,都能富起来。
叔,咱们不能只盯着麦积大队的一亩三分地,还得看看外面有啥挣钱的活计。开厂子私人干着有风险,但是集体干,绝对是没问题。”
个人发展起来,可能会因为雇佣工人产生问题,集体经济上面肯定不会管。
重要的是,处理好跟公社和县里面的关系,能拿到支持和贷款。
“那就这样办,饭碗里有粮了,兜兜里也得有钱嘛!开个会,队里买种子给大家发,挣了钱得还了队里面的种子钱!”
棉花现在买种子,等到开春种还来得及。至于开荒,现在家家户户都开的有荒地,只是多少的问题。
“爹,我说你就不同意,一民说你就同意?”
“人家一民是教授,在燕京对政策吃的透,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另外,种子要想买回来,还得答应我办件事儿!”
“啥事儿?”
“过年去见见给你说的对象!”李大山不容置疑地说道。
李兰勇的目光扫了一下自己空荡荡的左袖,心里面升起无尽的苦涩,谁家愿意把女儿嫁给只有一只胳膊的男人呢!
“行!”李兰勇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反正是见一面而已。
接下来的日子,李兰勇穿梭于大队各个家里面,统计大家的种植意愿,最后决定购买种子的数量。
九十年代,我国有三大棉花种植区,分别是黄淮海种植区、西北种植区和长江流域。
黄淮海的棉花种植量,占到了全国棉产量的一半,是各个地方农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乡镇上设立的都有棉站。
后来在国家的统一调控下,棉产区的重心开始往西北转移。
朱霖抵达燕京的两天后,鞭炮声响起,1982年正式来临。
因为朱霖回到了燕京,感觉刘家清冷了许多。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着饺子,杨秀云还在惦记着朱霖。
刘一民笑着说道:“娘,别想了,燕京比咱们这儿更热闹。等麦忙之后,您来燕京住一阵子,我带着您燕京转一转。”
“老二,你在燕京买的房子啥样?”刘福庆问道。
“您说的是哪一套?”
“.”
过了年没多久,刘一民就准备先回燕京了。一封封的电报接踵而至,再不回去,家里面都快成了邮递员的客栈了。
拿着电报,他已经能够想象到,魏巍穿着军装,喊出那一声声:“给我再电刘一民”的场景了。
杨秀云生气地说道:“老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民出名了,好不容易到家过年,天天有人拍电报。”
“娘,我在燕京等着你们,到时候带着你们逛一逛天安门!”
“行,我跟你爹,到时候让你大哥大嫂陪着,我们老两口,到时候再迷路喽,大燕京、大首都,迷路了可不好找!”
刘一民提着行李,坐上火车,直奔燕京。李兰勇今年还会去燕京,只不过也要等到开学了。
火车上,刘一民时不时能够听到旁人在议论《凯旋在子夜》。
“旅客朋友们,伟大的首都燕京到了!”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85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