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刘一民慈善拍卖会
凌晨三点的华盛顿机场,航站楼和机场跑道上灯光明亮如昼。
一起走下飞机的乘客,疑惑地看着欢迎的人群。直到看到刘一民走到人群前挥手示意,这时立即有两名华裔学生走上前向刘一民送上了鲜花。
记者相机的闪光灯和补光灯开启,将跑道照得更加明亮。
“一民同志,欧洲之行辛苦了!”大使冲着刘一民握手说道。
刘一民笑道:“您客气,感谢大家的欢迎,辛苦了。”
“一民同志,接下来就是咱们并肩作战了!”作协书记汤达成上前一步握手说道。
刘一民离开燕京半个月,作协的新老权力交换已经完成。国家作协从张广年时代,进入到了汤达成、王濛时代。
跟一些文坛老将相比,汤达成的革命经历很少,48年从沪市新闻专科学校毕业的时候,解放战争胜利的号角已经开始吹响。
“汤书记,你还亲自来了?”刘一民来之前没听说过汤达成要过来。
“叫我达成同志,我来给你壮壮声势,这是作协配备的翻译许孟雄同志,外国语学院的教授。”汤达成将旁边的许孟雄介绍给了刘一民。
许孟雄年纪比汤达成大,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老人家的《论持久战》当时被他翻译成英文版,在外国影响很大。
平时刘一民用不到翻译,只有在颁奖演讲的时候需要。
“一民同志,这阵子我会做好我的翻译工作。徐驰同志我也认识,听他讲过你在美国的故事,我很期待接下来的日程。”许孟雄冲着刘一民眨了眨眼。
刘一民依次跟欢迎的人群握手,并表示感谢。走到聂华令旁边的时候,聂华令神色有点复杂,不过还是主动伸手说道:
“一民,欢迎你获得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今年你是华人在世界文学界,最闪耀的文学家。”聂华令声音很大,像是为了掩饰尴尬。
“聂女士,谢谢。”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接下来是郑愁予等作家,其中有一位是宋希濂的统一促进的成员,他告诉刘一民宋希濂本来想来的,可惜年纪太大,凌晨三点实在是熬不住。
“您帮我向宋将J问好。”
“一定带到。”
握手之后,刘一民在人群前发表了长约五分钟的演讲,再次对来欢迎的人表示感谢。
一阵折腾,刘一民坐上车回到了酒店。
在酒店,刘一民从四点睡到了上午十点,《巴黎评论》的编辑乔治给刘一民带来了最新一期《巴黎评论》的样刊。
刘一民写作的《黑奴的自由》被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巴黎评论》上面,不过名字被改成了《黑奴的救赎》。
《巴黎评论》跟刘一民交流过改名的事情,刘一民觉得名字改的不错。
“‘救赎’在《新约》里的意思代表了痛苦、赎罪和解脱。黑奴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刘,这本小说的发表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乔治坦诚地说道。
“讲一讲?”
“这本小说揭露了南北战争的真相以及黑人的奴隶命运,讽刺了政治、政客的虚伪。黑人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所谓的解放奴隶的宣言和人权自由的追寻都无法使他们获救,能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
这跟此类作品对于奴隶宣言的正面宣传是冲突的,我们编辑部的意见分歧特别的大。不过我觉得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
刘一民翻看杂志,《黑奴的救赎》被放到了头栏,里面还插了几幅图。
《巴黎评论》认为这本小说的市场巨大,提前印刷了四十万册,是春节刊首印数量的两倍。
恰好在此期的发行是在刘一民领奖之后,趁着文学奖颁奖的热浪,乔治觉得四十万册满足不了全球的市场。
但他也不敢赌,只能根据情况加印。
《黑奴的救赎》写了约十万字,根据一个字15美分的价格,刘一民总共得到约一万五千美元的稿费,缴纳完美国的税后,只能拿到一万出头。
乔治刚聊完,中国书刊社的尼琪紧跟着来了,询问刘一民欧洲之行如何。
“总体来讲还是非常愉快。”
“欧洲巡回演讲,你为那些书商挣了不少钱吧?刘,我从英国BBC电视台里看到了你受欢迎的画面。”尼琪坐在沙发上翘起了二郎腿,尼琪的话里带着羡慕。
刘一民靠在沙发上以一个极为舒服的姿势面向尼琪:
“尼琪女士,奥运会期间,我也在加州做了不少的演讲。”
刘一民在英法德意、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演讲为书商提高了不少销量,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刘一民在几个国家的影响力,这将影响后续的书籍销量。
真要算单场活动挣多少钱的话,书商赚的并不多。场地费、人员费、出场费都是一笔开销。
法国出版商挣的最多,有多个市政部门的采购。这几笔采购里面,市政采购的价格完全就是书籍的标价,比市场真实卖价都高,多出来的利润都给各级的史密斯专员了。
“刘,真高兴你获得了美国图书奖,今年的竞争很激烈。你是第一个获得这个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也是第一个华人作家。
你知道吗?斯蒂芬.金今年也竞争了这个奖,可惜没有拿到。”
刘一民说道:“那有点可惜,我还是挺喜欢他的《肖申克的救赎》。”
尼琪又提《纽约客》询问刘一民是否能接受他们的采访,不过并不是面对面的采访,而是跟在身边记录刘一民的美国之行。
“他们想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记录你在美国的行程,并写一篇非虚构新闻。”
“有趣,记者是谁?”
“希莫尔·赫尔什!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记者,曾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来采访图书奖的得主,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尼琪看向刘一民,她觉得刘一民会同意。
果然刘一民答应了尼琪,希莫尔·赫尔什名声大噪是因为写了一篇关于美军在越战中屠杀手无寸铁的村民的文章,叫做《美莱村屠杀》。
另一篇报道让他名声大噪的是《本拉登之死》,他认为美国海豹陆战队击杀本拉登是一场戏。
美国情报部门早就跟巴基斯坦的情报部门合作了,巴基斯坦将本拉登软禁在安全屋之中,美国人只是去摘了果子。
这是一场政治表演,并不是军事实力的体现。
这篇报道的真假不论,这记者绝对是喜欢搞爆炸性新闻的记者。
希莫尔已经在外面等着了,尼琪将他带进来后,希莫尔率先伸手说道:“刘,你难道不怕我对你写一些不好的报道吗?”
“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正不怕影子歪。”刘一民大声地说道。
希莫尔高兴地说道:‘放心,我会拿出我的全部本事的,我一定会写一篇诚实且精彩的报道。”
之后,希莫尔开始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刘一民接下来的行程了。
刘一民重新跟大使、各协会代表见了一面,下午刘一民将乘坐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车前往纽约,今天距离25号颁奖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去纽约的路上,希莫尔坐在刘一民的旁边,时不时地观察着刘一民。
“刘,我看了你在意大利的发言,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
“当然,希莫尔,你如果是个商人的话,我一定会劝你去中国投资,那里是你暴富的机会。”刘一民笑着说道。
“可惜我不是,即使我是,我想,我也没有看到我暴富的机会。”
“那说明你适合当记者,而不适合当商人。美国的商人投资进入中国,不仅可以拥有中国的市场,从中国进入日韩、东南亚市场都非常方便。低成本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航运卖往欧洲。”刘一民解释道。
希莫尔话锋一转,询问刘一民对中情局利诱刘一民,和中情局基金会资助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看法,想打刘一民一个措手不及。
“就像是你准备吃饭,突然看到了一只苍蝇。”
“很有画面,但中国的文学不也跟政治挂钩吗?”
“但我们从来没有像美国总是将文学的独立地位挂在嘴边,美国是一个资本国家,资本通过金钱控制美国人民的生活,美国的政府也喜欢用金钱实现隐秘的控制。
比如,一个接客多年的老妓女,总是喜欢戴上面具称自己为未经人事的小姑娘。”
希莫尔哈哈大笑,笑完之后沉重地说道:“政府总是宣传自由和正义,可是我在越南看到的是屠杀、虐杀、强奸,无数美国的年轻人被他们变成了嗜血的机器,在越南人看来,我们大概也是法西斯吧!”
刘一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的笔就是你的武器,你肩负着正义的使命,虽然你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你的行动会被上帝看到。
就像我常说的,最重要的是行动。”
美国国家图书评奖委员会的司机听着听着,也加入了两人抱怨的讨论中,讲联邦和州税太重,不管做什么都要交税。
“FUCK,我的妻子永远会因为无数的税单向我抱怨,我的父亲给我留下了一栋十万美元的房子,每年要缴纳将近两千块钱的房产税,可是我没有我父亲那么高的收入。”
随着抱怨声,众人抵达了纽约,他们被安排到了图书奖专门的招待酒店。
车辆驶入酒店的时候,两旁有许多的读者举着牌子欢迎。还有人扮作《宠儿》里面的原型人物,举着反对种族歧视的标语。
下车之后,刘一民冲读者摆了摆手后就进入了酒店。不过酒店的隔音并没有那么好,三场集会吵的刘一民脑袋疼。
这待遇跟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的差距有点大!
一场集会是在反种族歧视、一场是环保主义、另外一场是越南裔抗议活动。
这次的越南裔抗议不仅是越南的学生,而且有许多的成年人,声势非常浩大。
刘一民通过《凯旋在子夜》《雷场相思树》等作品揭露了越南的侵略行为,随着刘一民的影响越大,这文章被看到的人就越多,在文学舆论方面,越南已经输了。
“一民同志,这越南人可真有劲儿啊!”汤达成调侃道。
“假爱国的越南人在抗议,真爱国的越南人已经在战场上了。”
刘一民说完,希莫尔快速地记录了下来:“刘你不介意吧?”
“你写吧,我不介意!”
希莫尔再次写下“坦诚无畏”四个字。
美国国家图书奖评奖委员会的主席贝娄过来拜访了他们代表团一行,贝娄是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刘,很高兴认识你。马尔克斯跟我交流过,他认为你是目前中国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宠儿》的这篇小说在评选的时候,毫无争议。马尔克斯得知《宠儿》获奖,还高兴地来信夸赞。”
“贝娄先生,谢谢您的支持。”
贝娄又跟汤达成谈了一些中美作家交流的事情,里面大多都是一些客套话。
“刘,这是后天颁奖的流程,到时候我们将在凯悦酒店举办颁奖典礼,我期待着你的演讲。”贝娄说完,就开始去忙着颁奖的准备工作去了。
翻译许孟雄好奇地问道:“一民,你觉得美国的文学奖和意大利的有什么区别?”
“意大利的文学奖更有钱,流程里都是金钱的味道。”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将住的酒店对比了一下,汤达成和许孟雄两人听的一愣一愣的,都觉得有点奢侈,酒店有房间还有会客厅。
贝娄走后刘一民也没有闲着,跟百老汇的人和米勒见了面。《宠儿》在美国的话剧演出,导演正是米勒。
“《宠儿》已经在百老汇演出一百场了,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米勒冲着刘一民感叹道。
百老汇想要邀请刘一民及代表团的成员观看《宠儿》和《绿皮书》在百老汇的演出。
刘一民看了一下时间说道:“明天吧,明天在纽约有一场活动,不知道晚上是否有《宠儿》的演出?”
“有,另外你知道约瑟夫团队的《老人和狗》话剧吗?”米勒看向刘一民。
“剧本是我写的,授权他们演出的。”
百老汇经理邦德说道:“为了展示百老汇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向美国人民宣传环保,百老汇决定邀请他们团队来到百老汇演出,演出的时间在3月29号,演出的收入将全部赠予环保团队用于环保事业。”
“好啊,这我必须得参加。”刘一民疑惑地问道:“不过为什么不直接在颁奖当天的晚上?这样的话影响力岂不是更大?”
美国国家图书奖只有一个颁奖仪式,并没有所谓的晚会,刘一民觉得当天晚上是影响力最大的时候,是个好时间。
“当天的演出已经安排过了,没办法临时调整。”
刘一民说道:“那好吧,不过我有个提议,加上一个慈善拍卖会,为我们的环保事业募集更多的资金。”
“拍卖什么?”
“艺术家关于环保的作品,我相信不少艺术家会乐意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的。”
艺术家这个群体对于这些议题有天生的敏感性,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露脸的好时机,刘一民觉得能凑齐不少的拍卖品。
“当然,我也会拿出一些拍卖品。”
邦德跟米勒对视了一眼后,借用了一下酒店房间的电话,跟百老汇汇报了一下刘一民的想法。
邦德跟对面讨论了约十分钟,终于同意了刘一民的想法。
“我们一会儿就通过晚报和晚间新闻向全美发表举办慈善晚会的声明。刘,这将是以你为命名的慈善拍卖会。”
米勒和邦德急忙离开了酒店,回去想办法布置场地,并准备一些贵宾邀请函了。
旁边的希莫尔为刘一民竖起了大拇指,为他的慈善之心而感动。
刘一民找来尼琪要了不少书,一些签名版的书就是他拍卖的物品,不过光这些还不行,刘一民得再准备点特殊的拍卖品。
希莫尔看着刘一民的兴奋劲儿忍不住泼冷水道:“刘,你就不怕没有人参与拍卖吗?”
“就算拍卖出去一美分,那也是用于全地球。”
尼琪赞同地说道:“记住刘的话,行动,还是行动!”
尼琪是除了刘一民和代表团成员之外最激动的哪个,刘一民名气越大,对她的出版事业就越有利。
翌日,刘一民参加完纽约市图书馆举办的学术分享和读者见面活动后,就去参观了百老汇。
百老汇不要单单是演出场所,更是一个综合性的商业体。百老汇集文化、娱乐和商业为一体,光演出厅就数不胜数,收入整体上并不依赖演出,而是商业和娱乐设施。
对于百老汇而言,名气意味着人气,人气等于财气。
代表团一行在百老汇向导的引领下,坐在观光车上参观完了整个百老汇。
汤达成和许孟雄的眼里止不住的羡慕,觉得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真的挺有一套。
下一章被审核了,国外最近总是被审核。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8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