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89章 《南侨赤子》感动整个东南亚

第489章 《南侨赤子》感动整个东南亚


走廊里,大家看到这一幕都有点疑惑,李敖跟在刘一民身后大大方方地朝着餐厅走去,丝毫不避讳其余人的目光。

第二天的文学论坛上,刘一民讲《中华文化对于文学的影响及对海外华人的影响》。

“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也造就了中国作家,文学表达是作家内在文化、思想上的体现。

从甲骨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

刘一民向他们灌输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荣誉感。各地的华人作家不断地记录着刘一民演讲的内容,刘一民为了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很多东西都要掰开了揉碎了讲。

好在刘一民有一个上午的时间,不少欧美华人作家听到刘一民讲解的内容,才知道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姚雪垠和秦牧等人不断地点头,尤其是秦牧,准备总结一下,等回到暨南大学中文系,按照这种讲课方式讲传统文学。

“许多华人在融入西方,彻底的融入,在移民家庭,第二代一般会双语,第三代基本上只会少量的母语词汇,第四代已经是美国人、西班牙人等等。

但肤色的不同,一旦对方询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移民的后代会说‘我跟你们一样啊?’,一样?但你肤色长相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此时,一个看似已经融入的个体开始缓慢的剥离,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是谁,我从哪儿来。

我相信这是边缘族群永远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还是要懂自己的文化,知道自己的根。一些华侨回乡寻祖、中国人讲叶落归根,其实都是在找自己的根,给自己的灵魂寻一个安放之所。

中国人敬祖宗,所以离乡是一个很难甚至是无奈之举。西方人敬上帝,上帝是全能的,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上帝。中国人要走,得把祖宗牌位抱走才安心”

刘一民讲了一上午,讲的口干舌燥。见杯子里没水了,李敖比服务员跑的还快,大步上去给刘一民端了一杯温茶。

“李敖先生,你没往里面吐口水吧?”刘一民笑着问道。

李敖大方地说道:“没有口水,但是有我迫切想要寻找灵魂安放之所的心。”

李敖说完,现场笑了起来。在场的人都没想到,李敖的态度为什么转变的那么快。

刘一民又跟他们讲了约一个小时,才结束了上午的讲话。

《联合早报》主编杜南发说道:“刘一民同志,你这篇讲得好啊,我想在《联合早报》上全文刊发,您觉得怎么样?”

“我们来到新加坡,处于你的‘控制’之下,自然是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刘一民开玩笑道。

杜南发笑着说道:“那我们就刊登了,我相信,东南亚不少报纸会转载这篇讲话。”

“大陆的文学教授水平就是高,一个人比得半个岛。”李敖的吹嘘让刘一民都觉得有点过了。

姚雪垠谦虚地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互相学习嘛!”

中午吃饭,余光中本来想再次邀请他们一起吃饭,可看到李敖跟个狗皮膏药一般,随即一个人找个角落去吃饭了。

吃完饭,等李敖离开,姚雪垠冲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是怎么搞统一战线的?”

“您别夸赞,咱们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敖的转变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但转变的如此之快,刘一民也觉得不可思议。

下午没有会议,蒋子龙和王安忆提议出去转一转,看看新加坡。

《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此时走了过来,得知他们想出去看看新加坡的时候,给他们找来了一辆车。

“司机是本地人,这是一辆小型的观光巴士,你们想去哪里,都可以跟司机说。”林仁君说道。

蒋子龙说道:“也太贴心了。”

“刘一民先生是金狮文学奖的获得者,跟其余的文学奖相比,我们的招待算得上寒酸。听说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有专属的车辆,这辆车随时恭候刘一民先生抵达意大利,是真的吗?”林任君问道。

刘一民点头道:“组委会是这样说的,实际上我又能去几次意大利呢!”

“还不如直接送给一民,运到大陆使用。”蒋子龙觉得这组委会是有点鸡贼,直接送多好。

林仁君笑了笑没说话,他提议下午跟着他们一起去观光顺便和刘一民聊聊。

“好,不过报道可要客观中立啊!”刘一民说道。

下午,他们沿着新加坡的海边观光,海边有海风吹拂,除了有点晒之外,不算太热。

刘一民拿着相机帮大家拍了许多的照片,蒋子龙走到刘一民旁边低声道:“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发展的是真好。”

“是啊,不过不要气馁,咱们也能建设成这样。看似繁荣,像这样的地方,扼守马六甲海峡,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很脆弱。越有钱,越不安。”刘一民低声说道。

蒋子龙感慨“真是往事越千年”,想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又是何等的盛况。

等到林仁君过来,两人便停止了交流。

林仁君询问两人在讨论什么,刘一民笑着说道:“我们在讨论南洋的历史。”

沙滩上,林仁君询问着他们的感受。刘一民等人讲话各不相同,林仁君一时不知道如何报道。

这次游玩直到傍晚才回去,王安忆买了不少新加坡的饰品,除她之外基本上没人消费,大家不知道买什么,有些东西国内都有。

他们特意到珍珠坊参观了一下中侨百货,沪市的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深受新加坡华人喜欢。

第二天,《联合早报》正式刊登了刘一民在文艺训练营上的讲话,东南亚的华人拿着报纸仔细地品读了起来。

大部分华人看完之后都是竖大拇指,认为刘一民讲的非常对。

在酒店看电视的时候,不少电视台的记者深入一些华人社区,询问他们对刘一民文章的看法。

“讲的很对啊,没有根,我们又是什么人呐?”

“很高兴大陆青年一代出现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是我们华人世界的荣耀。我家的孩子都在看他的书,通过他的书增加了对大陆的了解。”

听到这些华人的赞誉,刘一民满意地躺在床上。

隔天,《联合早报》再次发表一篇文章,称赞刘一民是华人文学界的标杆,是新一代华人大作家。

【大陆青年文坛共一石,刘一民独得八斗!】  

Ads  by  Pubfuture

蒋子龙拿着报纸找到刘一民调侃道:“一民,那两斗呢,被谁拿走了。”

“子龙同志,你就别讲了。”刘一民拉着他坐下,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稿。

“《南侨赤子》?”

“你看看!”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手稿阅读了起来,看完第一页说道:“你把南洋华人支援国内抗日的历史写出来了啊!”

“对,当时出获奖通知的时候我就想了。东南亚华人为了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既然来了,应该向他们致敬。”刘一民说道。

《南侨赤子》写的是三千马来西亚华侨机工的历史,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三千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他们帮忙打通滇缅公路,又开着汽车在滇缅公路上冒着轰炸运送物资的故事。

一千多名机工牺牲,滇缅公路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机工牺牲。在昆明有一座专门为他们竖起的纪念碑,碑座下面写着“赤子功勋”。

读完之后,蒋子龙感动地说道:“这些人真是赤子之心,身在异乡,不忘祖国。”

“是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东南亚也受到各国警惕。”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文稿给代表团所有人看了一遍,秦牧表现得最为激动,他在新加坡待过十年,之后又在广州办报宣传抗日,他跟华侨接触的非常多。

“他们大多数人是身无片缕,孤舟出海,奔赴茫茫南洋,有人身亡大洋,活着的人艰难生存,当劳工、挖矿.终于在东南亚为华人打拼出来了一片天地。国家有难,他们义无反顾的转身而归。”

姚雪垠安慰着秦牧,刘一民拿着稿子找到《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林仁君看完当即决定发表。

“我现在就回报社,必须尽早发表,我相信,无数的华人会为此感动流泪,中国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林仁君激动地离开了酒店。

不少作家代表听到声音就露头询问,林仁君说道:“明天诸位就能够看得到了。”

李敖走到刘一民旁边问,刘一民没仔细解释,而是说道:“有一篇文章明天发表。”

4月24日早上,每个代表都拿着一份《联合早报》,在阿波罗酒店工作的华人纷纷找到刘一民,向他表达自己的谢意。

参加文艺训练营的华人作家感情各不相同,三毛不断地擦拭着眼泪,张乐平不断地安慰着她。

三毛忽然搂着张乐平说道:“爸爸啊,我真的想回大陆一次啊,我的家啊,我出生的地方!”

李敖难得没有出言讽刺,而是走到前面对着大家说道:“兄弟姐妹们,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刘一民教授所讲的中华民族是政治和文化概念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南侨华人还会奔赴国难吗?

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哪有全世界华人的互帮互助。我李敖以前的目光是太短浅了,我最近研究发现,我们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西方所不能比的。在岛上,我们这些从大陆走到岛上的人也宣扬西化,那么

刘一民教授,你的文章写得也太厉害了,今天整个东南亚的用纸量都得增加!”

事实确实如李敖所说,马来等地的华人学校,老师们拿着报纸向学生读着这篇文章,向他们讲述那段不算太遥远的历史。

讲述他们父辈归国抗日,喋血疆场,汽车被炸毁、汽车翻下悬崖的惨状,讲述那颗报国之心。

“孩子们,我就是南侨机工的后代,我的父亲穿着西装回到我们祖国参加抗战,他的耳朵被炸聋了,但是他说他不后悔。”老师们饱含热泪地说道。

当天《南侨赤子》这篇文章就被一些晚报所转载,刘一民通过《联合日报》向众报刊宣布,转载不需要征询同意,不需要付转载费。

24号一整天,文艺训练营里大家都在讨论《南侨赤子》这篇文章,感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力量之巨大。

下午走出会议室,有几人穿着西装站在门外等着,其中一人刘一民认识,是中侨的人。

“刘一民先生,福清会馆有请!”

旁边一个人走出来说道:“刘一民先生,我是中侨总经理林方华,我的父亲邀请您见一面,还有大陆代表团的朋友们。”

刘一民上前一步说道:“好,咱们出发吧。”

林方华笑着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您的发言和写的文章都非常好,父亲看了忍不住落泪,他迫切地想和您见一面。姚雪垠先生,我父亲也喜欢您的《李自成》。”

“中侨集团为大陆外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中侨。感谢林日顺先生的家国情怀。”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笑道:“应该去见一见。”

众人走出阿波罗酒店,登上车来到了奎因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福清人。林方华特意带他们参观了还未建成的福清会馆,这是林日顺一力促成的。

“还有两年左右就会完工。”林方华笑着说道:“华人在海外不容易,得抱团才行。”

刘一民说道:“闽省人在海外最团结,在欧洲、美国都是如此。”

“这我倒是相信。”林方华说道:“当年父亲力量很弱,帮不上太大的忙,一直是他的遗憾。父亲极力促进东南亚和大陆的文化交流,80年跟林绍良等人在闽省建立了一家糖厂。

我们今年还准备成立一个融侨基金会,专门投资国内。”

林绍良在印尼有一个商业帝国,拥有一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曾是华人首富、印尼首富。他为福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清缺水,他为调水工程捐了两千多万美元。

“非常感谢,相信有华侨的帮助,国家一定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刘一民说道。

奎因街上到处都是福清话,刘一民很难听懂。等到了林日顺的别墅,躺在摇椅上的林日顺被人扶起来冲他们打招呼。

林日华说道:“父亲身体不太好。”

林日顺身穿丝绸制成的唐装,身形消瘦,嘴唇苍白,一看就是饱受疾病折磨。

坐在沙发上,林日顺打量了几眼刘一民:“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大陆人才辈出,何愁不兴。”

“林老先生,您客气了,您也是华人在外打拼的翘楚。”

“哈哈哈,咱们华人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从苦水里抓到机会。我当年是个矿工,能吃苦,肯干又抓住了机会。我的机会是祖国给我的,没有祖国的商品,就没有中侨百货,也没有中侨电影。”

林日顺又谈到许多人得知他要跟刘一民见面,都打电话来向他表示问候。

“我们都有一种游子心态,我们怕中华民族忘掉我们这些游子。你的《南侨赤子》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大陆没有忘记我们。”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6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