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电视台采访
潘院长正口若悬河地介绍着,看到江芷歆和陈言进来,连忙向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这位就是我们理工大学的创业明星,陈言同学。”
“这位是江老师,陈言同学的辅导员。”
为首的那位男记者在看到江芷歆后,眼神中明显闪过一丝惊艳之色。
他在电视台工作多年,见过不少当红的一线女星,可眼前这位辅导员江老师,其容貌和气质竟然完全不输那些顶流女明星,他甚至觉得这位江老师还要更加光彩夺目。
短暂的震惊后,男记者马上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个礼貌性的微笑,“你们好,我是之江卫视的记者——何小朋。”
“好了,何记者,现在人也到齐了,我们开始吧。”
见潘院长开始催促,何小朋立即安排摄影师架好机位,然后分别把麦克风递给潘院长和陈言。
陈言和潘院长在衣领上夹带好麦克风后,采访正式开始。
首先是何小朋站在镜头前开始介绍:
“青年永远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创新的生力军。
***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更好展现才华。这对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经营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20万人,信息技术、文娱体育、科技应用等创新密集型行业中青年占比超50%。
可以说,青年学生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
今天,我们来到了百年名校——江省理工大学。
在这里有一位入学不到一年的大一新生,在校期间通过课余时间,创办了两家科技公司,并获得企鹅集团5000万的风险投资……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江省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潘苗丰潘院长来为我们介绍……”
接着,一身正装的潘院长对着镜头和蔼的说道:
“何记者说的没错,大学生通过创业,有利于培养自力更生和艰苦拼搏的精神,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理工大学呢,深刻响应国家领导号召,一贯坚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比如我身边的这位陈言同学,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强,我们就因材施教,派遣有经验的创业辅导老师进行资源扶持……”
“在陈言同学创业前期的时候,我们学校不但免费为他提供创业基地,还为他免去水电费等工作开销……”
“我们学校,始终将学生的创业梦想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为每一位怀揣创业热情的学子搭建最坚实的平台。我们不断完善创业扶持体系,从创业项目的挖掘、筛选,到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再到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创业孵化链条。”
“在未来,我们理工大学也会持续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引入更多优质资源,为学生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像陈言同学这样的优秀人才在创业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此时,何小朋把目光转向陈言,微笑着问道:“陈言同学,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理工大学创业的难忘经历和收获吗?”
接下来,陈言按照提前准备好的发言稿内容,大差不差的说了出来。
总之,这次采访的主体还是理工大学,而陈言的作用呢,大概就是理工大学在学生创业领域对外推出的一张黄金名片。
当然了,这对双方而言无疑是双赢的局面。
对理工大学而言,有了陈言这个成功的在校生创业代表,一方面算是响应国家号召,可以给上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另一方面呢,也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以便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而对陈言来说,不但多了一层被官方承认的身份,也在无形中间接推广了【每日兼职】和【老板直聘】。
…………
采访结束后,陈言没有过多停留,跟潘院长以及江芷歆道别后,便直接开车返回了沪市。
接下来,他一个人要管理沪市的两支团队,【每日兼职】和【老板直聘】在沪市的拓展进度,都需要他一个人来操刀把控。
六天时间转瞬即逝。
5月18号,周日。
这天,陈国栋和何娟受邀参加陈言二婶家的饭局。
对,就是那个身材肥胖,又势利眼的更年期女人。
就在前几天,二婶的独子——陈博,收到了阿狸巴巴的正式offer。
据说年薪总包30万人民币呢!
要知道,2014年杭城的房价不过一万五,而陈言老家慈县的房价大概只有七八千。
工作两年可以直接在老家买一套房,或者在杭城首付一套房,这在农村里,算绝对的高薪了。
这不,二婶直接在自己家里大摆宴席,把能叫上的亲戚朋友全叫来了。
农村的房子一般在2楼3楼住人,所以一楼客厅都比较大。老陈和何娟走进二婶家,发现客厅里满满登登的摆了四大桌。
老陈家一共4兄弟,就算全部叫上,也不过堪堪十几口人。
看这架势,是把一些村里认识的,叫得上名字的都给请来了。
虽然何娟一点都不喜欢二婶这个人,但说到底,俩家毕竟是亲戚,又没有什么太大的过节,更何况还同在一个村里,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该有的礼数肯定是不能少。
于是乎,何娟进屋后找到陈博,然后从兜里掏出一个红包,笑呵呵道:
“小博啊,恭喜你,这是三婶的一点心意,钱不多,就是图个好彩头,祝你以后工作顺利,节节高升。”
陈博也很爽快的接下红包:“谢谢三婶,我会努力工作的。”
这时,眼尖的二婶一下就发现了陈国栋和何娟,拖着肥胖的身躯颤颤巍巍的走过来:
“阿娟啊,今天周日,学校应该不上课吧,小言怎么没来啊?”
闻言,一旁的陈国栋解释道:“这小子不是不务正业,在学校里忙创业吗,我们也不想打扰他,就没让他特意赶回来。”
二婶脸上挂上一抹自以为是的笑,一边用手轻轻拍着身上不存在的灰尘,一边扯着嗓子阴阳怪气地说道:
“做生意风险太大了,多少老板一步没走对就导致破产的,还是我们家小博好,稳稳当当进了大公司,往后那就是铁饭碗了。”
她刻意把“铁饭碗”三个字咬得很重,说完还昂了昂头,眼神里满是得意。
这年头还没有“35岁中年危机”这个说法,不少人都认为只要进了大公司,就可以一辈子稳稳当当了。
何娟嘴角微微一僵,不过还是礼貌性的笑了笑,没有接话。
陈国栋的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轻咳一声,试图岔开话题:
“小博确实挺厉害的。对了,我看人到的也差不多了,可以开饭了吧?”
二婶却像是没听见陈国栋的话一样,继续自顾自的说着:
“可不是嘛,我跟你说,阿娟,找工作就得找像阿狸巴巴这样的大公司,福利待遇好,还稳定。干几年啊,还能分到公司股票呢!
不像小言,瞎折腾什么创业,说不定哪天就亏得底儿掉,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说着,还夸张的叹了口气,一副为陈言操碎了心的模样。
这时,周围几个亲戚也凑了过来,其中一个婶子说道:“胖婶啊,话不能这么说,要你说上班比创业好,那阿狸巴巴的马芸当初怎么不去上班?”
这话一出,周围人都笑了起来。
另一个大叔也跟着点头:“就是说,村里那条路还是国栋他儿子出钱修的呢,要是去上班,何年何月才能拿出这个钱给村里修路?”
听到这些话,二婶脸色有点难看,她尴尬的干笑两声,然后扯着嗓子招呼道:
“哎呀,都站着干嘛,菜都上桌了,大家好上桌吃饭了,今天可得吃好喝好!”
经过二婶这么一招呼,众人也开始纷纷落座。
接下来,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聊起了村里的家长里短、邻里琐事。
客厅里,电视打开着,正在播放之江电视台的午间新闻栏目。
虽然没有几个人的视线在电视屏幕上,但是好像全国人民都习惯了在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视。
仿佛不听着电视里的声音,吃饭都觉着不香了。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在校大学生创业越来越突出……”
“江省理工大学有这样一位大一学生,他利用课余时间创办了一个兼职平台,在江省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
突然,之江卫视出现这样一条新闻,在不关心的人眼里,这自然只是一条普通新闻。
但在座的人几乎都见过陈言。
于是立即有眼尖的人,认出了电视上那个穿着白衬衫的帅气男孩。
“老陈,阿娟!你们快看,你们儿子上电视啦!”
顿时,客厅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3511/111109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