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老首长的羡慕
书房里,徐驰对《传奇大掌柜》点评了许久。除了故事情节的设计外,他对于刘一民在文章中对北平酒楼名菜的描写也很推崇。
用徐驰的话就是这文字有味儿,没吃过的人读完就知道“葱烧海参”是什么味儿了。
“一民啊,你对生活的观察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你是一个深入生活的洞察者。”
徐驰夸赞完刘一民的文章,开始讲自己目前对于写作的想法和态度。
“我跟你一起从法国归来后,就深知我们跟西方世界的差距,现代化方面我们落后很多。我准备把我之后的写作精力放在科学上面,文学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我希望将理性的科学传达给广大民众,提高大家对科学的认知,你觉得怎么样?”徐驰虚心求教道。
刘一民首先对徐驰有科普这份心表示赞扬,但又提醒道:“普通民众缺乏理工科的知识储备,太‘科学’的文章大家是看不进去的,只会觉得枯燥无味。
老徐,你不能迈入纯科学写作的思维胡同里。”
徐驰晚年对科学写作的执着,也是他晚年悲剧的一个因素之一。
过于理性的写作思维,让他的文章成了“硬科普”,普通人看完之后难以理解,觉得枯燥无聊,除了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外,不会有普通人追捧徐驰的文章了。
《哥赫巴德的猜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时的争相阅读的名篇,那是因为将“陈景润”这个人给写活了,更多的是对陈景润科学精神的追捧。
一旦从“科学家”转变到“科学”上,那读者将会大为减少。
徐驰这个人对纯文学的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鄂省81年创办的《今古传奇》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杂志,作协和文联分家的时候,有意见准备把《今古传奇》给作协。
徐驰作为作协的领导,直接将《今古传奇》拒之门外。
刘一民认真地给他分析了一下《哥赫巴德的猜想》能成为现象级报告文学作品的原因,以及讲了讲“纯科学”文章的阅读门槛。
给徐驰端了一杯咖啡,看他在思索,刘一民继续说道:“老徐同志,你的思想很危险啊。”
“哪里危险?”徐驰觉得刘一民说的有点过于夸大,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了。
“精英文学主义。文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既然是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去寻找最广大的读者群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脱离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
徐驰想说什么,又被刘一民给打断了:“老人家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如果被敌人占领了,那我们只能听到全世界对我们的否定。”
“一民,你觉得我的文学思想出了问题,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徐驰继续请教道。
“你的《哥赫巴德的猜想》猜想就写的很好嘛,要写科学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要将人和科学结合起来,增添读者阅读的趣味性。甚至于让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都能明白,降低阅读的门槛。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了解国家科学的进步,国家科学家的努力。其实《哥赫巴德的猜想》跟美国所谓的‘非虚构写作’大体思路相同,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真实性。”
徐驰没有接话,而是在书房里踱步起来。刘一民没有打扰他,独自坐在书房里默默地写起了《传奇大掌柜》。
约写了一千字左右,徐驰神情振奋地走过来说道:“一民,我悟了,我悟了,是我想到太狭隘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要是按照我现在的思维走下去,是真的走到了误区。‘庾信文章老更成’,但如果按我所想,估计是‘庾信文章老难成’!”
见徐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刘一民放下笔笑道:“其实啊,有一个验证的办法,你两种都写一篇,老徐同志,你就能看出来哪种阅读量高了。”
徐驰笑着说自己有时间会去试一试,刘一民询问徐驰中秋节的时候是否来四合院参加聚会。
“左右也没有几天了,我在燕京过了中秋再走。我跟姐姐都老了,见一面少一面,我清净下来陪她一阵子。”
“那好,到时候就更热闹了。”
刘一民带上稿子将徐驰重新送回了四合院,又赶到了人艺。趁着还没下班,刘一民走进了曹禹的办公室。
“你怎么来了?”曹禹意外地问道。
“《宠儿》翻译好了,我特意拿给您看的。”刘一民笑道。
曹禹起身伸手说道:“快让我看看怎么样,三大翻译家联合翻译,有趣有趣。”
接过翻译稿,曹禹认真地看了起来。刘一民起身去看了看排练室内的排练,四个导演站在舞台的前面,神情一丝不苟。
刘一民走近后,夏淳侧身主动问道:“一民,你觉得这些演员怎么样?”
杨力新如今成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半边天了,自然是饰演归国青年陆光达。
陆光达的妻子则是由严敏求饰演,她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灭绝师太。
严敏求年龄虽然比杨力新大一点,但是化完妆后看不出来。而且剧本里面陆光达妻子王茹慧本身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可谓是极为符合。
核司令冯石则是由朱旭扮演,朱旭著名的角色是吴天明导演的《变脸》里的老艺人。
他52年进入人艺,到如今已经在人艺的舞台上活跃了三十年,年龄和沧桑气质都符合一名转战国内外的军人形象。
“现在咱们排到哪一步了?”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夏淳指着台上介绍道:“进入9月开始选角,7号选角工作才结束,满打满算排练8天,还是个草台班子嘞!”
“刘老师,第一幕《接受任务》才走完一遍。”朱霖补充道。
“几位导演,我看角色的气质都挺符合的,我相信排练一定会很顺利。”
听到刘一民对导演的选角和演员的服装化妆等前期工作很认可,几个导演会心一笑。
下班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曹禹还没有看完,于是他邀请刘一民和朱霖去家里面吃饭。
回到家,朱霖和刘一民帮李玉如做饭,曹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稿子。
曹禹不像是刘一民粗略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而是认真地把《宠儿》的翻译稿当做是一部英文著作来看。
李玉如将手中的豌豆掰断看了一眼客厅的曹禹:“瞧你写的文章把他迷的,眼睛都快掉进里面了。”
“师娘,说明刘老师写的好!”朱霖说道。
李玉如爽朗的笑了几声开始去忙活,等饭做好端到桌子上曹禹才看完。
“翻译的很好,用词和语法都很地道,没有什么卖弄辞藻的翻译,也没有翻译的特别简单。英语行文很流畅,前边能看出来锺书的风格。”
曹禹点评完,问起钱锺书现在怎么样。两人是同学,但钱锺书闭门在家,已经是很久没见了。
“钱教授身体好,精神也好。我邀请他中秋的时候到四合院赏月,还有您书房里挂着的那位。”刘一民说道。
曹禹疑惑了半分钟,才想到刘一民说的是“黄永玉”。
“永玉啊,他跟锺书关系好,我们也好久没见了。”
吃完饭,曹禹询问刘一民新作品的进展。李玉如埋怨曹禹就知道作品作品,也不知道让刘一民休息休息。
“师娘,我已经把手稿带过来了。老师,没写完,您先看看前面。”
“哎呦喂,还真有意外收获。”曹禹接过刘一民的手稿走进了书房,他其实没想到刘一民写的这么快的。
朱霖拉着李玉如的手,告诉他刘一民在丰泽园当学徒的事情。李玉如笑眯眯地看向刘一民,说等中秋赏月的时候要吃到他做“葱烧海参”。
“放心,绝对没问题。”刘一民打包票道。
曹禹看完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举着手稿冲刘一民嚷嚷道:“刚吃完饭,看完你这个我就又饿了,怀念丰泽园葱烧海参的味道了。”
“正好,霖霖说一民学了,等中秋那天让一民亲自下厨给咱们做。”李玉如在曹禹面前起哄道。
见曹禹看向刘一民,他硬着头皮道:“只要大家牙口好就行,我指定是尽全力。”
回到家,朱霖看到书房里的画,黑黢黢的一团跟黑毛线似的,于是说道:“刘老师,这是啥玩意儿,画的啥也不是。”
刘一民指了指下面的落款说道:“有这几个字儿在,就啥都是了。”
“黄永玉赠?”朱霖念完后站在画面前重新看了一遍,郑重其事地说道:“笔墨简单,寓意丰富啊!刘老师,你瞧这黑色代表了黑人也代表了黑暗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几双手代表了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
“哈哈哈!”刘一民将画卷了起来说道:“这就是大师的能耐啊!朱霖同学,随心就行,有些抽象的东西欣赏不来就欣赏不来吧,其实我看着也觉得就那样。”
朱霖红着脸推着刘一民回到了卧室,准备休息。
深夜的房间外面树影摇曳,房间里零零散散的传出几声“不可”的声音
翌日,刘一民再将英文原稿重抄了一遍,底稿作为备份。新抄的翻译稿到邮电局的国际窗口采用航空信的形式寄了出去。
航空信是最快的形式,到《巴黎评论》编辑部应该在一周之内。如果对方重视的话,《宠儿》将在1983年《巴黎评论》冬季刊上发表。
《收获》自从8月15号发售以来,《横空出世》已经在市场上卖了一个月零五天了。
沪市《文汇报》率先披露《收获》8月刊一个月的销售数量,报纸的头版上将一百八十万销量的数字放到了最大。
一个月的销量已经达到了当时《凯旋在子夜》两个月的销量,《文汇报》大胆的预测,等到10月15号,《收获》8月刊的销量将达到三百万册左右。
“看到这上面的数字,心里面有什么感觉?”老首长笑着将《文汇报》递给了刘一民。
刘一民接过报纸说道:“销量迅猛有点超过我的预期了,这都是科学家和战士们的功劳。”
“你就别不居功了,小说里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都是你的功劳。老张和爱平主任看的爱不释手,两个人自费各买了两千册的《收获》杂志送到了基地,送到了学校和附近的战士们手中。
反响十分热烈,有的同志们一连看了好几遍,一个月的时间杂志都给翻烂了。”
老首长将基地科学家和战士们对《横空出世》的反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一民。
“是吗?我真得谢谢大家了。”
“我就说文字拥有巨大的力量,别看只是方块字不起眼,里面蕴含的力量不小于百万当量的核弹。我给人教社的同志们说了,等下次中学语文教材改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横空出世》里的一个段落放到教材里面,让我们的娃娃都向我们的科学家学习。”
《横空出世》要是选一段到教材里面,肯定就是原子弹爆炸前后基地人员的奋力攻关和庆祝成功的那段了。
刘一民期待地说道:“那我就等上教材的那天了!”
“我们教材上的文章啊,必须是精挑细选的,毕竟这关系着下一代的教育。”
老首长说完,喊了一声“小李”,李秘书马上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盒子。
老首长说道:“一民,我让你看个小玩意儿。”
李秘书冲刘一民露出了一个羡慕的笑容,麻利地将盒子放到了桌子上并快速打开。
里面露出来了一个黄铜子弹壳堆叠出来的炮弹,不过这炮弹形状越看越像“邱小姐”。
端出来后看着就更像了,刘一民看向旁边的老首长,只见他点了点头承认了刘一民的猜测。
李秘书轻轻地按了一下“弹头”顶端,一段雄浑苍茫的歌声立马传了出来,唱的是《祖国不会忘记》。
“老首长,这是?”
“这是基地的同志们送给你的,感谢你为马兰基地所做的贡献,喜欢不喜欢?”
“送我的?我还以为是送您的。”刘一民起身仔细地观察了一下这个‘邱小姐’的构造。
模型虽然是子弹壳组成,但粘连的极为紧密,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构造。
“你小子别在我面前嘚瑟,几个科学家闲着没事儿做的小玩意儿而已,我一点儿都不想要。这里面有一套音乐装置,不仅能够唱,还能发射广播信号。你一打开,旁边收音机要是搜到这个频道还能听到,一号卫星啊的小装置啊!”
李秘书找到一个收音机试了试,还真是收到了这个频道。
“赶紧拿走吧,别在我眼前晃悠。”老首长摆了摆手,在刘一民装箱的时候,又忍不住看了两眼。
“老首长再见,您有时间替我谢谢基地的同志。”刘一民晃悠了一下木箱子说道。
“小李,送客!”
等刘一民走后,李秘书回到书房,老首长喃喃自语道:“也不知道做两个,一民一个我一个。”
这“邱小姐”内部的音乐装置设计类似于当年一号卫星里面的音乐发射装置。不过是缩小后的,信号发射的距离只有三十米左右。
纪念意义比实物大多了
“首长,我跟基地的同志讲一下。”
“算了算了,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让他们分心。”老首长摆了摆手,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拿着礼物到了四合院,他好好的打扫了一下三进的院子,明天就是中秋节,院子的枯萎的花朵和银杏被风吹掉落的杂叶铺了一地。
又购置了几套桌椅板凳,以后人多的时候刘一民就不用到梁大妈家里面借了。
中秋节当天下午,四合院大门洞开。最先来的是张广年,现在他不负责《人民文艺》了,事情少了,但烦心事并不少,他先来也是想清净清净。
张广年和夫人黄叶绿走到二进,看到正在泡海参的刘一民疑惑地问他要做什么。
“我给大家做葱烧海参。”
张广年意外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学的鲁菜?”
“刚学的,好不好吃不敢打包票。”
黄叶绿进厨房帮忙,张广年夸赞道:“《横空出世》这篇小说的影响力太大了,将达到三百万册的销量。就算是达不到这个数字,也差不多了。刚上任的《人民文艺》主编王濛同志因为这事儿专门找到了我。”
“找您干什么?”刘一民问道。
“他要对杂志进行改革,询问我的意见。我既然不在其位了,当然不谋其政!”张广年说道。
两人没聊多久,夏言就扯着小云儿的手走进来了,进来如张广年一般,先对《横空出世》在市场上的销量进行恭喜。
“大家就别夸我了,《收获》上其它的文章也很好。”
“哈哈哈,销量这么高,是不是因为《横空出世》,难道我们还不明白吗?”
“一民哥哥,我也很喜欢看,里面的情节我都会,尤其是那句.”
刘一民捏住了沈云的脸说道:“好了,这句话不用说出来!”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76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