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黑科技创业:我真是造手机的啊! > 第235章 利益链条

第235章 利益链条


远橙大厦B栋16楼,总经理办公室。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原木色的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晕,空气中有微尘在光柱中缓慢浮动。

    陈默正审阅着一份文件,门外传来了略显急促却克制的脚步声。

    “陈总!”财务部经理石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他捧着一叠厚厚的财务报表,站在办公桌对面,得到陈默眼神示意后,才小心地将报表摊开。

    “陈总,好消息!”

    石鑫的指尖微微捏紧,他精准地翻到“资金收益”页面,语气带着完成艰巨任务后的轻松。

    “去年咱们回收橙子2产能置换出来的那笔闲置资金,委托大摩做空美股黄金的收益,最终结算出来了净赚4.2亿美刀!”

    这个数字,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石鑫继续汇报,语速加快了些。

    “按照您之前的规划,1.2亿美刀的本金已经安全兑换回国内账户,补充了集团的现金流。

    剩下的3亿美刀,依旧由大摩代为操作,目前正在全力推进三项海外收购。

    北美的赛格微,以及意达利的卓凡尼-瓦伦蒂娜、玛丽珍-瓦伦蒂娜两家品牌公司,尽职调查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进展顺利。”

    他又熟练地翻到资金分配表页。

    “陈总,目前公司账上,可直接用于橙子3、尼采3产能的专项资金,大概有21亿元。

    同时,我们严格按照财务安全准则,预留了14亿作为运营保障资金,确保供应链采购、渠道维护等日常周转,绝对不出任何纰漏。”

    陈默的目光在报表上,一行行数字间扫过,指尖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点着。

    片刻后,他抬起眼,看向因汇报佳绩而脸色微红的石鑫,语气沉稳。

    “资金分配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

    “石鑫!”

    他稍稍加重了语气:“越是这种时候,财务的细节越要理顺。

    资金池的流水健康度,你必须亲自盯紧!

    我要看到的是动态的、流动的资金,而不是一潭死水!”

    陈默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

    “现在是橙子3上市前产能扩张的关键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量资金被固化.

    要么积压在厂房设备建设上进度缓慢,要么变成仓库里高高的原材料库存,要么被渠道商以押款的形式占用。

    我们必须让钱‘活’起来,高速流转,既要避免闲置浪费,更要严防关键时刻的断流风险。”

    那种风险,橙子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

    虽然都是陈默突然投资搞出来的风险,但他更希望财务部预料到这些风险,做好资金池的蓄水!

    “您放心,陈总!”

    石鑫立刻挺直了腰板,语气笃定,像在立军令状。

    “财务部已经给公司资金池,设定了15%的周转预留警戒线。

    无论是给供应链组的产能投入,还是给渠道组的拨款,都会严格按照这个红线进行动态把控和预警。

    我向您保证,绝对不会让公司陷入任何形式的财务危机!”

    陈默微微点头,指尖在光滑的桌沿上摩挲,目光中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期许。

    “石鑫,你是公司后勤部第一个提拔上来的财务经理,从创业初期跟着宫总一路走到现在,应该比谁都清楚。

    我们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东拼西凑,提高产能的草台班子了。”

    陈默顿了顿,声音平和却带着力量。

    “现在,是我们从小厂,向规范化大厂转型的最关键时期。

    而一切规范的基础,就是财务制度必须先‘正规’起来。

    你需要牵头,把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框架搭建好,从小小的员工差旅报销流程,到动辄上亿的资金审批权限,都要有清晰、明确、可执行的标准。

    有流程,哪怕繁琐一点,也总比大家乱来要强。

    关键时刻,这套制度就是我们抗风险的铠甲,绝不能掉链子。”

    石鑫心里蓦地一动,随即涌上的是更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他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或许不是顶尖,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爆炸式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自己兢兢业业、一点一滴在宫总那里积累下来的信任。

    他连忙欠了欠身,语气带着十足的保证。

    “陈总,我明白!

    今年之内,我必定把公司的财务规章流程,彻底建立并推行下去。

    从资金审批到账目核查,从预算管理到成本控制,每一步我都会盯紧,绝不给人钻空子的机会,也绝不拖累公司转型的后腿!”

    陈默看着他眼中闪烁的认真与决心,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淡笑,抬手示意他将报表留下。

    “行,那就按你说的去办。

    后续海外收购的进展,以及大额资金的流向,每周给我一份明细报告。

    遇到你们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可以直接来找我。”

    “是,陈总!”石鑫应声,小心翼翼地将报表整理好,整齐地放在办公桌的指定角落,然后才轻手轻脚地退出了办公室。

    门一关上,石鑫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午立刻要召开的财务部门紧急会议,必须第一时间将陈总的要求和期望传达下去,并立刻开始行动。

    办公室内,陈默翻开了去年橙子科技的年度财报终稿。

    目光落在营收汇总栏:

    总营收82.8亿元。

    其中绝对大头,来自于主业——990万台橙子2手机带来的76.28亿元销售收入。

    其次是为控股品牌尼采2研发代工、贴牌生产,贡献了4.8亿元。

    然后是利用资金池闲置资金进行稳健理财,获得了1.52亿元的收益。

    最后一块,则是对外专利授权,获得了0.2亿元的授权费。

    主要来自BTD为获得“气态锂超级快充”兼容协议支付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智能手机领域的实用型专利。

    陈默的目光在“专利授权费”上停留片刻。

    他心里清楚,橙子制定的许多技术标准,目前主要还是在自己的“橙子系”生态和少数几个紧密合作商之间流通,尚未能成为行业公认的国家或国际标准。

    不过,陈默对橙子技术团队的硬实力有足够的信心,而且现有的合作方基本都是未来极具潜力的行业巨头。

    将橙子标准推广出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82.8亿的年营收,与那些动辄千亿的上市公司巨头相比,确实不算起眼。

    但在国内智能手机所谓的“四小厂”(橙、麦、绿、蓝)之中,已经能稳稳排在第二位了。

    陈默很清楚原因所在,市场定位差异。

    橙子2主打极致性价比,锚定下沉市场,售价799元;而小麦1则定位中端,售价1999元。

    雷布斯卖一台小麦1的营收,几乎抵得上他卖两台半橙子2。

    这份营收的差距,是产品策略直接决定的。

    不过,陈默并未感到失望。

    因为明年开始,橙子科技就能按照内部协议,从远橙新能源、橙科微电机、橙家智能等所有“橙子系”的兄弟公司,抽取大约30%的专利收益。

    届时,仅远橙和橙科两家,就能为橙子科技贡献巨额的技术收入,追上甚至反超小麦的营收,只是时间问题。

    接着,他的视线转向运营成本部分--全年总计成本约38亿元。

    供应链成本是大头,高达18.81亿元,主要用于采购橙子2和尼采2所需的各种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备货。

    渠道建设成本紧随其后,达到11.4亿元。

    其中,直营渠道(出货占比约20.2%)的开拓,尤其是西部市场的布局,花费了3.42亿元。

    仅兰城的旗舰总店就投入了约1.3亿,其余资金用于西部六省的直营店网络建设。

    第三方渠道(出货占比约79.8%),包括与华北强的三级分销、尼采自有分销体系、线上各大电商平台,以及各类线下连锁电器城合作,总计花费了7.98亿元的渠道费用和维护成本。

    公司行政、研发、后勤等综合运营成本为7.79亿元。

    陈默特意关注了工资占比--9.2%。

    这意味着去年全年,公司发放了约7116万元的工资,折算下来,平均每月为每个员工支出约1.1万元(包含公司承担的五险一金部分)。

    扣除五险一金后,普通员工到手月薪大约在6000元左右,略高于当前深城5000元的普遍水平。

    在智能手机行业,用人成本支出通常占运营资金的7%至12%之间,橙子科技处于一个中规中矩的位置。

    最终核算,橙子科技去年的净利润达到了48.8亿元。

    一个关键因素是,公司目前仍处于泷华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免税期”,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陈默轻轻呼出一口气,想到明年开始,橙子系的企业将陆续结束免税期,届时这丰厚的利润中,将有接近四成需要上缴。

    他心中不免闪过一丝无奈,但随即释然.

    这,也是一个橙子走向成功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深城某五星级酒店的豪华会议室内,气氛截然不同。

    种石化集团战略投资委员会的高级副总裁傅总,正襟危坐,听着技术专家团队对橙创材料提交的“纳米流体冷却剂”评估汇报。

    技术专家指着复杂的PPT图表,条理清晰地介绍。

    “傅总,各位领导,橙创提供的这种纳米流体冷却剂,性能指标堪称革命性。”

    冷却性能:

    能在5秒内实现28℃的极限温降,远超目前已知商用产品(如ROG液冷系统的9秒9℃纪录)。

    其核心机理是利用了理论上的‘负热容效应’,即在温度升高时反而吸收更多热量,实现瞬时强力冷却。

    在增压条件下,流体的扩散速度高达15cm/s,热导率达到0.25W/(m·K),是传统优秀冷却剂六氟化硫的12倍。

    功耗革命:

    采用创新的压电微泵驱动技术,能耗极低,仅0.5W。

    同时结合自旋-晶格解耦技术,使得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耗散,降低了99.9%。

    成本优势:

    冷却工质通过生物合成自组装技术生产,主要原料是石墨烯衍生物和特定肽链,综合生产成本预计仅为六氟化硫的十分之一。

    专家接着阐述了,其技术实现路径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涉及超流体和超临界体的低温储存(-253℃)等高端技术难题。

    制作倒是好制作,难就难在运输和储存条件了,需要研发新的冷冻储存罐和超低温冷链特种运输车!

    随后,专家重点描绘了这种冷却剂的应用前景。

    极端散热场景:

    如超算中心、芯片集群(如NIDI  H100)、航天器热管理(应对太空极端温差),其性能远超现有方案。

    移动设备革命:

    可为高端电竞手机、AR眼镜提供极致散热,消除芯片降频,保持满血性能。生物合成工质更环保。

    工业与医疗领域:

    在激光器、核聚变装置(如ITER)、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MRI医疗设备冷却等方面,都有颠覆性应用的潜力。

    傅总听得心潮澎湃,直接问道:“和得国巴嘶夫垄断的第三代制冷剂(HFCs)相比如何?”

    技术专家,给予肯定答复。

    “傅总,无论是冷却效率(4倍于HFCs)还是功耗(仅其1/2),都是碾压级的性能优势。

    这完全可以定义为理想的第四代冷却剂!”

    傅总开始沉吟,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会。

    巴嘶夫的HFCs业务是其重要支柱,年营收约120亿美元,占其总营收近12%,垄断全球92%的市场。

    而巴嘶夫是得国的支柱工业巨头,所以.

    额.等等苣化集团。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巴嘶夫销售的HFCs冷却剂,其中62%的产能,来自于巴嘶夫与种石化等国资的合资企业——苣化集团。

    某种意义上,是种石化披着巴嘶夫的马甲,在全球销售国产HFCs。

    略作思考,傅总便露出了然的笑容。

    左右互搏?

    换个角度看,这就是左右逢源的绝佳机会!

    于是,一场精妙的博弈展开。

    种石化拿着橙创的“超级冷却剂”作为王牌,与巴嘶夫重新谈判。

    最终方案是:

    苣化集团在国内的HFCs利润分配,从原有的巴嘶夫拿7成、国资拿3成,变更为国资拿6成,巴嘶夫拿3成.

    剩下的1成,则预留给提供核心技术的橙子科技,作为技术入股。

    面对这种近乎“降维打击”的第四代冷却剂,巴嘶夫的专家团队在验证后深感震惊。

    经过一番高层级的磋商,和官方之间的私下交流,橙子科技凭借这项技术,成功获得了苣化集团10%的股份分红权(无投票权)。

    而两大化工巨头商议后,决定暂不大规模推广第四代冷却剂,仅将其控制在约2%的高端特种冷却剂市场内,以避免对现有HFCs主体业务造成过大冲击。

    那场最终的决定性谈判,橙子科技甚至没有资格坐在主桌上。

    陈默收到了种石化的签约仪式邀请,但他懒得去充当巨头的陪衬,只派了法务部的林峻峰代表出席,走个过场。

    全球第一和第二化工巨头的联袂演出,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而协议中那个不起眼的“小虾米”公司,也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事后,陈默查了一下苣化集团去年的业绩:约500亿元营收,120亿元利润。

    他算了算,明年开始,橙子科技大概能从中获得近12亿元的分红。

    这个结果,他相当满意。

    陈默很清楚,如果橙子科技不知深浅,贸然独立推广第四代冷却剂,首先要摧毁的不是远在得国的巴嘶夫,而是近在眼前、利益盘根错节的苣化集团。

    以橙子目前的身板,还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反噬压力。

    能借此机会,稳妥地嵌入巨头的利益链条中分一杯羹,已是当下最明智和理想的选择。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0523/1111089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