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西山书院,布局文官的重要一步!
午时二刻,荣禧堂的宴席渐渐撤走。
“大嫂。”
“你带着妹妹先回去休息吧。”
贾琰将手中眼睑一闭一眨的小惜春递给了尤氏。
“好。”
尤氏小心翼翼的接过惜春,抱在怀中,如今这可是两府上下真正的宝贝疙瘩。
此刻,堂内除了贾母,贾家的主事人、姑娘、子弟都在这里,全都聚焦到了贾琰身上。
“议一议族学,族学那块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临近两府,都中繁华地,想要潜心修学,那是不太可能。”
“都中八房子弟众多,每家每户的小儿辈加一起得有上百个,子嗣繁衍是一件大事。”
“首先要解决的是族人们受教育问题,只有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贾家才会不断发展。”
“大善!!!”
对此,贾赦、贾政、贾珍深以为然。
“琰哥儿说得有理。”
榻上贾母有些疲乏了,本就不太愿意关心这些事的她有些敷衍的说了句。
“似贾瑞这等人,不允许再留在族学,误人子弟。”
“贾代儒年迈昏聩,封些银子,让他颐养天年。”
“其余沾亲带故的亲戚,一律遣送回家,省得族学乌烟瘴气。”
“宝玉既然不愿意读书,那便不必再折腾他,权当做富贵闲人养着,府中上上下下不缺那一口。”
“待加冠之后,再行遣返金陵,另开一脉,兴许能够受到金陵士子气洗礼,一朝顿悟。”
“可!!!”
贾政虽然想说些什么,但看着贾赦、贾珍都同意,不得不点头。
堂内,秦可卿、薛宝钗脸色一黯,秦钟、薛蟠怕是再也不能进贾家族学了。
“代儒那边,公中封二百两。”
“那些个亲戚都交了束脩,这么平白赶他们出去,未免有些不厚道。”
“公中走账,一家送五十两银子,暂且就这么定了。”
贾母处事圆滑,本着互不相干的原则,做了决定。
“依母亲。”
贾赦、贾政对视一眼,不过是几千两银子,出就出了罢。
“族学那边,从今以后,姑且做学塾,年满三岁的男子一律送往学塾启蒙,进行蒙学。”
“笔墨纸砚、一日三餐均由学塾开支,另辟族产以资学中。”
“我看这启蒙的先生也不必另外去寻,政叔养着四个清客相公,做这些事应是举手之劳。”
‘唰!!!’
众人不由得望向贾政。
清客文人常以帮闲凑趣为生,擅长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不过,他们的具备‘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等技能,教授一些幼童蒙学最为合适。
“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都是江南的秀才,擅诗词字画。”
“往常在我那里,月银三两,另有年节礼奉上。”
贾政出言解释道。
‘.’
贾家人都有些错愕,单单是养这几个清客门人,一年都得上百两银子。
“无妨,那就这么定了,月银三两,年节另有利是。”
大手一挥,贾琰拍板决定。
“琰哥儿瞧得上,我会与他们分说。”
贾政犹豫了片刻,还是答应下来。
这些人陪着他一天到晚饮酒作诗,谈论国朝世事,倒不如用来教养族中子弟,启蒙幼童。
“先前说了将贾家宗祠迁往西山,我看不如再兴建一座书院。”
“自古以来,学政为天下之本,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位于湖广长沙,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石鼓书院位于湖广衡阳。”
“另有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鹅湖书院、东林书院、东坡书院、象山书院、临汝书院、白鹭洲书院、竹山书院大多位于中原、江南之地。”
“河北科教不兴,首要便是没有一所闻名遐迩的书院,贾家一门两公,如今还有本侯在,何不建一所西山书院,为国朝培育菁英。”
“西山书院落成,先行招募贾家子弟入学,其次是神京都中乃至河北、辽西等地贫困学子。”
“假以时日,金榜题名者多不胜数,西山书院必将成为国研学圣地,贾家之名必将流芳百世。”
“好。”
没等贾琰说完,贾政猛地一拍大腿,高声叫好,这等兴教大事最是符合他的作风。
“琰哥儿。”
“这么做,动静是否太大了?”
贾母那一双朦胧老眼猛地睁开,注视着贾琰。
不单单是她,贾赦、贾珍也有些欲言又止,建设一所西山书院,这可不是什么小事。
“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或为之留下题咏,为胜境增辉。”
“暂绝去来心,西山一片林。枯根滴泉响,嫩蝶抱花沉。日午蝉声懒,庭荫榻迹深。白云如有意,穿竹伴清吟。此等风景名胜之所建设书院,必将为国人百姓赞扬。”
“本侯来日亲自登大明宫,求取太上皇墨宝,为书院定名。”
迎着几人目光,贾琰淡然道。
“呼!!!”
贾母、贾赦、贾珍这才松了一口气。
“琰哥儿。”
“方才那诗可是你新作的?”
贾政目光灼灼的盯着贾琰。
在场不少人都注意到了那首诗,李纨、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美眸直放光芒。
这首诗以即兴吟咏方式,通过物我交融、借景写情手法,反映了诗人心亲泉石,追慕恬宁的古雅臆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贴切事物的亲和力和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
全诗犹如一幅令人向往的西山消暑清吟图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不禁心中对西山有了向往。
“是权当做是吧。”
贾琰本想说是诗人陈志岁所做,可陈志岁是近现代诗人,还得200多年后出生,索性认了下来。
“琰哥哥。”
“此诗可有名?”
林黛玉忍不住问道。
“《夏栖西山》。”
贾琰脱口而出。
“好一个《夏栖西山》,想来是你前些日子去西山看望敬兄所作。”
“世人只知武侯军略无双,殊不知琰哥儿文韬亦是一绝,今日才展露出来。”
“我这个做叔父的深感惭愧啊!”
贾政感慨不已,这首诗他从未听说过,除了贾琰所做,再无旁人可能。
‘.’
贾母等人愈发错愕不已,没曾想贾琰还有这一面诗词才华。
李纨、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不由自主的在心中念诵这首《夏栖西山》,愈发对贾琰的才华感到惊讶,这样的诗词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
“琰哥儿。”
“西山书院是个什么章程?”
贾赦没有去管那些诗词,径直问道,他敏锐的察觉到这一手的不简单。
国朝虽不比前宋重文轻武、前明以文御武,却也是文人理政,倘若西山书院落成,哪怕贾家日后出不了武勋,能够走出一些举人、进士,那也不至于让家族衰败如斯。
“这件事还要有劳珠大嫂子、蓉哥儿媳妇。”
“啊?”
突然被点名的李纨、秦可卿有些不知所措。
“李家本为金陵名宦,珠大嫂子的亲父,守中先生可是昔日的国子监祭酒,门生遍天下。”
“若能请他来担当西山书院山长,何愁没有名师、学生。”
“蓉哥儿媳妇的亲父是工部营缮郎,自可负责西山书院营建诸事。”
微微一笑,贾琰补充道。
“妙极!!!”
贾政最先反应过来,自己的亲家可是声名响彻士林的前国子监祭酒。
“确实不错。”
贾赦、贾珍赞同道。
“这”
李纨、秦可卿都有些傻眼,这怎么还叫上爹了。
“珠大嫂子。”
“还要劳烦你书信一封往金陵。”
“兰哥儿继承了先珠大哥的文才,现下已经蒙学过了,平日里锻炼筋骨,学业上同样不能懈怠,若无名师教导,学习《四书》,怕是会浪费了他的天分。”
“我这就修书一封给爹爹。”
一听到关系贾兰,李纨想也没想,答应下来。
“好。”
贾琰接着看向秦可卿:“蓉哥儿媳妇,听闻秦大人生活清苦,为人守正,浸淫官场多年,屡受打击。”
“既已过了知命之年,何不退了工部差事,教养子嗣,含饴弄孙。”
“西山书院会定下薪金,山长月银五十两,副山长三十两,建有屋舍以供家人团聚。”
“秦钟是个好孩子,只是在族学荒废了,去到西山书院修学,来日未尝不能金榜题名。”
“让蓉哥儿陪你回去一趟,仔细说说。”
“是,二叔。”
秦可卿美眸一动,欣然起身,婀娜多姿的身形看得旁人侧目。
‘.’
贾政有被冒犯到,秦钟可是和贾宝玉玩得好,那不就是说贾宝玉耽误了人家。
贾家众人看着贾琰三两句说动了李纨、秦可卿搬出亲爹,一个个都有些忍俊不禁。
“琰哥儿。”
“不如去书房议一议。”
贾赦出言相邀。
“嗯。”
贾琰点了点头,知道他的意思。
“可。”
贾珍、贾政同样应了下来,接下来要处理的可是几百万两银子。
“凤姐儿、珠儿媳妇。”
“你们一起来。”
贾赦看了看王熙凤、李纨,唤道。
贾琏去了军营训练,荣国府大房、二房分了家,账目上都是两个儿媳妇管着,自然不能让她们置身事外。
“是,公爹/大老爷。”
随即,王熙凤、李纨朝着贾母行了一礼,跟上了贾赦几人。
“老身乏了,你们也各自回了吧。”
贾母懒洋洋的下了榻,在鸳鸯的搀扶下返回荣庆堂。
其它人见后,纷纷各自散去,邢夫人心如死灰的走向后堂,等待她的将是贾赦的惩戒,至少,这个当家大太太的权利是没了,无异于一个吉祥物。
荣国府,东院南偏东,与外院相邻的一处建筑,围墙以文雅砖雕和玉竹装饰,院内种植白玉兰、南天竹、寒梅等名贵植物,兼具读书、会客、小憩等功能。
往日,这里是贾政处理事务、教导子女的地方,书房内收藏古籍珍本,环境清幽雅致,称为梦坡斋,如今变了许多模样,周遭摆放的大多数兵书战策,还有行军图纸,刀剑亦是不少。
‘物是人非事事休!’
打量了几眼,贾政心中有些莫名的情绪,落座左下首,对面是贾珍。
上首左侧主位是贾赦,右侧主位是贾琰,王熙凤、李纨都坐在了下首次位。
“老爷。”
丫鬟们纷纷上了茶点,这才退了出去。
“咕嘟。”
端起茶盏,贾赦抿了一口,赶忙问道:“琰哥儿,两府.”
下首的几人齐齐抬头瞩目。
“不瞒赦叔、政叔、大哥。”
贾琰悠然道:“方才饭间,乌进孝、乌进忠,还有二十个庄子的庄头一并被拿入京。”
“好奴才,可是把他们逮住了。”
贾珍恨声道。
“琰哥儿?”
贾赦、贾政露出了不解之色。
宁、荣二府的皇庄可不在京郊,当初开国时,大乾太祖赐予八公十二侯并其它开国勋贵的庄子都位于吕梁山脉附近,单单是进京都需要一个多月。
往常,贾家庄头们都会在11月中旬出发,押送至东西入京,顺带交差。
这么快,贾琰把人都押回来了,未免有些太神速。
“从大同回来时,我让人顺手查了查那些庄子,不单单是我们家,其它几家都查了。”
“他们有些人的祖产可是要被收回去,怎么能不尽心?”
贾琰笑了笑,多说了两句。
‘原来如此!’
贾赦、贾政、贾珍心有所悟,点了点头。
开国一脉自愿放弃祖上爵产、府邸,除了大同一役封爵的,剩下的那些人没了超品爵位,府邸、皇庄都被内务府接管了,在这之前,他们把该收的都收了,倒是不奇怪。
“来人!”
贾琰轻喝了声。
“爷。”
一道干练身影赫然入内,把两本账簿放在了桌案上,转身就走。
“赦叔、政叔、大哥,还得你们亲自过目一番。”
“这两本账簿分别记下了宁国府十二个庄子,荣国府八个庄子一应细则,包括查抄出来的这些庄头们的家产,田地、府宅等,我都让人变卖了,换做金银带回来。”
指了指桌上账簿,贾琰示意道。
“嗯。”
三人对视了一眼,纷纷拿起账簿,仔细翻看起来。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3562/1111101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