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74章 中国青年导师刘一民

第474章 中国青年导师刘一民


刘一民怎么也没想到,临近过年的时候陆遥会来燕京。就算是改稿,也不会挑这段时间邀请他过来。

    陆遥一身风尘仆仆,西北的黄土与燕京的风沙相遇,手指缝间能看到许多黑点点,刘一民立马判断出他去过煤矿。

    陆遥身上的味道也令他无比熟悉,那是煤矿洗澡池的味道,这是由热水、煤渣、尿骚味和污水味混合而成。

    “你去过煤矿了?”

    陆遥一脸意外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刘一民笑而不语,旁边的杨秀云说道:“他大哥以前下煤矿,回到家就是这股子味道。”

    陆遥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说道:“你鼻子可真准,我从去年秋天就到煤矿上去了,我是采风,我说过我要写一部很牛的小说出来,可我越写,反倒越来越迷茫了。”

    刘一民将陆遥带了进去,向他介绍了一下杨秀云和两个小家伙,又让喜梅去给陆遥做碗驱寒的汤。

    走进书房,陆遥看着刘一民居住的环境,羡慕地说道:“在这里面真舒服,冬不冷,夏不热的。”

    “你什么时候到的燕京?”

    “刚到,直接就来寻你来了。我昨晚在火车上听了你的访谈,全车厢的年轻人都在鼓掌。为你鼓掌一千次,这话太有分量了。我坐在火车上,都能感觉到现场的热烈气氛。”

    刘一民给陆遥倒了一杯茶,陆遥说的非常起劲,刘一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他讲。

    “为迷茫的年轻人指了一条路,在变革的时代,不管干什么都大有可为。以前都说作家收入高,但现在呢,去南方倒腾点衣服裤子,甚至是裤头,都比咱们挣得多。”陆遥声音一顿,赶紧将刘一民刨除在外。

    这时候南北倒腾裤头的小贩赚的钱要是比刘一民高,他干脆笔一扔,倒腾裤头去了。

    陆遥太饿了,刘一民怀疑他坐在火车上都没吃饭,喜梅将驱寒的鱼汤给他端上来的时候,刘一民又让喜梅端进来了两个烧饼,不到十分钟的功夫,吃的干干净净。

    陆遥打了一个饱嗝,用皱巴巴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冲刘一民说道:“不瞒你说,还真没吃饭。”

    吃饱喝足,陆遥才讲起自己来燕京的目的,从皮包里拿出了一份稿子,让刘一民帮他把握一下。

    这稿子正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草稿。

    “写的很好,黄土气息很浓,你迷茫在什么地方?”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陆遥听刘一民觉得好立即来了劲儿,说自己这小说让一些人看了,他们觉得不太好,太土。

    “土怎么了?土说明写得好。这帮人是被西方的写作技巧给蒙蔽了,恨不得去舔西方作家的沟子。”刘一民直截了当地骂道。

    陆遥短暂的惊愕过后,笑着说道:“是啊,你这话我太喜欢了。他们那样讲,我心里面就直打鼓,怕写的不好。

    一民,你现在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领袖,我就直接买张票来燕京找你来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我立马就撕了,你要是觉得好,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写下去。”

    陆遥说到最后,气愤地说了好几句西北特有的脏话。

    陆遥《平凡的世界》发表和成名的过程都十分坎坷,第一部先是被《当代》的编辑打脸式退稿,这种退稿方式连《当代》编辑周昌义的同事都觉得太过直接,应该委婉由领导退稿。

    转到其它出版社,对方也觉得太土,属于“恋土派”,最后才发表在了《花城》上。

    发表之后,评论界对此基本上都是批评声,导致《花城》不敢再发表第二部了,于是第二部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

    第三部陆遥已经不敢再投知名杂志了,交由《黄河》杂志发表。

    直到第三部发表之后,中央广播电台对《平凡的世界》进行播送,彻底带火了这本书,连播三遍听众达三亿次。

    刘一民说道:“这就是我常说的,文学界对于表现形式的追求跟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喜爱形成了矛盾,文学界的有些人总喜欢写点‘洋气’的,看到自己的东西,觉得土,甚至是憎恶。

    读者会为好的作品欢呼的,陆遥,你第一部抓紧写完,不投其它的,就投《人民文艺》,他们会发表的。”

    “他们要是主动发表还好,你千万别为了我找上《人民文艺》。”

    刘一民看陆遥踌躇且倔强的样子笑道:“放心,当年《人民文艺》请我和子龙同志当编委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人民文艺》是要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的。”

    刘一民准备带着陆遥去《人民文艺》转一圈,中文系还没放假,不过刘一民一切事情都安排完毕,学校去不去都行。

    到了《人民文艺》,陆遥将稿子递给了崔道逸。

    崔道逸先问候了一下陆遥,接着冲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昨天的访谈,用我们东北话就是贼拉好。博古通今、东西汇融的典范,史料信手拈来,今天晚上央视播出现场采访,我们都等着呢。”

    “电台将昨天的内容重播了一遍,我今天上班来的路上,还看到有人还在听广播”许一接话道。

    王濛出来招待了一下刘一民,询问刘一民有没有什么新的小说。

    “王濛同志,你看看陆遥同志的小说,我的嘛,暂时保密。”刘一民指了指路遥的稿子。

    王濛走到崔道逸旁边,耐心地看起了路遥的稿子。

    等看完后,王濛没说话而是询问刘一民的意见,刘一民说道:“土生土长的国内现实主义文学,将时代改革和时代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年轻人的迷茫和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劲头,给现实迷茫的年轻人以激励。”

    “恢弘,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渺小的个体都写出来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写出生活的深刻。”崔道逸同样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王濛沉吟片刻转向陆遥,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够写完,可以尽快发表在《人民文艺》上:“不管别的杂志如何,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在《人民文艺》上有一席之地。”

    王濛给陆遥的稿费标准为千字十八块钱,陆遥向王濛表示自己一星期就能将第一部的内容搞定。

    王濛觉得没必要那么急,只要春节后写好寄到《人民文艺》就行。这时间节点太尴尬,陆遥完稿加上改稿,必然要跨越春节这个时间点的。

    “我争取三天写完,留两天改稿时间,春节前一定弄好。”陆遥迫不及待地说道。

    王濛见陆遥这样,只能说道:“不急,要保证质量。”

    陆遥手里已经没钱了,要是拿不到稿费,回去坐车得借钱。

    “国内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都得感谢一民,要不是他对各个场合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呼吁,咱们国内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还会更加尴尬。”

    王濛由衷地夸赞道,陆遥对此很是认同,要不然也不会来找刘一民。

    崔道逸给陆遥找了一个住宿的房间,让他写稿改稿用。刘一民冲着崔道逸说道:“师兄,陆遥同志,咱们一会儿吃涮锅去,我给刘振云打个电话。”

    崔道逸说道:“好啊!反正这阵子也没啥事儿,好久没吃了。”

    陆遥犹豫地看了看手中的稿子,崔道逸说道:“你是我手下的编辑,听我的就行,王濛同志更多是指导作用。就算是你过年都在这儿改稿,我也保证你的吃喝。”

    “真的?”陆遥下意识地问道。

    崔道逸看着陆遥的表情,暗道陆遥不会来真的吧,不过仍然硬着头皮说道:“过年去我家吃。”

    陆遥给崔道逸递了一根烟说道:“崔编,我开个玩笑。”

    傍晚五点,单位还没下班,刘振云就溜了过来,想来个飞身下自行车,结果差点给刘一民行了一个大礼。

    “AUV,还没过年,咱可不兴这个。”刘一民调侃道。

    刘振云潇洒地说道:“我这是探索下自行车的时兴方式。陆遥同志,很高兴再见到你。”

    最终刘一民没带着他们吃涮锅,去了一趟丰泽园,毕竟陆遥这两年第一次到燕京,得高规格接待一下。

    刘振云扶着墙坐下,刘一民再次打趣道:“不是,结个婚这么大劲儿,还扶着墙走路了?”

    “一民,扶着墙我也乐呵。”刘振云丝毫不害臊,还引用《追风筝的人里》的句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女性的温柔:“于是,我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感受。”

    “放心,等过几天我让人从沪市买几瓶正宗的养荣酒给你。”刘一民大方地说道。

    崔道逸听到这话咳嗽了一声,刘一民转眼看崔道逸和陆遥,显然两人都有这个意思。

    “行行行,一人送你们五瓶。”

    吃菜的过程中,陆遥感慨丰泽园的饭菜真好吃。刘振云则是询问“丰泽园”和“全聚德”都邀请刘一民去吃,为什么总是在丰泽园。

    “烤鸭太腻,加上酱之后又太甜,我就不太喜欢吃那玩意儿。丰泽园我也是不太喜欢来,给钱还行,总是免费心里有点别扭。偶尔请你们,才会来一次。”

    正吃着饭,大厅电视里面传出来了昨晚访谈的声音,丰泽园的大厅热闹了起来,刘振云跑出去看了一下,回来告诉大家都在看。

    吃完饭,几人冲着服务员点了点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丰泽园。

    刘振云指着里面热闹的场景:“里面如此热闹,却不知道主人公就站在门外嘞!”

    刘一民回首看了一眼笑道:“走吧!”

    等几人走后,服务员才告诉大厅里的客人,刘一民刚从这里走出去。

    刘一民回到华侨公寓的时候,访谈还没有结束,昨天从八点半谈到十一点,整整聊了两个半钟头。

    刘一民觉得还有太多的话没有说,两个半小时终究是太短。

    1月27号,刘一民坐在文研所,看着闫真等人将最后的文件资料整理好。

    “今年春节的东西福利都发放到位了吧?”刘一民问道。

    闫真将物品清单递给刘一民:“刘老师,东西都发过了。研究所的学员多发了一个月的补贴当做过年补贴。”

    “好,收拾收拾东西,你们也准备放假吧!”桌子旁边的电话响起,刘一民冲闫真摆了摆手。

    电话对面传来了杨伟光高兴地声音:“一民同志,短短两天时间,你的访谈收听观众将近一亿人次,意味着国内有十分之一的人听了你的访谈,昨天电视访谈收视率达到30%。”

    杨伟光报出一系列数字之后,在电话里感慨只有刘一民能在年轻群体里有如此的影响力了。

    一亿次的数量得考虑到许多人还没有广播的接收设备,要是全国十亿人都有,那收听的人肯定会更高。

    刘一民这一席访谈在香江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谢忠侯,当听到刘一民谈论老兵回乡探亲的时候,心情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刘一民听杨伟光说完接话道:“台长同志,咱们合作一下怎么样?”

    “哦?如何合作?”杨伟光一下子来了兴趣,不过还是让刘一民称呼他为“老杨”,叫台长感觉到别扭。

    “咱们合作出一个节目,我们出内容,利润我们六你们四怎么样?节目的名字就叫做《青年夜话》,讲文学、讲天下时事、经济发展,解青年困惑。”

    杨伟光沉默了许久,他知道这种模式,在国外叫做内容外包,制作方提供内容,电台播放,双方按照一定比例分收益。

    但是这种外包方式,在国内还没有。央视是宣传口管理的,对内容的管理非常严格,上级部门不一定会批准。

    不过杨伟光没有先一口回绝,而是说刘一民这分成比例并不合理。

    “一民同志,你们文研所出人、出内容规划,我们出设备,出主持人,利润嘛,你们三七才合适。”

    刘一民厚着脸皮说道:“我们七嘛?”

    “一民同志,你说笑了,我们七。”

    “我们邀请专家,是有成本的,最少也得五五。”刘一民笑道。

    杨伟光无奈地说道:“五五也行,咱俩说也不管用,上级不一定批啊。”

    杨伟光和刘一民决定试一试,杨伟光去找宣传口的领导,刘一民去找夏言,两人分头行动。

    刘一民走进文化部,等见夏言的人很多,看到刘一民,夏言的秘书直接让他进去了。

    看着刘一民的背影,不少人心里面都不忿为什么刘一民不用排队。

    秘书随口解释道:“早就预约好了。”

    夏言坐在办公桌后,沈云正坐在沙发上看书。看到刘一民,沈云率先问道:“一民哥哥,蓝兔什么时候出来?”

    刘一民淡笑道:“你初中都快毕业了,还看《童话大王》啊!”

    “我们班不少人在看,只看《虹猫蓝兔七侠传》。”

    “快了,第五章就出现了。”

    夏言靠在椅背上说道:“放寒假后,天天缠着我,想去华侨公寓看你存稿呢。”

    听到爷爷揭丑,沈云赶紧用书挡住了自己的脸。

    “你前天那个访谈做的不错,能够使许多的年轻人想明白一些事情。有不少首长专门听了,让我表扬表扬你。”

    夏言从桌子里面拿出了一罐“龙井茶”递给了刘一民:“这是中海的首长送给你的龙井茶,说你讲了不少话,嗓子一定不舒服,多喝茶润润嗓子。”

    “替我谢谢领导。沈老,今天来我是有件事情想跟您聊聊,从前天的访谈里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跟全国青年接触的渠道,帮助他们认识国内外大事、国家经济政策、分享历史、文学和音乐,丰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

    夏言听到刘一民这样说,立马来了兴趣,询问他有什么想做的。

    “我想和央视合办一个广播栏目,叫做《青年夜话》,在黄金时段跟年轻人聊一下刚才我说的内容。”

    刘一民总是通过报纸和杂志跟年轻人交流,他觉得自己得有个渠道,能经常性的谈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年轻人的思想。

    “这挺有趣,你跟央视说好了?”

    “我跟杨伟光同志谈的比较愉快,可是您也知道,这种节目制作模式,在国内还没有过。文研所制作内容,央视广播频道播放。”

    “所以你来找我了?”夏言这才明白过来刘一民想干什么。

    “杨伟光也去找他们领导了。”

    夏言说道:“根据你访谈的影响,我相信顺势提出这个栏目,并不是难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夏言准备自己跟宣传部门通下气,不行的话越过宣传部门跟上级领导聊,他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能成。

    刘一民坐在办公室里,夏言当着他的面跟宣传部门那边通了个气,宣传部门非但没有阻挡,而是十分配合。

    “沈老,我们也对刘一民同志讲的这个栏目十分感兴趣,访谈的影响力我们看到了,文研所配合我们做宣传,我们当然乐意,咱们一起去找下领导吧!”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