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82章 一民学业奖学金

第382章 一民学业奖学金


全聚德拿出两万块钱捐赠给中文系,绝不算是小额捐赠,是捐赠了两个万元户的身价,放到后世也是数百万的金额。

    当然到了后世,数百万捐给燕大这样的学校,已经不算什么钱了。

    姜俊贤挂断电话,旁边的下属不由得再次开口说道:“姜经理,《天下第一楼》里面也没有将咱们全聚德树成像《传奇大掌柜》里的栾学堂一样,全是正面形象,里面发生的许多事情并不光彩——如店大欺客、鸟尽弓藏。

    咱们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咱们全聚德现在是国企,书里面写的跟咱们有什么关系?读者和观众记住‘全聚德’这三个字,还有烤鸭好吃就行了,其余的跟咱们都没关系。”姜俊贤慢悠悠地说道。

    看下属还是有点不舍得,于是出言说道:“别舍不得钱,咱们是国营饭店,支持国家教育也是咱们应该做的事情。”

    姜俊贤说完,便让下属走了出去,独留自己在办公室里琢磨,怎么才能把“全聚德”的名号打的再响一点。

    刘一民刚回到四合院,严家炎的电话就打到了院子里,让他去中文系一趟。

    “严教授,您让我休息会儿吧,刚从机场坐公交回来。”刘一民在电话里抱怨道。

    严家炎笑着说道:“你现在过来,我亲自给你按摩。”

    “我哪儿敢啊!”

    “得了吧你,明天早点来中文系。”严家炎嘱咐道。

    “好嘞!”

    刘一民坐在书房挂断了电话,朱霖上班还没有回来,书桌上照例摆着《人民文艺》。

    刘一民翻开看了几眼,《狼烟北平》和《传奇大掌柜》赫然在里面出现。

    王濛亲自在里面写了推荐语【《时代三部曲》,三本书,一条线,翻开封面,民国初年老京城气息扑面而来。《狼烟北平》以一个车夫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展现乱世中市井人物与隐秘战线交织的浮生百态。

    《传奇大掌柜》和《天下第一楼》都以一座酒楼的起伏作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初餐饮业的经营图景和时代人物沉浮。】

    刘一民回到卧室躺在床上休息了一段时间,朱霖回到了院子里。

    “刘老师,我猜你应该到家了,累坏了吧?”朱霖关心地问道。

    刘一民靠在床头说道:“眯了一会儿不困了,这两天你身体还好吧?”

    两人坐在床边聊了一会儿,朱母的声音传了进来,这两天朱母在这里照顾朱霖。

    “一民回来了?”朱母没有进卧室,而是在院子里问道。

    刘一民穿上衣服走出去跟朱母打了一声招呼,朱母笑着询问大嫂的身体和孩子情况,手里面还提着下班路过菜摊买的菜。

    “刘安,这个名字不错!”朱母笑着说道,接着将菜提在手里展示了一下,询问刘一民想吃什么菜。

    “妈,这几天辛苦你了。”刘一民说道。

    “这算什么,路又没多远。再说了,照顾你们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两个工作都忙,顺带手的事儿!”

    朱母又询问了一下朱霖想吃什么,得出结果后乐呵呵地走进了厨房准备做饭。

    “刘老师,《天下第一楼》的剧本还没写出来,整个人艺的导演都已经动了起来,大家都在争导演权。刘老师,你猜谁能拿到?朱霖和刘一民都在厨房里面摘菜。

    “我看有夏淳导演!”刘一民不假思索地说道。

    朱霖问道:“为啥?”

    “因为夏淳导演当年跟焦菊隐导演排过《茶馆》,对于京味儿话剧,他有足够的把握能力。万老师将这剧本看的很重,挑人的时候自然不会随便。另外夏淳导演一个人还不行,还得另外找人。”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分析。

    朱霖觉得会选择林兆华或者是欧阳山尊,刘一民觉得第二导演可选的人比较多,不一定是谁。

    “这篇小说一出来,你爸读了一晚上,将三篇全部给读完了,觉都没睡,一直夸你写的好。”朱母插嘴道。

    朱母炒了好几个菜,等吃完饭便走了,说是不打扰他们小两口说悄悄话了。

    刘一民和朱霖站在门口,嘱咐朱母回去的路上骑自行车慢点,到家了打个电话。

    “你们放心吧,这阵子没那么乱了!”朱母说道。

    两人站在胡同口,看到自行车拐弯消失后才关上大门。刘一民和朱霖坐在书房说了会话,重点聊了一下《传奇大掌柜》首演的反应。

    首演的日子凑巧就在刘一民回去的时候,他第一次没出现在自己作品的首演现场。

    “演员的演出和观众的反响都很不错,不过肯定是没《横空出世》好,《横空出世》现在仍然是一票难求。”

    两人在书房里聊了一个小时,回到卧室又抱着聊了一会儿,才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第二天,刘一民将朱霖送到人艺门口之后,没有进去直接骑着摩托车去燕大了。

    要是进到人艺,几个导演缠着,一时半会儿还真没办法脱身。

    到了中文系,整个系看起来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王瑶看到刘一民后,笑着说道:“哎呦,这不是文两万回来了!”

    “嗯?”刘一民皱着眉头一脸疑惑。

    王瑶得意地说道:“一篇文章值两万,那不就是文两万嘛!”

    王瑶戴着黑毛线帽子,胳膊里夹着书,一副慈祥老头儿的样子。王瑶年轻的时候也是翩翩公子,如今白发多的帽子都遮不住了。

    “王教授,我看咱们燕大中文系应该向北师大中文系学习一下,北师大中文系的老教授可没您这么”

    “没我这么高的学识!”

    刘一民乐了:“没您这么老顽童!”

    “他们懂什么,一个个只知道将脑袋埋在史山书海里面。”王瑶掸了掸身上的灰尘,一副高人风范。

    走进办公室,几个老教授,左一个“文两万”,右一个“文两万”,中文系年轻讲师在走廊里听到后,努力压着嘴角。

    “吴教授,我想问问,这是谁起的外号?”刘一民笑道。

    吴组缃摆了摆手说道:“不可说,不可说,君子怎么能干出卖别人的事情呢!”

    “我看肯定是您说的。”刘一民说道。

    坐在刘一民对面的吴组缃抬起头,盯着他看了许久说道:“你没有证据,不好乱讲的!”

    话锋一转笑道:“你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你猜对了!”

    办公室里,几个老教授听到后又大笑了起来,扫视了一眼,孙玉石笑的最开心。

    这个中文系,实在是太不正经了!

    “在笑什么呢?”严家炎推开门问道。

    孙玉石说道:“我们聊在聊证据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证据也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严家炎听的一脸懵,不过没有继续问下去,而是拉着刘一民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没想到全聚德的经理还是个讲究人,一句戏言而已还当真了,不仅如此还翻倍捐两万。”

    严家炎觉得一万块钱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姜俊贤的两万搞得他心里面直嘀咕。他甚至在想,姜经理是不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中文系手里面握着。

    刘一民宽慰道:“严教授,他不是说了嘛,这是对高校教育的支持。两万块钱,他们也不亏。要是您觉得不合适,收他一万就行了。”

    严家炎眉头一扬,赶紧说道:“那怎么行,系里不能打击姜经理的捐赠积极性啊!”

    刘一民看到严家炎这样子,情不自禁笑出了声。

    严家炎准备将这两万块钱分成四部分,一部分用在办公楼教学条件升级上面,比如办公室里装电扇;一部分用来采购资料,教学用具等等,一部分过年用来给年轻的老师发放年终补贴。

    年轻老师工资低,在燕京生活不易,有的结婚了,家属还没工作,全靠工资养家。

    “另一部分,我准备当做奖励发给你,你觉得怎么样?”严家炎笑着问道。

    严家炎看到刘一民的反应问道:“怎么?觉得很意外?”

    “严教授,我确实挺意外的。”

    “现在我听说一些企业流行多劳多得,我看咱们中文系也应该如此。两万块钱啊,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工资才一百多,这是我多少年的工资了。”

    严家炎觉得刘一民不给刘一民点钱,于情于理都过不去。

    根据严家炎的意思,要给刘一民五千块钱“提成”。刘一民趁着喝茶的功夫想了想,他现在不缺钱,拿这钱也没什么意思。

    而且这五千块钱到刘一民手里,少不得要经历一番财务审查,或者是合不合规矩的争论。

    “严教授,这笔钱我就不拿了,要是您实在是想给的话,我看倒不如在咱们中文系设立一个奖金,给家庭贫困和学习优异的学生提供帮助。”

    “这可是五千块钱啊?你真不要?”严家炎再次问道。

    刘一民笑而不语,严家炎深吸了一口气说道:“那就这样办吧,我替那些贫困学生谢谢你。”

    八十年代燕大的学生里面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还是很多,并不像后世,学生的家庭背景构成开始逐渐以中产、富裕家庭为主。

    距离高校教育改革,缴费上大学的日子快要到了。大强子要是早出生几年,也不用靠着全村人凑钱凑鸡蛋上学了。

    1984年1月3号,燕大中文系举行了捐赠仪式,给足了全聚德要的面子,全聚德还带来了几个报纸的记者。

    大教室内,挂着喜庆的横幅,前排的主席台上铺着红色的桌布,不单单是中文系出席了此次仪式,还有校长张龙祥、季羡临。

    在记者面前,姜俊贤一边谈论《天下第一楼》的精彩,另一边谈论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在记者面前,可谓是出足了风头。

    张龙祥、季羡临、严家炎分别向姜俊贤表示感谢,并且在媒体面前表示燕大一定不辜负社会各界的厚爱,努力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记者询问了刘一民几个问题,问他《天下第一楼》的写作思路是从何而来。

    “其实《传奇大掌柜》写完之后,我总觉得燕京饮食文化还有许多没有写。我想起来燕京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全聚德的烤鸭,这烤鸭啊.后来姜经理找到了我,姜经理是个有心的人。怕我一时捋不清楚,给我将全聚德的历史整理之后交给了我.

    后来大家都看到了,有了这样的一本书。”

    姜经理出了两万块钱,刘一民几句话夸的他心里面直呼这两万块钱没有白花。

    “刘一民同志,有人讲如果这部小说排成话剧,将会是人艺继《茶馆》之后,又一经典的作品。你如何看待?”记者问道。

    刘一民说道:“感谢读者的厚爱,具体效果如何还得排练出来才能知道,不过我相信人艺导演和演员的实力。至于和《茶馆》相提并论,我想说《茶馆》是老北平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大家追赶的对象。”

    记者再次问道:“《茶馆》是老北平文学的一面旗帜,老舍先生去世之后,这旗子又放在了原地。刘一民同志,你觉得你是否扛起了这面旗?”

    “同志,我现在身上有旗吗?”刘一民故作抬头看的样子,逗笑了记者和诸多教授。

    “刘一民同志,这是无形的旗!”

    “既然是无形的旗,有没有我说了不算,你要是能看到那说明有,要是没看到就说明没有,交给读者去说吧!”

    刘一民以一个玩笑,结束了对自己的采访。

    记者离开之后,严家炎看向张龙祥和季羡临,对视一眼后朝下面宣布道:“同志们,这笔钱是给中文系的,怎么来的,大家想必也知道,刘一民教授替咱们从全聚德拉来的。

    刘一民教授是个有功之臣呐,这笔钱可以改善咱们办公楼的条件,可以买来不少的教学用品。系里面本来准备奖励刘一民教授5000块钱,刘一民教授拒绝了,决定将这笔钱设置成奖学金,支持贫困学生和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业。”

    台下掌声一片,朱光遣对着旁边的吴组缃说道:“一民这干的不错,五千块钱能资助不少学生了。”

    “嘿,一声不响的干了一件大事。”吴组缃附和道。

    张龙祥摆了摆手制止了下面的议论:“同志们,为了感谢刘一民教授的付出,学校决定将这笔奖学金设置为一民学业奖学金。每年在中文系大一至大三年级挑出8名学生予以资助,成绩优异者3名,奖学金为每年100元,家庭贫困者五名,奖学金为80块钱。

    日后,中文系也将通过各种方式为一民学业奖学金继续注入资金,资助更多学生完成学业。”

    中文系除了原先要给刘一民的5000块钱,又拿出了5000,总共一万块钱设立奖学金。

    即使系里面只剩下一万块钱,装风扇和发补贴都足够了,教学资料方面只能少买点了。

    张龙祥话音刚落,刘一民疑惑地看向了他。

    季羡临笑道:“一民同志还不知道呢,一民同志也不要拒绝。我记得你以前在报纸上发过文章,用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文学奖可以提高文学奖的影响力。

    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号召同学向你学习。同志们,鼓掌表扬!”

    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刘一民,一个个笑容满面。

    1984年1月3号,燕京大学中文系一民学业奖学金正式成立。

    会议解散之后,中文系办公室迅速贴出公告——《关于一民学业奖学金成立暨1983年度受资助学生评选的通知》。

    通知里面详细的列出了入选条件,采取申请和系里评选相结合的方式。

    成绩优秀的倒是好选,贫困的就难了,因为人太多了。

    记者走了,姜俊贤还没走。听说燕大用这笔钱成立了奖学金,当即打下包票说,等以后全聚德挣钱了,将会继续向奖学金里面注资。

    “一民同志,感谢您,写的真棒,从发表到现在,我看了两遍了都。要不都说您是文学界的这个!”姜俊贤竖起了大拇指。

    “姜经理,您可别捧我了,谢谢您的两万块钱。”

    姜俊贤拍着胸脯表示以后刘一民去全聚德吃鸭子免费,和丰泽园一样,无论带多少人吃多少都免费:“其实我们不光鸭子好吃,还有很多菜呢!”

    刘一民搂住姜俊贤的肩膀往他的兜里塞了点钱:“姜经理,帮我给《人民文艺》编辑部送几只鸭子,钱别给我掏出来,拿好吧!”

    姜经理走了之后,燕大中文系是彻底热闹了起来。本来都在准备期末考试的学生,现在看到奖学金的通知都躁动了起来,有的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拿成绩优异奖学金,有的写贫困申请。

    青年老师也高兴,每个人都能拿到几十块钱年终补贴,一个个走到刘一民旁边说着谢谢。

    “谢谢刘教授。”

    听的多了,刘一民索性将门给关上了,谁都不准进来。

    吴组缃笑着说道:“你关住了门,但是我们还在里面,我们几个老家伙也得谢谢你,等明年到了夏天,咱们可都有风扇吹了。”

    孙玉石转身说道:“谢谢刘教授。”

    “哈哈哈!”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74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