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11章 《一个人的朝圣:震撼人心的友谊》

第511章 《一个人的朝圣:震撼人心的友谊》


刘一民见刘福庆有点郁闷,嘿嘿笑道:“爹,老了老了,就别计较那么多了。大事最后不还得你做主吗?”

    “也是,小事儿你娘做主,大事儿她还得来问我。”刘福庆的腰杆再次直了起来。

    不过他越想越觉得不对,现在家里面好像已经没什么大事儿了。老大老二已经结婚,做的事情他插不上手。

    大队里的事情基本上是年轻人在管了,他也不需要操心。家里面除了什么时候种地,什么时候收割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大事儿了。

    随着刘福庆和杨秀云的到来,四合院里热闹多了。隔天傍晚,朱父和朱母带着东西来到了四合院,四位亲家一见面,热络地互相聊天。

    朱父从口袋里面掏出烟递给刘福庆,刘福庆没抽,而是将烟夹在耳朵上。

    “亲家,我也给你带了点烟叶,这是我们那儿种的,你要是觉得卷烟厂的不过瘾,你就用纸卷着吸,这可是好东西,劲儿大。”刘福庆嘿嘿一笑。

    朱父向刘福庆道谢,这种劲儿大的他还真吸不惯,不过还是接受了。

    杨秀云和朱母凑在一起,谈论刘雨和刘林的近况,包括是不是长高了、体重上来了等等问题。

    等到饭菜做好,朱霖回来跟大家聊天吃饭,不过她晚上有演出,只吃了一些比较清淡的饭菜。

    “亲家,平日里刘雨和刘林非常想你们,你们这一来,两个小家伙这暑假有的乐了。”朱母笑着说道。

    杨秀云宠溺地看着正在低头扒饭的刘雨:“我们两个在老家也非常想他们,老大的安安经常会回去陪我们,但还是止不住想这两个,燕京要是离我们汝县近点就好了。”

    朱父笑着说道:“等以后科技进步了,火车跑的快了,来就容易了。亲家,你们今年麦子收成怎么样?”

    “收成还行,就是上半年有点旱,没去年收成多,不过足够吃了,还能卖点钱。”刘福庆将家里的情况一五一十托出。

    刘家在麦积大队的户口只有老两口了,分地总共才分了三亩,他们闲不住又开垦了不少荒地,算下来有个七八亩的地,就是这些地不是很好,要么远,要么是山上的斜坡。

    “你们老两口在家不用种那么多地,够吃就行。”朱父拍了拍刘福庆的手,觉得这手太过粗糙。

    刘福庆吧嗒了一口旱烟:“嗐,还年轻多干干,干了一辈子了,闲不住。现在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两个也不能闲。大队的人要么在大队厂子里干,要么是拼命地开荒种地。这年头,多干一点,就能多得一点,农村人都是起早贪黑的干。”

    “我们两个最享福了。”杨秀云接话道。

    刘一民从屋子里拿出蚊香在院子里点上,又洒了点花露水,电扇放在旁边,惬意地躺在摇椅上,听他们聊天。

    朱父对农村的现状比较好奇,刘福庆是小队长,对农村比较了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刘雨和刘林坐在杨秀云或者朱母的怀里,等到朱霖演出回来,两个小家伙已经躺在怀里睡了很大一会儿了。

    朱母和杨秀云早就知道他们睡着了,只不过一直不舍得放下。

    “妈,得喊醒让他们去下厕所,要不然晚上该尿床了。”朱霖说道。

    朱母说道:“慢慢叫,别吓着他们。”

    两人一阵晃悠终于将他们从睡梦中喊醒,抱着他们到厕所尿完尿,才放到了床上。

    朱父说道:“亲家,我们走了,你们别送。”

    他们将朱父和朱母送到门口,今夜的月光非常亮,不用开灯也能看清楚路。

    因为刚下过雨,周边青蛙时不时响起青蛙的叫声。这还是城里,等到了西郊,简直是听取蛙声一片。

    朱霖和刘一民在房间里等了半小时,接到朱父平安到家的电话,他们才翻身入睡。

    刘一民抱着朱霖贱兮兮地说道:“累了吧,为夫给你放松放松,当一次你的解压阀。”

    “刘老师,来吧!”朱霖快速地脱掉睡衣。

    刘一民低声说道:“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动静别太大,万一外面听到就尴尬了。”

    “放心吧,这屋子修缮的时候,门窗用料可是专门考虑到了隔音。”

    今晚的暴风雨比昨天的暴风雨相比,持续的时间有点短,没过多久就雨过天晴。

    看着朱霖的眼神,刘一民缩了一下脖子:“今天为夫也有点累,睡吧睡吧。”

    朱霖“嗯”了一声,翻身闭上了眼睛,隔了一会儿说道:“刘老师,你已经很棒了。”

    “那是当然。”刘一民贴了上来,搂住了朱霖的腰。

    翌日醒来,朱霖神清气爽,刘一民脑袋稍微有点昏沉,决定再躺床上睡一会儿。

    刘雨和刘林早就醒了,缠着杨秀云和刘福庆给他们捉树上的蝉玩儿。

    刘福庆做了一个捉蝉的工具,竹竿的顶端绑上了头发,轻轻地套在蝉的身上,然后再一拉,头发绑住蝉,就能成功将蝉给捉住。

    可惜运气不佳,一直抓不住。刘雨气急败坏,转身拉着刘福庆的手:“爷爷,我要骑大马!”

    “好好好,来骑大马。”刘福庆将竹竿放在一边。

    朱霖刷完牙说道:“爸,别总惯他们两个,搞这个搞那个。”

    “没惯,没惯,小时候一民也玩儿。”刘福庆不以为意地说道。

    等九点,刘一民才从醒。他吃过早饭,拿着自己写好的文件走进了文化部。

    夏言看完刘一民写的情况汇报:“这群小日本还敢光明正大的去找你?无法无天了,打着交流的旗号,这干的是间谍的勾当。”

    “小鬼子说跟文研所合作,口中讲着大义,实际上就是想找点二狗子文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们知道,他们也知道,但一有动作,就容易背上破坏交流的锅。”

    刘一民将这情况写出来,是为了让各部门在交流的时候有所警惕。

    “也太胆大了,美国好歹是基金会,他们直接敢以外务省的名义。”夏言生气地敲了敲桌子。

    “沈老,别生气,生气没什么意义。另外交流无法避免,收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无法避免。我们知道了,也做好防范,另外咱们也要邀请一些日本人来华,尤其是能正视历史的,通过他们的嘴在日本做宣传。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学作品走出去,被动防御不如积极防御,要时不时的主动打出去。”刘一民说道。

    “我明白了,这份文件我会递上去的,至于你说的,我们部里面考虑一下,邀请不是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打出去,除了你的作品,走出去的实在是太少了。”夏言无奈地说道。

    讲到这里,夏言想起前阵子巴金给自己的来信:“老巴说你给《收获》投了一篇稿子,他觉得写的非常好。温情流露又富有中国传统的友情、婚姻的处事艺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使用了双线叙事的表现手法,他认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您看了?”

    “我哪里有看?我又不是你老师,你不会主动拿过来给我看,我只是听他这么讲,不知道具体内容。”夏言酸溜溜地说道。

    “嗐,万老师也没看。”

    “老万也没看?”夏言一瞬间心理平衡了许多。

    刘一民给夏言简单地讲了讲内容,夏言说道:“一个老人从沪市步行到燕京看望老朋友,一千多公里,你这个想法很大胆啊。这个一千多公里,就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好奇心了。”

    “我只是将老人从沪市来燕京看望朋友的这段旅途上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老人的家庭背景连在了一起。我是想表达友谊和家庭的珍贵,将自己放置于生活之外的时候,能更好的通过思考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遗憾并弥补这个遗憾。”

    “我迫不及待想看了,听你这样讲,如果拍成电影的话,也一定足够感人。”夏言忍不住站了起来。

    “离《收获》这期发刊只剩下几天了,您耐着性子等等就成。”刘一民说道。

    夏言却不想再等了:“我给晓林拍一封电报,让她给我寄来一封样刊,我好好的研究研究。”

    “您开口了,晓林师姐肯定不会拒绝。”刘一民说道。

    “这本小说我相信在国际上也会闯出一番名堂,一民,你准备什么时候拍成电影?”夏言语气非常肯定。

    刘一民说道:“至少等《忠犬八公》拍完吧,要是电影厂不看好,我还得说服电影厂。”

    “哈哈哈,这拍出来也是温情电影,真要是没人愿意拍,你来找我,我肯定给你找到人。”

    等刘一民离开,夏言立即给沪市的李晓林拍了一封电报,让她通过航空寄一本样刊过来。

    电报拍完之后,夏言回到办公室,重新看着刘一民写的情况汇报陷入了沉思。

    夏言对小日本没什么好观感,但此时又是改革开放走出去的重要时候,打好关系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

    眉头皱紧又舒缓,过了半个小时,夏言拿起电话:“首长,我有事情汇报。”

    四合院里,二老天天带着两个小家伙去外面遛弯儿,怕找不到路,一般也不走远,就在巷子里面。

    有时候想出去买东西了,让喜梅带着他们出去。刘雨和刘林手中的小玩意儿跟变戏法一样,不断地换来换去。

    朱霖给他们钱他们不要,两人手里有不少平常寄回去的钱。

    朱霖隔一阵子就寄点钱、衣服和营养品,但两人又在大队,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今年暑假刘一民没有出去,所以会时不时地去一趟文研所关心一下戴建业他们。

    吴组缃和王瑶几个老教授也会去,主要是指导他们的论文写作。

    “吴教授,你讲的《红楼梦》像是吸铁石狠狠地把听众给吸到咱们《青年夜话》栏目了。”刘一民夸奖道。

    吴组缃谦虚地说道:“我也是你赶鸭子上架。”之后又叹了口气:“可惜老何不在了,要不然我们两个能上去打一场擂台赛。”

    吴组缃口中的老何指的是何其芳,燕大的教授。从建国后燕大开《红楼梦》的课,两个人就一直打擂台,甚至彻夜讨论。

    “活得久还是有好处的,我吴组缃靠活得久,成为了大师。要是老何活得久,现在大家都认同老何的观点喽。”

    “吴老,你就别谦虚了,当时你们两个就都是大师了。”王瑶说道。

    随着时间到了七月中旬,戴建业他们的论文基本上都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只剩下评分了。

    之后的综合评分也是一个大工程,刘一民还得在忙活一阵子。

    7月15号,《收获》正式发表刘一民的《一个人的朝圣》,封面上写着“从沪市到燕京,一千多公里的心灵之旅,这是一个人的朝圣!”

    刘一民有一阵子没出过这种纯粹的文学作品,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南侨机工》之类的,更多的是靠感人的历史打动读者。

    《收获》刚发表不到半天,曹禹给刘一民打来了电话,跟他讲自己的感悟。

    “我这辈子,没多少朋友。老巴是我的好朋友,沪市到燕京,还真应景,我都想走一遭,将肉体和思想都沉下去,再感受一下中国的基层。”曹禹感叹道。

    刘一民笑道:“老师可别,您要真走了,师娘该骂我了,说是我撺掇的您。”

    “哈哈哈,走一千多公里,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又是何等的友谊。”曹禹连说了三句“震撼”!

    “我们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的友谊。尤其是到了临别之极,朋友和亲人就成了老人闭眼之前的挂念。另外,随着时间的消逝,朋友不断凋零,还活着的朋友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刘一民说道。

    “是啊,在时间面前,我们都太渺小了,没人能挡住时间。老舍、雁冰等等,说走就走了。如今我在燕京能说得着话的老朋友,老沈算是一个。老巴哥哥远在沪市,说个话容易,但见面也得几个月见一次。”

    第二天,文艺报发表评论《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何等伟大的友谊》。

    还有其余的报纸,都分别配发了评论。沪市的报纸刊登了巴金写的评论《走一千公里,回首大半人生,发现生命的真谛》。

    除了巴金写的评论,沪市和南方系的文学报纸发表评论都非常积极,比燕京的更积极。

    在一众文学评论里,刘一民发现了朱父写的文章。

    朱霖看到后也有点不可思议,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我知道了,刘老师,肯定是我爸靠提前看稿的特权写的,刚发表,评论投稿少,可不就选到他了。”

    “你这是有点小看咱爸了?”刘一民打趣道。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56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