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客座教授陈默
第250章 客座教授-陈默
九月的青华园,秋高气爽,但综合体育馆内却热火朝天。
一年一度的秋季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各大企业的展位前都簇拥着怀揣梦想的毕业生。
然而,今年的人气王,无疑是首次以“集团军”形式亮相的“橙子系”招聘区。
两个穿着电子工程系文化衫的博士生,在橙科微电机的展位前仔细研究着海报上的技术介绍。
“看到没!‘面向下一代阿斯唛光刻机工件台的纳米级运动定位系统’,这描述.太提莫太硬核了!”李洋对同伴王博低声道。
“是啊,还有这个!‘基于自研MYT-3.0陀螺仪的辅助全姿态稳定算法’,这跟我们实验室搞的东西高度相关啊!”
王博指着另一行字,眼神发亮。
这时,一位戴着橙科工牌、气质干练的技术负责人走了过来,主动招呼:“两位同学,对我们方向感兴趣?”
李洋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是的,老师!我们主要研究精密运动控制,但感觉学校里的项目偏理论,看您这描述,像是已经进入工程验证阶段了?”
技术负责人笑了笑,递上两张名片:“我叫张涛,橙科精密控制部的。
不用叫老师,叫师兄也行,我也是青华出去的。
你们说的没错,我们这项目不是预研,是真刀真枪要参与阿斯唛供应商竞标的。
理论我们有自己的前沿研究部在做,我们应用部门的核心任务,就是把理论变成稳定、可靠、能批量生产的产品。
这就需要像你们这样,既有理论深度,又愿意扎根实验室,跟振动、噪声、温漂这些‘魔鬼’死磕的工程师!”
王博忍不住问:“张师兄,那像我们这种刚毕业的博士,进去主要做什么?会不会只是打杂?”
张涛闻言哈哈大笑:“打杂?我跟你保证,只要你能力够,进来直接上核心项目组!
我们橙科,包括整个橙子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项目导向,扁平化管理。
你的导师都可能是刚毕业的博士,你的组员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只要你的方案能解决问题,资源和决策权就会向你倾斜。
我们不怕年轻人想法野,就怕你不敢想、不敢干。
薪资待遇海报上写了,基础部分只是保障,项目奖金和成果转化激励才是大头。
上个季度,我们组一个工作一年的工程师,拿到的项目奖金比他全年工资还高。”
李洋和王博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心动。
这种技术挑战、成长空间和回报的直接挂钩,对于顶尖学府的学子而言,吸引力是致命的。
魔都交大——远橙新能源招聘展位。
远橙的展位设计得像一个未来能源站,巨大的蜂巢动力电池包剖面模型和动态展示屏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同学,对我们远橙的‘星辰大海’计划感兴趣吗?”
一位HR小姐姐,热情地问一位在看招聘简章的材料系女生。
女生扶了扶眼镜,认真地问。
“您好,我看到远橙在招聘‘气态电解质界面’的研发工程师!我想知道,公司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更侧重哪一边?”
这时,一位气质沉稳、穿着实验服的中年人走了过来,HR介绍道:“这是我们远橙实验室的徐副总监。”
徐副总监接过话头,语气平和但充满力量。
“这个问题很好!
在远橙,我们不讲虚的。
基础研究要做,但目的极其明确,是为下一代产品服务。
我们不像高校,追求纯粹的学术创新和论文数量。
我们追求的是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性能领先的产品化路径。
比如你提到的气态电解质界面,我们的目标不是在《Neture》上发文章。
而是在三年内,让基于此技术的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循环寿命翻倍,并且找到大规模量产的低成本方案。”
他顿了顿,看着女生说:“如果你渴望的是在顶级期刊上留下名字,远橙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但如果你梦想的是,亲手打造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产品,看着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用着你参与研发的电池,那么,欢迎你来远橙。
在这里,你的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你解决了多少关键问题,推动了气态锂技术向前走了多远。”
女生听完,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我明白了!我更想看到我的研究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请给我一份申请表。”
西工大学——李教授办公室。
“老李,你真想清楚了?你在咱们学校,常江学者有望,团队也带得不错,干嘛非要去橙科那家民营企业?”同事老周一脸不解。
李教授正在整理一份厚厚的实验数据,头也没抬:“老周,我问你,我们之前那个高温防护涂层的项目,结题三年了吧?成果怎么样?”
“很不错啊!一篇《Advencad Meterials》,两篇一区SCI,专利也申请了!”
“然后呢?”李教授停下动作,看着老周:“除了躺在数据库里,它还在哪里?有哪家电机厂用上了吗?”
老周一时语塞。
李教授叹了口气:“橙科找我去,不是让我去发文章的。
他们是真有一款中小型电机,转速极高,转子极温接近1200摄氏度,现有的热障涂层扛不住。
他们给了我清晰的指标:在现有基础上,耐温性提升300℃,附着力增强一倍,成本还不能翻番。
研发预算?
他们只说了一句‘需要多少,打报告’。”
李教授拍了拍手里的数据:“这些,是我这几年积累的想法,在学校里没条件验证,也没动力去推向极致。
但在橙科,我能看到它被用在真正的产品上,能解决国家在极速电机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这种成就感,比多几篇论文,更让我心动。
至于常江学者.随缘吧!”
京城——教育部常江学者/常江青年学者候选人评审会。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正在审阅材料。
“啧,这个深城大学推荐的陈默本科论文硕士论文这水平,能毕业就不错了!”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皱着眉,把材料递给旁边的人。
“是啊,理论基础看起来很不扎实!深城大学这是”
另一位专家摇头,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
突然,坐在主位上的首席专家,也是科学院技术学部的郝院士,推了推眼镜,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在了“主要成就”一栏。
“等等.你们看这里。”
众人目光聚焦。
“气态锂电池体系主要奠基者与核心专利持有人。”
“主导研发纳米超流体(QSF-9)冷却技术,实现热管理领域颠覆性突破。”
材料天才!!!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郝院士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感慨:“诸位,我们可能陷入思维定式了。
评价一个科技工作者,论文是标尺之一,但绝非唯一,更不是最高标准。
陈默的‘论文’,写在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里,写在了高端手机的散热系统中,写在了国家急需的技术突破上。
这份‘论文’的重量,恐怕比我们桌上大多数候选人的加起来都沉。
深城大学敢把他报上来,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被传统的学术框架束缚,对于这种开创了全新技术方向的特殊人才,理应特殊对待。”
众人默然,随即纷纷点头。
全票通过!
陈默获得了常江青年学者候选人的“考核资格”,担任国内某高校客座教授,每个月至少2个课时,一共3年考察期。
国内当选院士可不是这么容易的,按正常研究生流程走,硕士、客座教授、常江青年学者、科研项目领头人、博士、科研项目领头人、常江学者、科研项目领头人、院士。
3~5年一个门槛.
理论上不卡任何门槛,最快也要15年走完流程,基本是35~38岁,这都是院士里年轻的了!
深城大学西门二楼餐厅。
陈默看着林院长推过来的聘任合同,苦笑着揉了揉眉心。
“林老师,您这是给我上了个紧箍咒啊!
您看我像能按时按点,来给学生上课的人吗?
公司里的事情千头万绪,大罗斯市场刚打开,橙子3订单爆了我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
林院长慢悠悠地,喝了口茶。
“小默,我知道你忙。
但你要明白,这个‘常江青年学者’,尤其是以你这种方式上去的,意义非同一般。
上面希望树立的,是一个‘扎根产业、用科技创造价值’的青年榜样,而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者。
让你来开课,不是要你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是要你把这些最前沿的、经过市场残酷检验的研发经验、创新思维和产业视野,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正治任务!”
林老师放下茶杯,语重心长。
“每个月两堂课,不是负担,是平台,是播种。
把你如何从实验室的一个想法,想到产品定义,想到技术攻关,想到供应链,想到市场应用的整个过程,讲给学生们听。
这比你多发十篇论文,对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意义可能更大。
你的战场在产业一线,但你的经验和精神,需要传承。”
陈默沉默了,他有什么精神???
都是系统提供最烧钱的技术突破,他又有什么好讲的呢?
但,陈默听懂了林老师的深意和背后的期望。
这不再是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好吧,林老师,我明白了!”
陈默拿起笔,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了深城大学的一名选修课的客座教授。
“我就开一门《从实验室到市场:气态锂技术的商业化实践》吧。
不过我不敢保证,每次都能讲满90分钟,但我会保证,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干货!”
林院长满意地笑了。
“这就对了。
记住,小默,国家需要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你这条被验证过的、成功的创新路径。
把它总结出来,传播出去,比你单纯做好一个科研转化产业,正治意义更加深远!”
陈默望向窗外,看着校园里新生学弟学妹们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心中那份上面期许的青年科技领袖使命感,变得更加清晰和沉重。
他不仅仅是企业家,更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需要引领和传承的位置上。
这条路,不管陈默怎么想,他都得走下去。
当深城大学教务系统,在凌晨准时开放新一轮选修课选课通道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无数学生宿舍里悄然爆发。
而这场战争的焦点,赫然便是那门新出现的、名为《从实验室到市场:气态锂技术的商业化实践》的课程,授课教师一栏,清晰地印着两个字--陈默(特聘客座教授)。
“来了来了!系统开了!快抢陈默的课!”
男生宿舍里,一个光着膀子的男生对着笔记本屏幕大吼,手指在F5键上疯狂敲击。
“卧槽!卡了卡了!页面白屏了!”
“正常!我听说研究生院的师兄师姐们都在摩拳擦掌,更别说我们本科生了!”
在另一间女生宿舍,情况同样激烈。
“点点点!我看到了!课程代码ME2001C!快输入!”
“啊啊啊!进去了!还剩30个名额.20个.5个.没了!!!”
一个女生看着屏幕上弹出的“选课人数已满”的提示,哀嚎一声瘫在椅子上。
“才十几秒啊!大家的手艺活也太好了,这是什么魔鬼手速啊!”
仅仅不到三十秒,这门限额120人的选修课,所有名额被一抢而空。
校园论坛和朋友圈瞬间被刷屏:
【史上最快!陈默的课三十秒无了!】
【求一个ME2001C的课位,有偿!价格好商量!】
【有没有选上的大佬建个群,让我们这些没选上的旁听一下啊?】
【材料学院大二,选上了!哈哈哈哈!可以近距离围观橙子陈了!】
这股席卷校园的“陈默热”,背后是学生们复杂多样的动机。
对于许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学生而言,陈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他白手起家,在短短三年间建立起一个新兴的科技帝国,与平果、阿斯唛这样的国际科技巨头谈笑风生,被誉为国内“第三代商界领袖”。
陈默的课,不是普通的学术课程,而是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学习顶级企业家思维与战略的绝佳机会。
“我就是想去看看,能把企业做到这个级别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气场和谈吐。”一位选上课的管院学生坦言:“听他讲一节课,可能比看十本商业案例都有用。”
对于更多理工科,尤其是电子、材料、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选上这门课,意味着一张潜在的“橙子系”入场券。
谁都知道橙子系企业如今招聘门槛之高,待遇之优厚。
如果能在这门课上表现出色,给陈默或其随行人员留下深刻印象,无疑是为自己的简历镀上了一层金边,甚至可能获得直达终面或内部推荐的机会。
“哪怕只是在课后提问环节混个脸熟,也值了!”
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兴奋地规划着。
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纯粹被“气态锂电池”和“纳米超流体”这些硬核技术本身所吸引。
他们渴望听到技术奠基人亲自讲述,这些颠覆性技术从无到有的心路历程、攻克难关的关键节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这对于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未来技术方向选择,有着无与伦比的指导意义。
而在汹涌的选课人潮中,材料学院的大一新生时雨桐(小雨),也屏住呼吸,用微微颤抖的手指完成了点击。
当看到“选课成功”的绿色提示时,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手心因为紧张和兴奋已经有些汗湿。
她选择这门课的理由,比许多人更复杂,也更具目的性。
一方面,是出于强烈的好奇。
她用过橙子3手机,对那神乎其神的冷却技术惊叹不已。
同时,小雨也关注着橙子科技老板的动向,知道橙子手机也是他的公司。
她对这位能创造出这些奇迹的“老板”,充满了探究欲。
陈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是三头六臂的技术天才,还是冷酷精明的商业巨子?
另一方面,则是一个更为现实和坚定的目标,小雨要进入橙子科技。
自从经历了小薇离世的事情后,她比同龄人更早地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深城大学材料学院是她的起点,而橙子科技,是她背负朋友梦想的彼岸。
她知道这条路竞争极其激烈,任何一点可能增加胜算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这门课,就是小雨接近目标的第一步。
她要去亲眼看看,去亲身感受,去寻找一个可能的机会。
选课结束后的几天里,ME2001C这门课俨然成了深城大学最热门的话题。
选上课的学生如同中了彩票,在校园里走路都带风。
没选上的则四处打听能否旁听,甚至有人开始研究教室的容量和安保措施,准备“强行蹭课”。
教务处不得不紧急发布通知,明确表示该课程因涉及前沿技术及商业实践内容,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课堂秩序,严禁未选课学生旁听,并将加强首次上课的证件核查。
嗯!陈默上课,自带国安“安检”。
这股空前的热潮,甚至超出了陈默和校方的预料。
开课当天,能容纳120人的阶梯教室被塞得满满当当,过道空地都站满了好奇的学生,后来被小郑带着国安的人员清走。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兴奋与好奇的躁动。
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等待着那位科技新贵“橙子陈”的到来!
时雨桐坐在靠前的位置,紧紧握着笔记本,目光牢牢锁定在进门的那个青年人身上,眼神有些不可置信,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大叔!!!”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30523/11110882.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