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75章 燕京吃饭都不用给钱了?

第375章 燕京吃饭都不用给钱了?


南方现在气温尚可,余桦根本没穿那么厚。此时燕京西北风彻夜呼啸不止,温度已经降到了10度以下。

    在燕京站台上缓了一会儿后,双腿好受了许多,但身体的抖动幅度更大了。

    旁边有人将目光望向穿着单薄的余桦,眼神带着戏谑,余桦察觉到后立马挺直了身子,在西北风中迎风舒展。

    “妈的,一点都不冷,这风比我们那儿差远了。”余桦自顾自地说道,又放下东西,整理了一下头上的中分刘海。

    等余桦走远后,对方呸了一声,冲着旁边人说道:“嘿,这是哪儿来的土老帽儿,头发吹的跟大院门前那狮子一样。”

    “应该是南方来的,说个脏话还软趴趴的。”

    余桦走出燕京站,拿出自己的小本本,上面记载着详细的路线。

    “从燕京站出发到燕京文化局,先坐五路.”余桦看到五路公交车,赶紧提着行李冲了上去。

    一双眼睛在燕京的公交车上看了看去,想看看这燕京跟浙省有什么区别。

    等到了燕京文化局的时候,余桦浑身冰凉,出示介绍信后,快速地走到了《燕京文艺》编辑部。

    看到“燕京文艺”四个字,余桦激动地差点流出泪,自己终于写到了燕京,离真正的作家也只有一步之遥。

    余桦是海盐县城第一个能到燕京改稿的作家,来时县里面十分重视。当他踏上火车那一刻,就有一种海盐作家代表的荣誉感。

    “同志,请问一下周燕如编辑在吗?我叫余桦,我是来改稿的!”

    余桦拉着的人是章德凝,章德凝看了一眼这个头发凌乱的余桦:“余桦啊,跟我进来吧,周编正在看稿。”

    前任主编李轻泉带领《燕京文艺》中兴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调往了《人民文艺》,在《人民文艺》李轻泉干的并不顺心。

    李轻泉本身就是《人民文艺》的编辑,此次回去是带着“雪耻”的心态的,可惜仍然是折戟沉沙。

    刘一民去《人民文艺》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乐呵呵的,但实际上哪个单位没有争斗呢?

    尤其是《人民文艺》的一举一动,都跟文艺路线能扯上关系,下面的斗争比其余的杂志就更强了。

    如今的《燕京文艺》实际负责人就成了周燕如,真正的负责人只是挂名而已。

    在章德凝的带领下,余桦见到了周燕如,两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周燕如眉头一皱:“余桦同志,你手怎么这么凉?”

    “穿这么单薄,怎么能不冷?”章德凝笑着说道。

    周燕如赶紧起身:“余桦同志,你有没有带厚衣服?唉,是我的问题,我什么都交代了,就是忘记交代燕京现在很冷。”

    “周编,我有毛衣毛裤,在行李里面。”余桦尴尬地说道。

    “好好好,我带你去住的地方。”

    周燕如带着余桦朝着《燕京文艺》改稿作者住的地方去了,也不急着跟余桦讲改稿的事情。

    等到了宿舍,余桦将包里面的东西摆在了桌子上,周燕如扫了一眼,一看都是什么茶叶、黄酒、糕点等特产。

    当下周燕如心里有点恼怒,怎么这个作者年纪不大,身上这种送礼的习气怎么这么浓。

    一会儿要是送给自己的话,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一下。

    “你给我们寄了三篇小说,其中有一篇结尾有点灰暗,需要改的光明一点。”周燕如说道。

    余桦稍微一想就知道是哪一篇了,脑子快速地转了一圈,鸡贼地问道:“我要改了,您就发表吗?”

    “改了我们就发。”周燕如说道。

    “好,只要能发,我从头到尾改成光明都行。”余桦激动地说道。

    “那倒不用,就是结尾有点灰暗。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怎么能写出这么灰暗的结局?”周燕如不解地问道。

    余桦略带委屈地说道:“他们讲要批判,批判的文章好发表,所以我就想着批判批判。”

    “什么狗屁规矩,批判你也要批判的对,只要写的好,怎么着都能发表。像燕大的刘一民同志,有的有批判,有的就没有嘛,《横空出世》全是赞扬,现如今单行本都卖了将近五百万册了。”周燕如毫不客气地说道。

    “刘一民同志,五百万册?”余桦诧异地说道。

    周燕如说道:“是啊,他比你大不了几岁,你好好的向他学习学习,别总是学一些歪门邪道,还是要写点自己的东西。你的文章用词很暴力,算是你的个人风格吧,但也不能太过。”

    余桦放下了手中的东西,红色的毛衣和绿色的毛裤在包里没好意思掏出来。

    “周编,刘一民同志现在住在哪儿啊?”余桦问道。

    周燕如不解地问道:“怎么?你要去找刘一民同志?余桦同志,你还是先改好稿子吧。刘一民同志很忙,一般人不会见。当年我们找他约稿,三次都跑空。”

    “周编,我认识刘一民同志,我能够写小说,还是多亏他的指导,不过我没见过他。我们都是书信往来,关系很好的,我们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

    周燕如看着满嘴喷唾液的余桦一脸狐疑,要是余桦是燕京或者是豫省人,她还信。

    一个浙省的,一个豫省,出名后就在燕京的人,加上在文坛的地位更是天壤之别,怎么都不像是有交集的样子。

    “周编,您别不信,这篇文章年初的时候我就让他看过,他给我的建议是投省级及以上的杂志。我投了大半年杳无音信,我以为他妈的他又骗.

    不是,我的意思是,刘一民同志过于高看我了,没想到,您给我打电话了。您说刘一民同志,他是不是目光如炬,对文章的把握如此之精妙。”

    余桦脸瞬间红了,不经意间泄露了自己对刘一民的“崇拜”之情。

    周燕如打量了一下余桦:“这我倒相信,刘一民同志给我们社介绍了不少的好作品。当然,给《人民文艺》介绍的更多。”

    周燕如的最后一句,几乎是咬着后槽牙说的。

    “所以我来燕京了,肯定要去拜访一下,感谢一下他对我们文坛新人的帮助。听说陆遥同志,也是他挖掘的。”

    周燕如点头对余桦的话表示认可:“余桦同志啊,你有这感恩的心,我非常赞同。但是你记住,你跟咱们《燕京文艺》的感情,刘一民同志要是让你去《人民文艺》,你可千万别去啊!

    这些东西都是送给刘一民同志的啊?”

    “对,也没什么好东西,都是一些土特产。周编,《人民文艺》我都不稀罕去,就认准咱们《燕京文艺》了。”余桦连忙说道,生怕表现出一点二五仔的心思,《燕京文艺》可就不给他发表了。

    “你明天去拜访他吧,明天是周末,他现在住华侨公寓,这是他的电话,你去之前先提前预约一下,刘一民同志现在是大忙人,说不定约晚了,他就跑到中海去了。”

    “中海?”

    “是啊,《横空出世》的序都是大首长写的,话剧首演的时候,一群首长,说实话当时我在抗日根据地的时候,都没有见过那么多。”

    周燕如看余桦很想穿毛裤,于是转身准备离开:“这间屋子目前只有你一个人,明天你先去拜访,拜访完之后再改稿,不急。”

    临走之时,周燕如又看了一眼桌子上的土特产,摇了摇头,这教育的话都想了一大堆,愣是没用上。

    回到了编辑部,周燕如看到忙碌的章德凝,心底叹息道:“师姐怎么没师兄那么有吸引力呢?真是便宜了《人民文艺》。”

    章德凝忽然打了一个喷嚏,狐疑地看了一下四周.

    根据《人民文艺》的消息,这一期杂志销量已经过了百万。而如今的《燕京文艺》,一个月大约是八十万册。作为实际负责人的周燕如,想想脑袋就大。

    翌日,刘一民吃完早餐准备去学校。教材修改的时间紧,周日刘一民也得到办公室。

    “刘老师,第一次见你比我上班时间长。”朱霖晃悠着杯中的牛奶说道。

    朱霖穿着睡衣,准备等刘一民走了再回卧室好好休息一下。

    准备出发的时候,余桦的电话打了过来。

    听到对面结结巴巴的声音,刘一民皱着眉头问道:“你是哪位?”

    “刘一民同志,我是余桦,我来燕京改稿了。”

    “余桦?”刘一民停顿了两秒后反应了过来:“余桦啊,恭喜你啊,投到哪个编辑部了?”

    “《燕京文艺》,刘一民同志,感谢你对我的帮助,我想去华侨公寓拜访您一下可以吗?”余桦小心翼翼地问道。

    “嗯?下午你过来吧,上午我去燕大有点事情。你到了华侨公寓,直接到北楼的308。”

    “好好,我一定到,您先忙。”余桦赶紧挂断了电话。

    “刘老师,谁啊?”

    “余桦,一个浙省来改稿的作家。下午你想出去吗?咱们到丰泽园吃饭,要是太累,你就在家休息。”

    “我就不去了,七嘴八舌的,我在家里等你。”朱霖说道。

    “行。”

    刘一民又给刘振云打了一个电话,说要请他去丰泽园吃饭,刘振云高兴地说道:“几点?哎呀,我就馋葱烧海参。这阵子一直听,听的我昨晚做梦还在流口水。”

    刘振云的话将刘一民逗乐了,刘一民又说道:“我上午要上班,你帮忙问问史铁生闲不闲,好久没见了。可以的话,咱们就下午三点丰泽园见。”

    “没问题。”刘振云麻溜地答应了。

    挂断电话,刘振云挑了挑头发,冲着丰泽园的方向咽了一下口水。

    下午,刘一民见到了穿上绿毛裤红毛衣的余桦,双手提着点土特产来考验干部来了。

    余桦到华侨公寓转了一圈,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眼睛瞪的溜圆。

    “刘一民同志,谢谢您对我写作的帮助,您就是我写作路上的老师啊!”

    刘一民笑道:“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走吧,第一次来燕京,我带你见几个朋友,顺便请你吃个饭。”

    余桦对着朱霖说道:“不好意思啊,朱霖同志,打扰你们了。”

    朱霖摆了摆手:“没事,我是今天不太舒服,要不然跟你们一块去吃饭了。”

    刘一民带着余桦来到了丰泽园,门口的食客络绎不绝,余桦看着丰泽园几个大字儿问道:“这就是《传奇大掌柜》里面的丰泽园,这吃一顿饭得花不少钱吧?”

    “没关系,我请。”

    “不,刘一民同志,我请你们。”

    这时候,刘振云和史岚推着史铁生走了过来,史岚看向刘一民:“一民哥,好久不见啊。”

    “是我的错,今天请大家吃饭。”

    史铁生和刘振云将目光看向了余桦,刘一民给他们介绍了一下,余桦拉着史铁生的手,心里感叹史铁生的强大。

    走进去后,刘一民对着服务员说道:“今天我们自己吃饭,随便找个位置都行。”

    服务员点了点头,不再想着通知总经理了。

    刘一民先点了几个菜,然后让大家点,刘振云看到有葱烧海参和乌鱼蛋汤后也不点了,想吃的已经有了。

    “史岚,你来,他们都太假客气!”刘一民直接将菜单递给了史岚。

    史岚又点了一份干烧鲫鱼和胶东烩菜:“一民哥,够了,再多咱们吃不完了。”

    刘振云和史铁生好奇地问余桦写的什么作品,余桦谦虚又炫耀地讲了起来,讲完之后说道:“估计我从燕京回去,就能调到文化馆了。”

    刘振云说道:“文化馆的工作轻松啊,不像我在《农民日报》,太累,太累。”

    余桦看向刘振云:“振云同志,您是《农民日报》的啊!”

    “嗯!”刘振云这一声“嗯”里面,没有感情,全是得意。

    刘一民谈起史铁生最近发表的散文,余桦迫不及待地加入了,聊着聊着他发现他跟史铁生对于文学的许多看法都一样,心中升起了惺惺相惜之感。

    史铁生和余桦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都成为了先锋文学的典型代表。

    “刘一民同志,你觉得西方文学是不是领先我们?”余桦忽然问道。

    “我不觉得。西方现在看中国文学,总是带着偏见。我去法国、美国、还有参加中美比较文学论坛都有这种感觉。他们看待中国文学像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带着高高在上的感觉。出发点就有偏见,那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他们认为我们中国文学偏离了本质,而我们一些作家开始崇敬西方文学,他们的对我们的指责,被我们的作家誉为清醒和真理。在我们一些作家的赞誉下,他们沉迷于偏见带来的赞誉之中。

    这太畸形了,就好像有人要抽你巴掌,你还把脸伸过去说抽的好,这不是贱吗?”

    史铁生、余桦和刘振云听完各有思考,史铁生觉得西方文学的很多写法值得学习,余桦很鸡贼的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观点。

    刘振云很赞同刘一民说的,本质上刘振云的小说一直以来就比较“土”,很接地气,属于偏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但并不属于传统现实主义,注重从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去看待现实世界。

    刘振云的“土”意味着不像先锋文学那么有锋芒,沉默不语的孩子总是没有大惊大叫的孩子引人注意。

    刘振云的“土”之所以流行,跟影视化有关系,“刘式幽默”在电影领域比实体书领域更吸引人,影视领域的流行助力了他文学之路。

    刘振云拿起筷子说道:“这么好的菜你们在讨论文学,真是不懂风情,你们不吃我可吃了。”

    余桦看了一眼刘振云,也快速地拿起了筷子。

    “不错,这葱烧海参这味儿真正啊!”刘振云第一口狼吞虎咽,第二口才仔细品尝了起来。

    史岚想起史铁生来前的嘱咐吃的很矜持,可是过了一会儿实在是太好了,索性将史铁生的话跑到了九霄云外。

    “我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蹭一民的吃的,先是口香糖,之后是到燕大的长征饭店,现在过上好日子了,能蹭到丰泽园了。”刘振云笑着说道。

    史岚举手道:“我也是,我也是,一民哥,朱霖姐姐怎么没来?”

    “她怀孕了,所以在家休息。”

    “哇,下次再见面,就能见到小弟弟了!”

    “咳咳,你最好再想想怎么称呼!”史铁生敲了敲史岚的脑袋。

    饭吃的差不多了,余桦捏了捏自己的钱包,刚才偷偷看了看菜价,自己这点钱好像不够啊!

    刚才还喊着要结账了,这下只能装自己忘了。

    坐在这儿又聊了一会儿,刘一民说道:“接下来的日子,还有时间呢,咱们出去吧,别耽误丰泽园的食客了。”

    刘振云擦了擦嘴,满足地说道:“哈哈哈,也就是咱们三点来的,错过了吃饭的档口,要不然还真不一定有座位。现在因为《传奇大掌柜》,丰泽园火的跟火烧云一样。”

    刘一民一马当先,越靠近柜台余桦越慌,生怕刘一民目光落在他身上。

    忐忑间几个人已经走到了门口,余桦看了看丰泽园,又看了看面无表情的几个人。

    趁着刘一民不注意,偷偷地扯了扯刘振云的袖子,低声问道:“燕京都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吃饭不用给钱?”

    刘振云露出了老燕京人特有的表情:“一民吃几盘破葱烧海参还用给钱?他去美国白宫吃饭都不给钱!”

    “啊?”

    刘一民正和史岚推着史铁生的轮椅,听到刘振云的话后转身笑骂道:“振云啊,你个鳖孙,别在后面编排我。”

    “亲切,真亲切!”刘振云厚着脸皮说道。

    史岚笑着说道:“余桦哥哥,丰泽园对一民哥免费,他不管吃多少,带多少人来吃都不要钱。”

    “为啥啊?”

    “当然是因为《传奇大掌柜》这本小说了。”

    余桦看了一眼身后的丰泽园问道:“我要不也给他们写一篇?”

    “哈哈哈!”

    刘一民看向刘振云询问起他跟郭建梅的感情,刘振云羞涩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振云和史岚推着轮椅离开丰泽园,刘一民送余桦回了文化局。

    余桦邀请刘一民到里面坐坐,刘一民笑道:“我怕我进去就出不来了,余桦同志,祝你改稿顺利。”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75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