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24章 城门楼上观阅兵

第424章 城门楼上观阅兵


会议室内,郑大中文系的教授最关心的除了刘一民的美国之行外,就是关于中文系如何去培养学生。

    刘一民说道:“我认为如今的中文系学生培养,已经不能单单的教大家文学方面的内容,要多教一些交叉学科的内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三个学科交叉培养。

    让学生既有文学思维又有社会历史意识,对社会的看待,不只是从文学角度去看,要多维度的去看。单一的角度,我们只能培养出狭隘的文学学生。”

    光文学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成了怼天怼地怼空气,常思己过的公知。

    刘一民可不想,以后有人指着自己鼻子说中文系出反贼。

    天下高校的中文系那么多,要真正的改变风气,还得一步一步来,教材的编写只是第一步。

    张静教授说道:“刘教授言之有理,一个系的教学观念和变革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固步自封不是发展之道。”

    晚上,张静教授拉着刘一民要去给他接风洗尘,豫省文学界来了不少人,作协主席于黑丁、作家张一弓等人。

    刘一民走进去后,一群人跟他打着招呼,刘一民笑着一一回应。

    于黑丁握着刘一民的手笑道:“一民同志,如今你可是咱们豫省文坛的领军人物啊,欢迎你从燕京回老家。”

    “您客气了,豫省文坛不是哪一个人撑起来的,是大家共同撑起来的。”刘一民说道。

    作家张一弓主动上前做自我介绍,刘一民说道:“我看了你今年发表的作品,明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获得鲁迅文学奖。

    咱们南阳真是作家辈出啊!”

    张一弓祖籍是南阳新野,在豫省文坛里面,南阳籍作家有很多。当年在燕京对刘一民颇为照顾的李记同志也是南阳的,南阳可以说有全国最大一批地市籍的作家群体,如二月河、姚雪垠等等。

    于黑丁感叹道:“这两年西北出了不少好作家,咱们豫省要是没一民,在全国年轻一代的文坛上就要被比下去了。一个中原文化名省,在全国文坛竟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群人感叹完之后就立志要为豫省文坛多做贡献,探讨目前的文学创作方法,让刘一民多给他们讲一讲中外文学创作体系的对比。

    10点多的时候,刘一民才回到招待所,跟张静教授核对了一下讲课时间之后倒头就睡。

    九点钟,刘一民走进郑大。郑大在燕大面前是所年轻的学校,但教学设施一点都不年轻。

    礼堂外面的路口,都被学生围的是水泄不通。张静教授感叹道:“我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课堂,好像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过来了。”

    刘一民在郑大中文系教授、老师的簇拥下走进礼堂。张静教授先对学生介绍了一下刘一民,他才上场准备讲课。

    西方文学思想的课讲完之后,刘一民又讲了四十分钟的中国和中国文学、中文系和中文系学生之间的关系。

    前者讲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后者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培养。

    “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是什么呢?写的就是中国。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包括作家,对于中国文学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会影响很多人的。

    不单单我们自己人在看,老外也在看,胡写是不行的。中国这片土壤,是能够支撑起中国文学发展的。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刘一民讲完中国文学,开始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简单的关系,郑大中文系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出去后,敢自信的说,我是郑大中文系的。所以张静主任很努力,促成了郑大和燕大的合作。

    学生要做的是什么,是要让郑大中文系骄傲的说,某个学生是我们中文系出来的。

    我告诉燕大的学生,多读一读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解科学文化,踏实学习,不要夸夸其谈。了解的越全面,越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这席话,同样送给大家。”

    郑大中文系的学生听到后,慌忙将这番话记在了笔记本上,颇有一种燕大学生这样学,我也得这样学的意味。

    “刘教授,你觉得我们跟燕大中文系的学生差在哪里?”

    刘一民看着举手的学生说道:“你们不比任何一名燕大的学生差,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比谁差啊!”

    礼堂内的学生和教授,顿时笑作一团。

    “考试成绩或许有差别,但这不代表思想和能力有差别。大家抓住在学校的时光,多读书多看报,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豫省出来的,希望有一天郑大的中文系比燕大的中文系更强。”

    说完,刘一民在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讲台。

    郑大的教授上台又演讲了一番,才结束了这次演讲。

    接下来的时间,刘一民在郑大的办公室待了两天,都是跟郑大的教授做交流,探讨他们的研究论文。

    张静教授想跟刘一民合作几个研究项目,刘一民看了看并不符合他的研究方向,全部给拒绝了。

    “可惜,刘教授,只能以后再合作了。”张静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说道:“张教授,以后有的是时间。咱们两家单位以后是长久的交流下去,不急一时半会。”

    刘一民在郑大调查了一下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讲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容易讲通的点。

    “倒是没出现什么问题,有资料还有配套的论文,教授和学生都能理解。另外燕大的讲师经常过来,有疑惑的地方都能请教。”

    “那我们就放心了。”

    9月24号,河大的车抵达了郑大的招待所,接上刘一民前往了河大。

    走进开封,古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刘一民踩了踩坚实的土地,向着迎接自己的于安澜教授问道:“您猜这下面是哪个朝代的城?”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已经随风飘散喽,不过要有的话,也应该是宋代。东京汴梁的繁华,还会再现吗?”于安澜感慨道。

    开封这个地面离黄河近,黄河每一次发威裹挟的河沙,掩埋了一朝又一朝,往下挖各个朝代的建筑都能够挖到。

    刘一民说道:“没有随风飘散,每一个朝代留下的印记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嘞!”

    “刘师弟说的好啊,确实是刻在我们骨子里面。”

    于安澜介绍道:“这是任访秋教授,说起来你们还是师兄弟嘞!”

    任访秋是燕大文学研究所毕业的学生,任访秋和于安澜是老河大中文系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名师了,老河大的底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开始消散。

    新河大如八旗子弟一般,只能聊聊祖上荣光了。

    于此同时,还有不得不提的河大师生南渡

    “任教授!”

    “叫我师兄就行。”

    “任师兄!”

    两人向刘一民介绍着河大,河大的校园古色古香,建筑兼具现代美和古代美,景色胜过绝大多数小学校。

    “这是我们的礼堂,耗资21万大洋,燕大都没有这么好的礼堂。”于安澜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进去参观了一下说道:“这建筑可要做好修缮保护和防火啊!”

    “这是我们河大的精神支柱,必须得保护好。”任访秋说道。

    走进河大中文系,刘一民看到了一个清瘦的身影,这不是王立群吗?

    “这是我们学校的讲师,王立群,小伙子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在年轻一代教师里面很不错,擅长古典文学。”

    “小王,你过来一下,这是燕大的刘一民教授。”

    刘一民主动伸手让王立群受宠若惊,将手在屁股上擦了好几下才赶忙握住刘一民的手。

    “于教授,你们河大的年轻老师,也可以到燕大进修学习嘛!”

    任访秋问道:“这能行吗?双方没合作这个项目啊!”

    “怎么不行?进修一年半年的,提高一下咱们老师的水平。”刘一民笑道。

    王立群眼巴巴的看向三人,眼里的意味非常明显。

    于安澜说道:“这是好主意,我跟严家炎教授说一说。”

    “我们文研所也缺人,想去的话可以到我们文研所进修半年,期间可以在中文系学习。”

    于安澜和任访秋觉得这是意外之喜,王立群感觉自己被馅饼砸中了,脑袋晕乎乎的。

    “一民,你可以做主吗?”任访秋问道。

    刘一民道:“到中文系我做不了主,来文研所进修没问题。”

    于安澜道:“我们明天就开会讨论。”

    “小王,你陪着刘教授转一转。”任访秋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让王立群跟他加深一下感情。

    王立群带着刘一民在河大中文系转一转,期间两人聊了不少传统文学方面的话题。

    “你对历史也有涉猎?”

    “我最喜欢宋史和汉史。在开封这个地方,最能感受的就是宋史。”

    刘一民点了点头,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讲的最多的也就是汉史和宋史。

    翌日,刘一民走进河大的大礼堂讲课,里面分上下两层能容纳三千余人,大半个河大学生进来都没问题。

    里面还有休息厅和后台,这21万大洋真是大手笔,想到后来失火被焚就觉得可惜。

    刘一民在河大讲的内容跟在郑大没什么不同,不过河大侧重古典文化的研究,他的演讲在这方面也有所侧重。

    “老河大的荣光仍在,我希望新恢复的河大,能逐渐恢复老河大的荣光,成为一所全国顶尖的高校。有人说河大流血过多,恢复不起来了,我不这样认为,只要心在梦在,一定可以。”

    河大的老教授眼角含泪,不知道哪位学生喊了一句唱校歌,一群人开始唱了起来。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民主是式、科学允张

    猗欤吾校永无疆

    猗欤吾校永无疆

    校歌沧桑大气,如从抗日烽火中走来。本来就难受的老教授,听到这歌直接抱头哭成了一团。

    刘一民强行推进进度,让学生提问。

    “刘教授,我是一名军队文艺干部,我想问问您,您是如何创作出了《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我很想写几部反映前线战争的作品,可惜目前我还没写作出来。”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阎连科!”

    阎连科,军队出身的作家。如今发表过文章,但不怎么出名,真正出名要到九十年代了。

    “观察,细微的观察。作家要有文字上的表达欲,看到触动自己的东西,就要有写出来的欲望。我的朋友也是一名退伍兵,不过是只剩下一只胳膊的退伍兵,我到过前线,硝烟、死亡、血腥味萦绕在鼻尖的感觉你根本忘不掉。

    你写不出来是因为,同志,你还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你如果到过前线,我想你就能写出来了。陆遥大家应该听过,他写一篇小说就要做大量的采风工作。我想说的是,作家的作品不是空想出来的。”

    阎连科说道:“刘教授,我明白了。”

    随着几个学生开始提问,情绪有点失控的河大老教授算是恢复了过来。

    走出礼堂,刘一民看着眼睛通红的于安澜和任访秋,暗道以后可不能再讲老河大了,对这群人的刺激有点大。

    离开河大的时候,刘一民冲着王立群握手道:“燕大见!”

    河大的中文系已经同意王立群到文研所进修了,文研所那边递过来一个手续就行。

    司机将刘一民直接送到郑州机场,坐上飞机回到了燕京。

    9月30号,《天下第一楼》开始热播,刘一民和朱霖无心观看,两个人在准备衣服去观看阅兵。

    刘一民没有找到多余的票,朱霖凭借自己在文艺方面的成就,让文联给她了一张门票。文联在挑选区域的时候,特意给了一张和刘一民同区域的票。

    两人在镜子前试了试衣服,朱霖问道:“刘老师,我穿这身怎么样?”

    “很大气,我呢?”

    “很好看!”朱霖轻轻地扫了扫刘一民的衣肩,这衣服还是刘一民去法国时定做的中山装。

    10月1日凌晨五点,刘一民和朱霖就起床了,简单的吃过饭后就朝着长安街骑去。

    两人水都没多喝,生怕到时候去厕所。

    两人觉得自己已经来的够早的了,但排队的队伍仍然很多。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规定,两人的票都在城门楼上,查完票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上楼的间隙,刘一民跟夏言、曹禹几人聊了起来。

    随着时间将至,在首长们上去之后,一群人紧随而上。登高望远,豁然开朗。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704.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