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百余日,玉米初成!
一听这话,大臣们脸色未变。
“陛下,为何不行?”颜真卿拱手,紧紧蹙眉。
“国库若没有大量结余和储备,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国库就会崩溃。”
李凡道:“你说的朕都明白。”
“但朕之所以要付这么多的工钱,一是为了百姓能过的好点,二是为大唐打造信用,为朝廷打造信用,也为皇室打造信用。”
“这种信用是国本,是软实力的象征。”
“百姓为生在大唐而感到幸福,信任朕,信任朝廷,就一定会拼命守护大唐的,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唐才能抵御任何种族的入侵,才会在危难关头爆发出凝聚力。”
“你朝廷办事都不给钱,凭什么要人听你的?”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李凡又道:“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拿钱,就得做工,朕给了他们钱,他们才能去花钱,他们去花钱,才能购买走商品。”
“那么手工,布匹,粮食,牛羊,胭脂等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商品才有市场,有市场了,朝廷才能征税,商人才能赚到钱,那些背后的工人也才能拿到工钱。”
“以此形成一个供需的良性循环。”
“这个道理,能懂么?”
大臣们眼神深邃,沉默不语,个个陷入沉思。
其实在大唐这种观念就已经有了,只不过还远没有那么明确,那么普及,那么重视。
但在李凡一直支持窦氏商会开始,这种观念就有了。
长安的所有官员都知道百姓现在之所以过的这么好,就是因为窦氏商会,大量的工厂,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工位。
一个人能养一家人,存一段时间,他们甚至能为家里多添几把胡凳,一些肉块。
而这些商品的需求,又带来生产和运输,这又是一笔税务。
这和以前大唐的各种苛税,完全就成为两个概念,大唐的商户们那都是抢着自觉上税的。
“最后,至于你们说的徭役问题,朕之所以不用,是因为大唐人口就这么多,劳动力就这么大。”
“咱们一股脑的征用他们,他们的地怎么办?”
“朕知道这样无伤大雅,短期看起来无所谓,但朕想用全新的方式取代过去落后的徭役制,每家每户好像必须要出一个人来替朝廷修建驿道,房子,石桥。”
“但朕以为这不是好办法。”
“好的办法是让大唐所有百姓都能靠双手获得财富,只有这样,人人有未来,他们其中的佼佼者才能挥发出最大的个人能力!”
“无论是工匠,绣女那都是大唐的人才,草原和南诏,甚至以后更大的疆土需要他们去改变。”
“而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培养更多的工匠,绣女。”
“如果他们干了也是白干,都是服徭役,那谁还会前仆后继?”
李凡的一番话接连输出,让前来的大臣们个个都说不出话来,整个御书房安静至极。
新颖的理念,让这帮生来传统的大臣们,犹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他们都是聪明人,能懂李凡话里的意思。
就算再保守,可李凡确实干成了啊,大唐信用已经一呼百应,工钱给足,带动消费,而后是制造,从而人人有钱赚。
地方上或许需要时间,但长安确实已经完成了新秩序的构建。
良久。
颜真卿苦笑,或许真的是自己太小心了,太短浅了。
“陛下深谋远虑,智慧如渊,老臣自愧不如啊。”
“或许这真的是大唐的重生!”
“当载入史册,享誉千年!”
“陛下英明,我等受教!”其余大臣纷纷弯腰拱手,声音隆隆,充满佩服,不再谈及国库支出太大的事。
李凡在这一刻很明显感觉到了颜真卿等老臣们的悲伤,就好像是两个时代的跨度一般,他们会觉得自己老了。
以前那一套,已经不适用大唐,或者说不再被李凡采纳了。
李凡随即走出,来到颜真卿等人面前。
礼贤下士道:“诸位,虽然这件事上朕的步伐很大,不过大唐国体仍然需要各位坐镇。”
“堆积如山的政务问题,仍然需要诸位爱卿替朕掌控。”
“至于国库上的事,诸位就放心吧,朕这些年干的事,难道还不足以让诸位放心么?”
闻言,大臣们感动,感动中又带着一丝惭愧。
为今日前来的不信任而惭愧。
纷纷跪地,高呼:“是!”
“我等当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陛下英明,高瞻远瞩,非我等能及,从此以后我等定然不再阻扰陛下决断!”
“哈哈哈!”李凡仰天大笑。
“不不不,那不成,还是需要不同声音的,朕还是那句话,进谏无罪。”
“否则传出去,史官得记朕不虚心纳谏,容不下谏臣了。”
群臣哄笑。
原本新老之间又一次分歧,再度被李凡化解。
哪怕是颜真卿这样老派的臣子,思维也在一点点悄然向李凡靠拢。
这要是换在以前,估计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
……
下午时分。
李凡又迎来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严格来说,是整个唐朝的大事!
那就是玉米!
早在昨年班师回朝后,玉米的计划就已经开始,甚至动用禁军进行看管。
而今四个月过去,一百多天的时间,第一茬已经出来了,虽是最好的土地,最好的佃户,但仍然比预期更晚收成。
所以他对于收成,也是有些七上八下的忐忑。
这是一片位于长安西侧的一片肥沃之地,虽是在城内,但远比后世肥沃,被禁军圈了起来进行看护。
篱笆门被推开,初春绿意盎然。
众佃户们激动紧张的跪地行礼,连同负责看护的户部官员们,个个都是亢奋。
“我等参见圣人,圣人圣安!”
李凡对于大唐来说,是救世主,也是灵魂。
在长安街头,若有人诋毁李凡,第一个找上他们的不会是京兆府,也不会是大理寺,而是普通百姓。
李凡的声望,史无前例,恐怖如斯。
“诸位辛苦了,先起来吧。”李凡毫无架子的虚手托起一名年长的佃户。
老佃户当即泪流满面,甚至觉得是在做梦。
圣人爱民,有目共睹。
“圣人,老朽乃是长安人氏,种地已有五十年,名叫汤翁,被户部大人找来培育玉米。”
“而今玉米已经长成,还请圣人巡视。”
(https://www.bshulou8.cc/xs/5130704/4396378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