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 > 第477章 岛国毒士

第477章 岛国毒士


倭岛。

暮色像浸透了墨汁的棉絮,沉沉压在连绵的峰峦之上。

明军的营帐如白色的蜂巢,沿着陡峭的山脊线铺陈开去,从山脚仰望时,仿佛整条山脉都披上了一层流动的云甲。

中央军帐悬着面大大的明字大旗,被山风扯得猎猎作响。

帐外巡逻的队伍踩着结霜的土地走过,甲胄上凝结的白霜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们腰间的水囊碰撞着发出轻响,却没人注意到崖底的溪流正悄悄改变着流速。

中军大帐内。

宁王朱权正与顾成一同商议着接下来的对倭作战规划。

就在昨日,顾成所带领的一万多人,登上了倭岛。

并与宁王的队伍汇合。

顾成捋了捋花白的胡子,开口道:

“不知宁王对待接下来的作战,有何计划?”

顾成虽作战经验丰富,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可对于眼前的局势了解,肯定没有已经跟倭兵接连打了几场仗的宁王熟悉。

再加上他清楚宁王本身的行军作战能力

因此,

眼下他打算先询问宁王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再做打算。

听取之后,若有不足的地方,他可以指点一二;

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使其更加完善。

宁王从桌案上拿出一摞在倭岛收集到的信息、与作战方面思路,递给了顾成,然后开口道:

“我没有登上倭岛之前的计划,是对倭国国王实行斩首,然后扶持一个新的国王,在倭岛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没想到,如今的倭岛在幕府的统领下如此不堪!中央大权衰落,各地诸侯割据,现在的形势反倒跟我华夏战国时期的分布相当,周王室衰落、诸侯王割据!”

“因此,为了保证大明异地取矿不被打扰,我决定尽可能解除他们的武装,先将倭岛上面的有生力量,剿灭一波,给大明取矿打造一个安全环境!”

宁王的这个计策,跟秦灭六国时候的思想很像。

为何在大秦前期,打的都是兼并战,而在大秦后期,打的都是歼灭战?

原因很简单,生存压力倒逼,必须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

战国初期,秦国被六国视为‘西戎’,常遭合纵围堵。

此时的秦国若仅追求‘夺地’,缺乏足够的国力守住新占领土,反而可能因分散兵力被反击。

因此,‘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成为关键。

通过消灭对手的士兵,尤其是精锐,直接削弱其军事能力,使其无力再组织进攻或参与合纵。

总的来说秦国前期的歼灭战,是弱小时期的以战养战、削弱强敌生存策略,核心是打实力;

后期的攻城战,是强国时期兼并六国、建立统治的统一策略,核心是打领土。

两者并非对立。

而是秦国根据自身国力、对手实力、战略目标的变化,对战争手段做出的最优选择。

最终,通过歼灭战摧毁六国的抵抗能力,通过攻城战完成领土的实际占领,共同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如今大明带入的是战国时期‘大秦’的角色。

大明士卒虽装备精良,又有着红衣大炮的加持,整体战力上,碾压倭岛军队。

但怎么说这都是一场异地作战,还是一场远离大明本土数千里的异地作战。

粮食什么的……可以就地征收。

一些后勤,也可以在倭岛征集一些伪军,拿着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让他们去做。

不过到了前线厮杀,终究还得靠明军自己亲自动手。

要知道,自古以来,在没能彻底收服一个异族之前,从没出现过依靠异族兵力作战的先例。

毕竟到了战场上,那些归降的异族士兵若是突然临阵倒戈,不仅会瓦解己方士气,更可能让大军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

像宁王这样身经百战、深谙战场凶险的将领,自然绝不会做出这种冒险的决定。

好在,大明军队对于倭兵来说,是碾压的存在。

因此只要给宁王一次战机,一个使他复刻白起在长平那惊天动地的战机。将倭岛那四十万披甲之士尽数围歼于绝地,用铁血手段彻底碾碎其有生力量。

那么这一战便足以敲断倭岛十五年内再生的筋骨。

届时,

明廷的龙旗将在岛屿各处猎猎作响,明军只需凭借此战积攒的威慑力,便能在每一寸土地上稳稳攥住话语权。

让那些曾桀骜不驯的岛民,再不敢有半分异动。

老老实实为大明挖矿。

可明军说到底也只有一万多人,后勤等等船上的其他人数加起来,满打满算也才一万五。

想要坑杀四十万倭岛士卒,难度太大。

哪怕宁王已为此制作好了相关的计策,可还是拿不定主意。

顾成的到来,让朱权信心大增。

顾成的命令好像与他的不太一样,像是在倭岛上打造出一个什么太阳……神明……之类的。

这些朱权不清楚。

但他清楚的是,他们二者的目标一致。

无论是挖银矿还是打造太阳、神明,本质都需要剿灭倭岛上面的有生力量。

而他们二者合兵,总兵马可以来到三万人左右。

这般兵马部署,若派去征讨漠北……

面对漠北那些纵横驰骋的铁骑,宁王心里很清楚,应该以固守为主更为稳妥。

毕竟漠北的军队,除了在火器装备上稍逊于明军一筹,无论是在行军作战的机动性与战术素养上,还是铁骑的配置与冲击力上,都不弱于明军。

但倭岛上的那些士卒,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倭兵不仅身材显得矮小,单从外表看就没什么威慑力,打起仗来更是毫无章法可言。

整体展现出的战斗力,甚至还比不上大明境内那些流窜的匪患。

可以说倭兵除了数量优势能拿出来说说,再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歼灭战……”顾成听后喃喃念叨着,然后翻阅起朱权方才递交过来的文书。

那一摞文书里面,有着倭岛上面的幕府形势、势力分布,还有来自宁王与其身边智囊团的分析。

最后还有宁王提出歼灭战的作战思路。

“一下子歼灭四十万,宁王你是要做大明的白起啊!”顾成看完之后,手中拿着文书,话锋突然一转道:“可白起这个人屠的下场,不太好!”

宁王朱权轻轻的摇了摇头,淡然的说道:

“白起杀的是周天子的子民,而我杀的是蛮夷、是倭兵;再者我那四哥也不是秦王;而且我需要这个……功绩!”

歼敌四十万之后,宁王朱权的名声,不仅能够震慑整个倭岛,同样也会对大明内部形成极大的震慑。

而白起之所以会死,无外乎功绩太大,秦王担心他不好掌控,也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可朱棣不是秦王,朱权三万用计破四十万,而这样的三万,四哥手中有二十个左右!

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再说了,自己这次前来倭岛是为了什么?

银矿?

错!

为了大明削藩政策更改后的第一个铁帽子王!

从而使自己的功绩,能够庇佑子孙!

顾成见朱权回答的如此坚决,只能轻轻的叹息一声。

他的本意是想着自己来背负这四十万的血债。

毕竟,朱棣是顾成从小看到大的孩子,宁王又何尝不是?!

也罢!

那自己就助宁王一臂之力。

就用接下来的时间与四十万人的性命,在倭岛造就一个神!

顾成沉吟了片刻之后,肃声道:

“你有何计策?”

朱权缓缓颔首,开口道:

“依我浅见,倭岛群雄割据,恰是可乘之机。可遣能言善辩之人,对各方势力行合纵连横之术。”

“或赠金银财帛诱其心,或许土地封邑动其念,令他们互生嫌隙、自相残杀。待其斗至两败俱伤,我军便可挥师东进,坐收渔翁之利。”

顾成垂眸未发一言,脑海中思索着这个计策的可行性。

计策不错。

想当年大秦便是凭此策瓦解六国联盟,最终横扫六合、定鼎天下。

如今大明虽有三万兵马,但兵锋正盛,为何不能效仿前人,荡平倭岛割据势力,将这个岛屿的话语权牢牢攥在掌心?

可这念头刚起,便被心底一丝抵触压了下去。

在顾成眼中,无论是盘踞中枢的幕府权贵,还是散布四方的藩镇豪强,皆是倭岛贫瘠土地上滋生的蛮夷。

骨子里流着同样一丘之貉的血。

更要紧的是,明军跨海而来仅三万人马。

这合纵连横之术如走吊桥,稍有不慎便会反噬。

若是不小心玩崩了,让倭岛形成了统一的势力,他们在失去先机的情况下,将有被拉入战争泥潭的风险。

……

顾成思索之际,营帐外突然走进来一人,副将语速极快却清晰的说道:

“报!据前方斥候传来的消息,幕府聚集各方势力,号称……十八路诸侯,正在赶来的途中,恐怕三日之后,将会到达此处!”

朱权闻言眸光一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好胆!

这段时间,他接连用计跟地形,斩杀了幕府八万中央军。

本来以为对方这个长时间没有消息是打算转为全面防守了,没想到在这里等着。

算是给了他一个惊喜。

组团来了!

朱权将手放在腰间的宝剑上,询问道:

“十八路诸侯,有多少人马?”

“队伍连绵不绝,约二十万。”副将道。

朱权面色冷漠的点了点头。

看来幕府与各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为了能赶走自己这个外来者,还真是难得一见的团结起来了。

不管这十八路势力,在征伐自己的过程中,是不是心怀鬼胎,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三十万大军。

应该是倭寇方面,所能拿出来的极限兵力了!

现在看来不用四十万,三十万足以……

我不去找你们,你们倒自己找过来了?!

顾成挥手命那名副将退下之后,营帐内陷入了一种寂静的气氛,此时哪怕不小心掉在一根针,估计也能听见。

但这个气氛仅仅只有安静,而无半分压抑。

仿佛这即将来犯的二十万大军,威胁不到他们的这三万明军一样。

顾成幽幽叹了一口气,开口道:

“宁王,如今倭兵即将兵临城下,估计合纵连横的计策,短时间内行不通了!”

朱权闻言,脸上并没有丝毫的尴尬之情,反而感慨道: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这乃是为将者会遇到的常情!”

“第一个计策行不通,正好使用第二个计策!此计策,可一鼓斩杀这十八路联军,让三十万倭兵,埋葬在此!”

“嗯?!”顾成看着自信的宁王,有些诧异。

三万对三十万,面对十倍于己的兵力,虽然武器与单兵战力上拥有极高的优势,可是劣势也显而易见。

因此只能打防御战,待敌方退兵。

可这里是倭岛,是倭兵的主场。

在这里跟这十八路诸侯比粮草,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但他清楚宁王善谋,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看着对方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估计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朱权说完站起身来,来到一张地图前。

帐内烛火被穿堂风卷得微微摇曳,使得朱权指向地图的手指映在绢布上,忽明忽暗如跳动的战旗。

顾成顺着他指尖望去,只见那处险地被三条支流环绕,河谷狭窄处恰如束紧的咽喉。

他来的匆忙,并没有第一时间考察周遭的地形。

只不过在看到宁王所指与地图上的标识后,他眯起眼睛,久经沙场的经验,使得他脑海中一瞬间就想到了朱权的用意。

“水攻?”

朱权点了点头,指尖重重叩在地图上的河谷,

“水无形,却有万钧之力!”

“龙且恃勇轻敌,于禁不明地势,皆成水下亡魂。如今倭军骄纵冒进,也该让他们尝尝这刺骨洪水的滋味。”

当年韩信与龙且对峙潍水,连夜令士兵运沙堵塞上游。

待到两军交锋时,他佯装败退引楚军追击,忽闻上游因守兵骤然掘开沙袋,惊雷乍响。

浊浪如黄褐色的巨蟒从天际翻涌而来,眨眼间便漫过楚军的马蹄,二十万大军像被打散的蚁群在洪水中挣扎。

龙且的战马被浪头掀翻,二十万大军被咆哮的水流裹挟着撞向岩壁,溅起的血花旋即被浑浊吞没;

而关羽围攻樊城时,恰逢秋雨连绵。

他登高望见汉水暴涨,连夜差人加固堤坝,待魏军七军屯于低洼处,便命将士决堤放水。

刹那间白浪滔天,仿佛银河倾泻大地,于禁的营寨转瞬间成了泽国。

魏军的队伍被洪流拧成麻花,战马在浪涛中扬蹄悲鸣,于禁在帐中被积水淹没至脖颈,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军精锐像落叶般随波逐流。

宁王沉声继续说道:

“第二个计策比第一个计策实施起来,效果更好、见效也更好。”

“只不过唯一的难点,就是怎么样才能将他们引入水攻主场。”

“现在好了,倭兵亲自带着十八路联军不日将会来到此处。这样一来,最难的一个环节,反而是倭兵帮助我们解决了。”

“那么接下来,我就做一次好人,让这三十万倭兵葬送在这里,为此而已!”

三十万大军葬送在此,这样的话,从朱权口中说出来,很是淡然。

仿佛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使得顾成也忍不住瞳孔微缩。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远离了本土作战的宁王朱权,整个人在计策上,更加偏向毒士。

什么是毒士?

自身智谋深沉、却手段狠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且其策略往往带有强烈破坏性、残酷性。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末年的贾诩。

贾诩的毒,体现在其策略的实用性和残酷性上。

他的谋划往往能精准击中要害,但也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或社会动荡;

此时,宁王提出的这条计策,将伴随着三十万人牺牲。

三十万士卒,一个国家三十万的精壮男子,背后更是三十万家庭!

但顾成一想到自洪武一朝以来,倭寇对于大明延边百姓的侵扰,与倭岛上面拥有能够造福大明国家、百姓的百万吨银矿。

他感觉宁王的这个计策提出的……好啊!

要知道,大明师出有名!

徐福当年带着近千名童男童女与大量金银,欺诈了始皇帝,来到了这所谓的蓬莱仙岛——倭岛。

倭岛这么贫瘠的地方,怎么可能拥有百万吨银矿?

很有可能是徐福搞出来的。

呃……

虽然有点不可能,听起来比较假。

但你若不能让徐福出来证明这银矿不是华夏的,那就没办法了。

自己在师出有名的情况下,只能过来拿回自己的东西。

结果你倒好,不给就算了,一点诚意都没有,还打算来硬的!

那你们这三十万人,就葬送于此吧!

顾成眼中的狠厉一闪而过,森然道:

“宁王,这个计策可行,接下来老夫会全权配合你!”

……………………

关于大明军队跟倭兵对战的战损比,参照《明实录》。

《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七年,总兵官刘江在辽东望海埚设伏,准备围剿倭寇。

战役倭寇约两千人乘船登陆,进入伏击圈,明军进攻,倭寇溃败。

伤亡记载:此战明军斩级千余,生擒百三十人,几乎全歼来犯之敌,明军‘无失亡’。

宁王战术,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出多个出处,已经尽可能的做到真实。

……

类似海外郑和下西洋、宁王夺银矿等剧情,一般半个月会写一次,不会拖沓,一天内完成。

各位读者大大,不知道这样的节奏,OK不?!


  (https://www.bshulou8.cc/xs/5130910/2365796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