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19章 加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

第519章 加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


刘一民看到上面的内容哭笑不得,不过能够呛一呛这个所谓的‘龙卷风’,刘一民觉得挺好的。

    龙应台自诩人间清醒,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左右逢源的投机者。

    严家炎听到后笑着说道:“不错,看来你的书不管到哪儿都能找到追捧的读者。我看沪市那边的报纸讲,你最近这本书在全世界广受好评?”

    “严教授,世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感情是相通的嘛!”刘一民说道。

    “真给咱们大陆文学争光。”严家炎夸奖了一句。

    严家炎又跟刘一民聊了一些今年中文系招生情况以及中文系学生的培养。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严家炎上任中文系主任已经两年多了,五年一届,相当于这届任期过了一半,听他的意思,并不想连任。

    “严教授,我看中文系你当家当的不错,咱们中文系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刘一民称赞道。每个院系就相当于一个小社会,看起来都是研究学术的,但各方利益平衡起来也相当困难。

    严家炎苦涩地说道:“十年之后,我不是主任也担着管理系务的职责,等到了89年,这副担子也该给别人了。系主任听着光鲜,但我志不在此,更想多做点学术工作。”

    刘一民没有接话,而是给严家炎倒了一杯茶,严家炎看刘一民没说话,又询问觉得接下来谁能担重任。

    “反正不是我,严教授,您就别在我这儿旁敲侧击了。”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

    “不是你?你要是年龄再大点就好了,太年轻了啊!”严家炎提着茶杯,望着窗外。

    见刘一民嘴巴很严,严家炎也没再多待,回去忙着新生入学和老生返校的事情了。

    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还有时间选下一届系主任。现在院系之间对于行政领导的竞争还好,尤其是中文系,相比理工系清贫惯了。

    高校越发展,院系领导的争夺就尤为关键,这里面涉及到学校财政资金的分配问题。

    强势的院系领导有时候还会兼任校领导的职务,至于弱势的院系,在学校就是小透明存在,时刻还有被其它院系兼并的可能。

    刘一民将茶杯里的一饮而尽,将评价表放到闫真的桌子上,等他回来由他分发给戴建业等人。

    回到四合院,刘福庆和杨秀云找到刘一民,眼看暑假就过了,在京两个月,家里面的地指不定荒成了什么样子。

    “你大哥休息的时候会回去干点农活,但这能干多少?估计草长得比玉米都深了。”刘福庆猛地抽了一下烟锅。

    刘一民笑了笑,难怪刘福庆这阵子坐立不安,原来是担心家里面的庄稼了。

    “爹,你们不要光想着人力除草,也用点农药,咱家又不是买不起,农药发明出来就是给庄稼用的,草死了虫没了庄稼才能增产,玉米虫多,总不能人工除虫。”

    目前国内农药登记也开始规范起来,82年禁止了一大批毒性大的农药,当然跟后世的农药比,现在的毒性仍然大。

    但化肥和农药是农业增产的关键,不用又不行。

    杨秀云也说道:“是应该用,隔壁大队人家用农药,草死的可干净,比人锄地快多了。”

    “但是也得注意农药安全。”刘一民嘱咐道。

    刘福庆说道:“粮食交完公粮加上三提五统,卖了也没几个钱,肥料少不了,这农药能省点就省点。”

    “咱家也不缺那点。”刘一民忍不住说道。

    刘福庆倔强地说道:“我又不老,也不能在家总闲着。”

    刘一民知道他是心疼钱,准备给大哥写封信,让他有时间回去的话,买点农药打打。

    刘福庆准备先回去,杨秀云舍不得两个小家伙,想等到掰玉米、收花生的时候再回家帮忙。

    不过也没几天,九月中旬花生和玉米就准备收了。

    刘一民到火车站给刘福庆买了一个卧铺,后天上午的火车,直达汝县。

    晚上,刘福庆吃饭的时候一直抱着刘雨,又将刘林搂在怀里,并耐心地给两人喂饭。

    等到收拾完碗筷,朱霖走进书房问道:“咱爸要走了?”

    “你怎么知道?”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朱霖将双手撑在桌子上说道:“你没看咱爸眼里那不舍得的样子,我一看就知道是要走了。”

    “后天的火车,老家的庄稼该收了。”刘一民说道。

    朱霖感慨道:“中国人一辈子离不开土地,农民离不开庄稼。”

    “要是都离开庄稼了,城里人就饿死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轻轻地拍了一下刘一民的肩膀:“说的是,土里长出来了最干净的庄稼。”

    十点后,刘福庆哄着刘雨和刘林跟他一起睡,可惜两个小家伙十分坚定,无论提出多么诱惑的条件,就是摇头不同意。

    “爸,等过年我们回去,或者收完玉米,种下麦子,想来再来。”刘一民说道。

    刘福庆没有说话,哄了一阵见确实不行才放弃了。

    8月29号,刘一民将刘福庆送上了火车,透过火车的车窗,一个劲儿地跟刘雨和刘林摆手告别。

    “走吧,回去吧,爷爷已经离开车站了。”杨秀云扯着刘雨和刘林的小手准备往回走。

    火车上,刘福庆看不到几人了,但还是往外探着身子。

    “老哥,看不到了。”

    经过旁人提醒,刘福庆才依依不舍地关上窗户坐在了床铺上。

    “老哥,那是你的孙子、孙女儿?”

    “是啊,两岁半喽,聪明着嘞。”刘福庆幸福地说道,接着又看了一眼窗户:“嘿!这两个没良心的小家伙,爷爷要回家了,也不知道哭两声。”

    “哈哈哈,老哥,孩子要是这哭了你又心疼喽!”

    “那是,毕竟是俺老刘家的骨肉。”

    “隔辈亲隔辈亲,隔着一辈就是亲呐!”

    刘福庆从兜里拿出一根烟递给说话的乘客:“两个小家伙出生的时候我在老家,都是他奶奶带,跟他们奶奶亲。”

    这盒烟是上车的时候,刘一民塞到他兜里的。

    回去的时候路过邮局,刘一民到邮局了一趟,汇给了馆长老张一笔钱,上次让他帮忙寻个摩托车,昨天来电报说有货了。

    这个摩托车是刘一民托他送给大哥刘一国的,有了这摩托车,大哥回老家就更方便了。

    刘一民知道直接寄给大哥钱,他肯定不会要,来一个先斩后奏,他也没办法推脱了。

    走出邮局,杨秀云问刘一民汇钱干什,刘一民拉了拉衣摆:“给大哥买个摩托车,骑个自行车回家不方便,这样大哥就能常回家看望你们了。”

    “买啥摩托车,你们有钱是你们的,不用总接济你们大哥。”杨秀云说道。

    朱霖搂着杨秀云的胳膊说道:“妈,花不了多少钱,刘老师有钱,钱现在放哪儿越来越不值钱,还不如拿出来买东西。现在胡同里都忙着把钱换成柴米油盐和电器呢,东西涨价涨的太厉害了。

    要是能买汽车,给大哥买个汽车也没问题!”

    见朱霖没意见,杨秀云才放下心,她就怕家里两个儿媳妇儿闹矛盾。

    “行,你大哥大小也是个干部,有个摩托车方便。汽车就算了,要坐也是你们俩坐,你大哥那个级别开太招摇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钱是贪污来的。”杨秀云说道。

    刘一民看了看有变黄兆头的树叶,冬天快来了,要是有辆汽车,幸福指数真是直线上升。

    嗯,应该当个事儿办!

    朱霖没有回四合院,而是回到人艺准备排戏。

    中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书和商务印书馆的黄春雨来了一趟,送来了五十本左右的《邓稼先》样书。

    邓老的照片被印在了封面,目录之后则是一位位科学家写的故事,每个人写的字数在两百字左右,放了五页,都是对邓老的怀念。

    “杨振宁教授也写了?”刘一民看到最后一个人名。

    不仅是杨教授,还有李政道教授,听说他们有矛盾,分开放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矛盾由来已久,矛盾来源于两个人的合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端主要围绕这两人合作获得诺贝尔奖论文里的设想到底是谁先提出的。

    学术之争,激烈如斯!

    两人后半生几乎无来往,而两人的争端当时也涉及到了中国学术界,甚至演变成了两派学术分歧。两人来到中国,不断地否决对方的科学建议,谁来让他们和好都不好使。

    杨振宁对邓老的评价集中在人品上来,还写了笑问“两弹成功,国家给发多少奖金?”的故事。

    “你们印的很好,一会儿我给许教授送一本。”刘一民说道。

    两人又给刘一民汇报了一下《一个人的朝圣》在国内出版的销量,国内版目前销量已经达到一百五十万册。

    “现在是国内国外形势都一片大好,一民,恭喜你了。”李书说道。

    黄春雨说道:“这是一民又一本世界级的名著,我们商务印书馆很关心国外的出版市场,最近看到了不少这本书的消息。”

    等两人离开之后,刘一民先到邓老的家将这本书送给了许教授。

    “许教授,您这阵子如何?”刘一民关心地问道。

    许教授抚摸着书的封面说道:“还好,这不要开学了,我正在准备教学用具。我们医学院事情多,我还带的有研究生。”

    许教授看着前面密密麻麻的怀念短文出神,当看到杨振宁的话时:“杨教授准备十月份回国悼念老邓,我说不用,他非要回来。他们两个虽然选择不同,但是一生的好朋友。”

    过了一会儿,邓老的儿子邓志平回来了,两人聊了十几分钟,刘一民起身离开。

    接着他又给老首长,王淦昌教授、钱老等科学家各送了一本样书。

    临走的时候,老首长忽然问道:“一民,你最近忙吗?”

    “不是太忙,刚开学可能会有点。”刘一民疑惑地说道。

    老首长没有往下说:“好,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怎么了?您有什么吩咐?”

    “也没什么,到89年就建国四十年了嘛,行我知道了,你先走吧,有事我再找你。”

    “好。”刘一民见老首长没继续说,也就不再追问。

    进入九月,燕大校园忙碌了起来,新生入学,老师也要上班了。

    刘一民还没有往学校去,教育部的电话就打到了四合院里,让他过去一趟。

    于是,刘一民只能先去一趟。到了教育部,领导何东长接见了刘一民。

    “一民同志,没打扰你的工作吧?”何东长笑眯眯地说道,并让人给刘一民倒了一杯茶。

    “没有,您找我来是?”

    “也没什么事情,上次老朱参加燕大一民学业奖学金捐赠会的时候跟你讲过,叶圣陶叶老推荐你到人教社担任教材编委,我们商量了一下,综合叶老的意见。

    刚好咱们要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现在筹备妥当,准备于9月中旬前成立,现在邀请你加入教材审定委员会,主要负责语文方面的教材。”

    刘一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件事儿。

    “好,部里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何东长笑道:“你也不用有负担,你们燕大的教授,很多都兼任着部里的职务,比如严家炎教授,还是学位委员会的人。你是我国著名作家,文采一流,教材审定这种事情,对你而言不是什么问题。”

    何东长给刘一民讲了讲具体职责,编制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审查和跨省教材审核、少民教材审核。不过有所侧重,少民教材有专门的审查委员会。

    “相信有你加入,咱们国家的语文教材会更加正规化、更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用。还有,部里准备成立教育电视台,你那个文研所,在教育宣传方面一定也有心得,可以给提提意见嘛!”

    “我回去想一想,有想法的话,我直接跟相关负责的同志提。”

    “行,他们要是不听的话,你就找我。”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7745/1111055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