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58章 蒋大求书

第458章 蒋大求书


燕大,刘一民正在参加大四学生的毕业仪式。在雄壮激愤的《毕业歌》中,刘一民向毕业生念完了自己的毕业寄语。

    复旦的李良荣坐在台下参加了燕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听着《毕业歌》感受着燕大中文系传承的力量。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李良荣还询问刘一民为什么要采用救亡时代的《毕业歌》作为燕大中文系的毕业歌。

    “很简单,每个学生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必须肩负着报国的重任。和平时代也有和平时代的责任,忘了这个责任,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李良荣说道:“看来我们复旦中文系应该学习的还有很多。”

    刘一民回到办公室,下午三点朝着隔壁的研究生答辩现场走去,看到刘一民,参与答辩的几个教授就绷不住了。

    “算了算了,一民,你的论文通过了。”吴组缃无奈地摆了摆手。

    刘一民笑着说道:“吴教授,那我出去了啊!”

    “走吧走吧!”王瑶不耐烦地说道。

    1985年6月5号,刘一民正式获得燕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9月份,正式开启读博生涯。

    刘一民看着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证,先拿到人艺给曹禹看了看。

    “我应该是世界上最轻松的导师了,什么事儿都不用操心。”曹禹调侃起来了自己。

    刘一民笑着回了一句,再次让曹禹哈哈大笑起来。

    曹禹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黑奴的救赎》:“我通过一些朋友拿到了不少人外国人写的书评,看里面的内容,你是完全抓住了外国读者的心啊!”

    “其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他们的某写点是相同的,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掌握自己命运、永不屈服的硬汉角色。这放在黑奴的背景里,就又有了一种不同的寓意。”

    “如果把这个故事从黑奴的背景里拽出来,还能单独成一个故事。”曹禹思索了一下了刘一民的话,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如果放在法西斯的战场上,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你对故事的掌握已经超过我了,你觉得这部电影在美国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

    “我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好的话,几千万美元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此时美国的电影市场跟美国的文学市场一样,都是处于一种极剧衰落的状态。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出国考察时,美西方的人很直接的告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中国电影的辉煌是暂时的,是因为中国人的电视少,一旦电视多了,肯定也会减少去电影院的频率。

    中国电影工作者不信,但其实他们是对的。中国在影碟机普及后,中国的电影规模也在急速缩减。

    电影片子跟电影院一样,电影院的观影体验又没那么好,谁愿意去啊。

    随着影院技术的发展,算是拯救了电影院。

    “几千万,拭目以待。美国的电影市场不仅在美国,也在欧洲。如果能一片走红,那将快速奠定你在好莱坞的编剧地位。”曹禹很期待美国人能拍成什么。

    离开曹禹的办公室,刘一民没有在人艺的排练场看排练,而是直接去了北影厂。

    王严带着《最美的青春》剧组已经回到了北影,剪好了前两集邀请他去看一看。

    回来半个月,王严脸黑了一层,冬天的皴裂刚刚好,四五月的太阳又给他脸上晒了许多的太阳斑。

    “塞罕坝这么热了?”刘一民忍不住问道。

    王严摸了摸脸无奈地说道:“当然了,不过更多是被风沙吹的。只要能拍好,这点都不算啥。”

    “一民同志,我可想死你了。就想着跟您见面呢,我站在这儿是左盼右盼,终于给您盼来了。”

    刘一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谁,转身看向侧面办公室里出来的冯小钢:“你怎么在北影厂?”

    “专门等您的,其实我早就该回燕京电视台了。”冯小钢现在已经退伍,成为了燕京电视台的一名美工师,这次跟着王严剧组去了一圈塞罕坝。

    刘一民跟冯小钢聊了两句,王严把刘一民拉走了,低声说道:“小冯这技术还可以,就是这人.”

    “怎么了?“

    “太世故圆滑了、太懂溜须拍马了。”王严说道。

    刘一民没说话,北影厂的厂长汪阳走了过来,和两人一同走进了审片室。

    汪阳现在很少陪着刘一民审片了,此时来,刘一民觉得肯定有事来找他。

    等看完茫茫黄沙植树造林的塞罕坝,汪阳将刘一民拉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过了一会副厂长朱得熊也走了进来。

    “汪厂,您想说什么,尽管说。”刘一民询问道。

    汪阳将茶泡好后才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咱们文研所不是提议要多拍点中国功夫之类的电影,宣传咱们文化和出海挣钱嘛。”

    “对啊,汪厂,我记得文化部政策上有倾斜啊?你不会还想让我为你要政策吧?”

    去年的年底总结会开过之后,汪阳和八一电影厂的刘佩然商量了一下,提了一些发展中国功夫类型电影的意见。

    刘一民将他们的建议整合之后提交给了夏言,夏言看完挺满意,跟电影局商量之后,专门成立了扶持国内功夫类型电影发展的小组。

    小组不是关键,里面的钱是关键,对武侠类电影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拍的好的还有奖金。最重要的是跟中影也商量好了,此类型的电影在海外的票房,电影厂可以在现有分成的基础上,多获得五到十个点的分成。

    消息出来后,各个电影厂非常激动,激动完之后,发现白激动了,没剧本啊。

    汪阳说道:“现在剧本是最难得,部里也不是说什么类型的功夫电影都给扶持资金。要是这样,各大电影厂套补贴,能把文化部给掏空了。”

    这还是刘一民建议的,采取的是普通片电影厂垫资拍摄,根据质量好坏补贴拍摄资金和发放奖金。制作费用过高的电影,可以让电影局审本子,觉得本子不错,可以先发放扶持资金。

    “所以,你想让我给你们写本子?”

    汪阳听这话忍不住笑了:“哪个电影厂不想啊?一民,你现在是国际著名编剧,我相信你要是对这方面稍微露露手,效果肯定是不一样。

    咱们文研所提的这个事儿,也不能光打雷不下雨啊,这也有损你第一副所长的威名。”

    “汪厂,你别给我灌迷魂汤。不过我可以试试,咱们文研所也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啊!”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这样,咱们特事特办,只要剧本好,挣到了钱了,我们北影厂可以多给剧本费。我听回国的同志说,你在美国一个电影剧本卖几万美元。国内这些钱对你来说太少了,可目前只能这样。”

    “汪厂真是不出国门知国际事啊!”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得熊说道:“一民,我看呀等年底,外汇局应该给你颁发个创汇先进个人。”

    “哈哈哈,朱厂,那还得麻烦您遇到外汇局的领导时提一嘴,顺便让他们多给文研所点外汇额度。”刘一民说道。

    走出北影厂,刘一民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电影厂和动画厂都是如此,缺乏合适的剧本,尤其缺乏能够在国外打开局面的剧本。

    回到家,朱霖高兴地走了过来:“刘老师,我通过《西游记》剧组试戏了。”

    “嗯?他们剧组不是在外地吗?”

    “杨洁导演临时回了一趟京。”

    《西游记》剧组在198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钱不够了,央视投资三百万以为势在必得,没拍摄多久钱就不够了,央视还以为杨洁导演贪污了,匆匆跑去查账,最后发现拍《四大名著》确实费钱。

    上一世是朱霖去剧组试的戏,现在朱霖是两届双影后,还是人艺导演,不再是那个略微出名的朱霖了,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杨导说原先觉得我不太适合,试了试戏就决定是我了。”朱霖说道。

    “杨导眼神不错,要是看走眼了,我可是要给她拍电报为你申冤。”刘一民笑着走进了客厅。

    喜梅快速地将饭菜端到了桌子上,准备吃饭。朱霖不断地讲着杨洁跟她见面的事情,认为杨洁对《西游记》剧情的把握让她叹为观止。

    刘一民几人就静静地听着她讲,时不时给一句情绪价值十足的赞叹声,夸得朱霖飘飘然。

    “咦——”

    “呀——”

    “嘶——”

    “好”(鼓掌声)

    6月底,燕大终于放假,刘一民一边写作,一边准备带两个小家伙到北戴河玩一玩。

    不过还没等出发,一则电话就打了过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韦君怡,但是打电话的地点则是文化部。

    “一民,你来一趟部里,有事情要跟你讲。”韦君怡连忙说道,也不说什么事情,催的跟要火烧房子一样。

    好在刘一民住在四合院,距离文化部不远,拧下油门的功夫就到了部里。

    部里小会议室,夏言、张光年、汤达成几人都在,韦君怡将一份购书单递给了刘一民。

    这是一份《血战台儿庄》的购书单,数目约有五百本,另外有三本《特赦1959》。

    “韦大姐,这购书单有什么问题吗?”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你看落款公司。”

    “落款也没问题,不过这购书单为什么直接送到出版社?这点量书店就可以解决了吧?”

    “这是香江的一家报纸,偏对面的。购买这批书就是为了运到岛上,还透露了风,说是对面地区领导要看的。”张广年说道。

    “蒋大啊,他想看就让他看呗。”刘一民无所谓地说道。

    夏言接话道:“这不是一个寻常的信号啊,对方想看,什么渠道买不住,还通过这方式?偏偏点明是蒋大看的。”

    能寻常才怪了,刘一民暗道。

    “他想干什么?”张广年纳闷道。

    刘一民说道:“示好,但具体的原因,各位别问我,我也不清楚。”

    “这件事情已经通报给领导了,具体等他们做决定吧!”汤达成说道。

    风风火火的将刘一民叫过来就这事儿,刘一民颇为无奈,关键是他们说的也不管用啊!

    几人碰了碰头,只得出一个结果——此事保密,唯上级决断是从。

    晚上,一辆车停在了四合院门口,正在外面跟梁大妈说话的杨秀云看到车就急忙抱着两个小家伙回来了。

    “老首长,您请进。”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豪爽地笑了几声,走进院子跟朱霖、杨秀云聊了一会儿后,径直走进了刘一民的书房。

    “知道我来找你为什么吗?”

    “为书的事情。”

    “是啊,这批书已经同意卖给他们了。”老首长说道:“你这本书动静可够大的。”

    “正常,他们肯定会看,毕竟这是正面战场的胜利。想看看咱们怎么写?如何写?善意或者恶意。”刘一民说道。

    “你懂得挺多,你讲讲,他这是要干什么?”

    “示好,我觉得蒋大应该是绷不住了。两岸消息隔绝太久了,咱们已经释放出了善意,他们想看看咱们的善意有多大。”

    蒋大年事已高,三个儿子也已经无法接B,大儿子身体不好、二儿子因为“江南案”名声臭了,三儿子瘸了。

    江南案是指被控刺杀美籍华人作家江南,只因为对方写了他们家的丑闻。都八十年代了,特务还是喜欢用这招,关键是这招用到了美国身上,美国自然不能装作看不见。

    各种内因外因互相的交织,蒋大开始试探大陆的态度了。

    “是啊,我们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就干脆再多送他们点书。两岸同是一家人,不能分离太久了,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努力争取。”老首长说道。

    “是啊,亲人相隔海峡,骨肉分为两岸。”

    “你政治敏感性挺强嘛,咱们79年提出三\通,对面没什么回应。几年了,也应该给点回应了。”

    书房里,老首长跟他讲了讲黄维等人听到这件事情的态度:“他们也很激动,觉得应该让对方看一看咱们的诚意。”

    《血战台儿庄》这本书,对方说不定已经看过了。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69.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