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新曙光
新政府大楼,经济科科长办公室。
厚重的丝绒窗帘拉开了一半,晨光吝啬地洒入,在柚木地板上投下冰冷的斜影。
顾征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影挺拔如松,却透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他手中端着一杯黑咖啡,浓郁苦涩的香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弥漫。
窗外,是灰蒙蒙的黄浦江和如同巨大伤疤般的外滩建筑群。
吴曼丽无声地推门而入,高跟鞋踩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微响。
她将一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沪上商报》轻轻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头版头条赫然是沈文清那篇署名评论——《日方资本注入,沪上纺织业迎来新曙光?》
“顾科长,今天的商报。”
她的声音温婉,目光却捕捉着他每一丝细微的反应。
顾征缓缓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踱步到办公桌前,修长的手指随意地拂过报纸的标题,指尖在新曙光三个字上停顿了微不可察的一瞬。
“沈主编的笔,还是这么有分量。”
顾征的声音低沉平稳,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在评价一件与己无关的寻常事。
“市场反应如何?”
“开盘不到半小时,”吴曼丽语速平稳,带着职业化的精准。
“被点名的振华、永利两家纱厂股票,涨幅已超过百分之十五。散户跟风迹象明显,交易量激增。”
她顿了顿,补充道,“大丰纱厂因周理事因涉案,暂时停牌。”
顾征端起咖啡抿了一口,深邃的眼眸在氤氲的热气后显得更加难以捉摸。
“资本逐利,天性使然。沈主编不过是,顺势而为,点了一把火罢了。”
他放下咖啡杯,发出一声轻微的磕碰声。
“只是这把火,”吴曼丽试探着,目光紧锁顾征。
“烧得未免太旺太急了些。周理事刚出事,沈主编就抛出这种利好,时机未免太巧。”
顾征抬眸,目光平静地迎上吴曼丽的审视。
“巧?”他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吴秘书觉得,是沈主编的笔太巧,还是,某些人栽赃嫁祸、扰乱视听的手段,太拙劣?”
他拿起桌上的钢笔,在指尖随意地转动了一下。
“真金不怕火炼。假的,烧得越旺,塌得越快。”
顾征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冰冷的石子投入死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言意味。
“通知证券科,把近三个月所有涉及这几家纱厂的异常交易记录,特别是大额匿名账户的进出流水,整理一份给我。要快。”
“是。”吴曼丽应道,心头却疑云更重。
顾征的反应太过平静,平静得反常。
她躬身退出办公室,厚重的木门在她身后无声合拢,隔绝了内外。
门关上的瞬间,顾征拿起那部加密的黑色内线电话,迅速拨通一个号码。
“老余,”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如同耳语,却带着千钧之力。
“竹叶青的毒汁开始滴了。按惊雷二号预案执行。”
电话那头传来余掌柜沉稳短促的回应:“明白。”
放下电话,顾征走到墙边巨大的上海地图前,指尖精准地戳在标注着《沪上商报》的位置上。
卡车终于在新政府大楼后院粗粝的水泥地坪上刹停,卷起一阵呛人的尘土。
引擎粗重的喘息渐渐平息。
张有福如蒙大赦,第一个从后车厢跳下,脚下一软,差点跪倒在地,他扶着车厢板,贪婪地呼吸着上海浑浊却熟悉的空气。
“哎哟喂…总算活着回来了!这趟差事,折寿十年!”
他揉着酸痛的腰背,夸张地哀嚎。
林晚星随后下车,动作利落平稳,只是脸色在冷风中显得更苍白几分。
她拎着自己那个半旧的藤编手提箱,对押车士兵微微颔首致谢,无视了张有福的抱怨,径直走向大楼侧门。
档案室里依旧弥漫着陈腐的纸墨气息和旧家具的木头味。
赵小梅正抱着一摞卷宗,看到林晚星进来,眼睛一亮,立刻凑了上来。
“晚星!你可算回来了!江城怎么样?好玩吗?有没有带好吃的?”
她连珠炮似的发问,带着一如既往的八卦热情。
“还行,就是冷。”林晚星简短回答,将手提箱放在自己桌下。“吃的没顾上,光顾着和民政司那帮人扯皮清点档案了。”
她一边说,一边不动声色地拿起桌上一个空着的搪瓷茶缸,走向角落的开水桶。
借着打水的动作,她的目光飞快地扫过报架。
最上面一份,正是今日的《沪上商报》。
沈文清那篇《日方资本注入,沪上纺织业迎来新曙光?》的标题异常醒目。
林晚星的指尖在滚烫的搪瓷缸壁上微微收紧。
打好水,她回到座位,刚坐下,张伯慢悠悠地踱过来,枯瘦的手指夹着一份薄薄的卷宗。
“林晚星,这份徐汇区。去年第三季度,变更户籍登记,归档。”。
“好的张伯。”林晚星接过卷宗。
(https://www.bshulou8.cc/xs/5133108/2348230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