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蜀中迷雾(上)
次日清晨,潼川府在薄雾和炊烟中苏醒。
朱标等人早早起身,在客栈大堂用了简单的早饭——白粥、腌菜和当地一种叫做“叶儿粑”的糯米点心。
“大哥,咱们这就分头行动?”
朱棣几口吞下一个叶儿粑,含糊不清地问,眼神里透着兴奋,
显然对这种“微服查探”的游戏很是期待。
朱标点点头,放下粥碗,再次叮嘱:“记住,多看多听,少说少问。遇事冷静,莫要冲动。
午时前后,无论有无收获,都回客栈汇合。”
“明白!”
朱棣一拍胸脯,拉起徐妙云和临安公主,
“走,云娘,大姐,跟我去逛逛这潼川府的大集市!”
徐妙云无奈地被他拉着,对朱标和李祺歉然一笑,
低声对朱棣道:“殿下,你慢些,莫要忘了太子哥哥的吩咐。”
“知道知道,放心!”朱棣满口答应,脚步却不停。
临安公主倒是兴致勃勃,她对市集的热闹充满了好奇。
李祺对朱标道:“标哥,你也小心。”
朱标微笑颔首:“无妨,我与常氏只是去府衙问问路况,不会引人注意。祺弟,你们也当心。”
李祺拱手,随即带着刘璟和王敏,
向着昨日打听来的、城内士子文人常聚的“望江茶楼”方向走去。
朱标则与常氏稍作整理,向着府衙方向缓步而去。
潼川府的集市果然热闹非凡。
沿街摊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各种本地特产、山货、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朱棣如同鱼儿入了水,这边看看竹编,那边摸摸药材,还不忘竖起耳朵听着周围人的闲聊。
徐妙云细心,更多关注着米粮铺和布庄。
她发现虽然集市热闹,但米铺前的百姓多是询价观望者多,真正掏钱买米的人却少见,且买的量都不大。
她走近一家较大的米铺,只听掌柜的正在跟一个老农说话。
“老哥,不是我不肯便宜,今年这米价真下不来!
上游来的粮船少了,官仓的粮也紧巴,我这儿也是高价进来的货啊!”
那老农愁眉苦脸:“再紧巴也不能这个价啊!这比往年高了快三成了!这让咱们怎么活?”
“唉,有啥法子呢?听说不只是咱们这儿,好几处都这样……您要不,先少买点对付着?”掌柜的也叹气。
徐妙云心中一动,默默记下米价,又走向布庄,发现布匹价格也比预想中要高一些。
另一边,朱棣正蹲在一个卖草药的摊子前,
跟摊主瞎扯,眼睛却瞟着不远处几个,蹲在墙角晒太阳的闲汉。
那几个闲汉正低声嘀咕。
“……听说了吗?王扒皮昨天吃瘪了!”
“哦?哪个王扒皮?就城外王家庄那个?”
“除了他还有谁!听说被几个过路的外乡人狠狠收拾了一顿,银子都吓掉了!”
“真的假的?还有这种好事?可惜没亲眼看见!”
“啧啧,外乡人也敢这么横?怕是不知道他姐夫是县衙的钱师爷吧?”
“钱师爷算个球!我听说啊,王扒皮能那么横,
可不光靠他姐夫……他好像还巴结上了府城里的什么大人物,
不然哪敢那么明目张胆地放印子钱、强抢田地?”
“嘘……小声点!别惹祸上身!”
朱棣听得眼睛眯了起来,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大人物?有点意思。
临安公主则被一个卖糖画的老爷爷吸引,看着晶莹剔透的糖画,挪不动步子。
朱棣见状,大手一挥买了三个,塞给徐妙云和临安一人一个,
自己叼着一个,继续晃悠,心里却琢磨开了。
望江茶楼临江而建,环境清雅。
二楼雅座,不少穿着长衫的文人士子正在品茗交谈。
李祺带着刘璟、王敏选了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壶本地的蒙顶茶和几样茶点。
刘璟气质温婉,王敏安静乖巧,两人坐在那里,并不引人注目,反而更容易听到周围的议论。
邻桌几位士子正在高谈阔论。
一人道:“……如今这米价腾贵,百姓叫苦不迭,官府却只说是漕运不畅,岂非笑话?
往年也曾有漕运不畅之时,为何不见米价如此飞涨?”
另一人压低声音:“张兄慎言。此事恐非表面那么简单。
小弟听闻,非是漕运不畅,而是有人囤积居奇,甚至与官仓……”
“咳!”
旁边一位年长些的士子咳嗽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喝茶,喝茶。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先前那士子有些不忿,但也只好住口,转而道:“罢了罢了。
说起来,近日府尊大人似乎颇为忧虑,可是为了那‘龙首渠’重修之事?”
“唉,此事提起来更令人扼腕。
龙首渠年久失修,灌溉不畅,若真能重修,本是利民好事。
朝廷也拨了款子,可这工程一拖再拖,款项也不知所用何处?
听说又要加征‘水利捐’了?”
“岂有此理!款子没了就要加征?这其中若无龌龊,谁能相信?”
“苦的还是我等小民与田间百姓啊!”
李祺静静地听着,与刘璟交换了一个眼神。
刘璟微微点头,示意自己也听到了。
王敏则小口吃着茶点,看似无意,却轻声对李祺说:“祺哥哥,他们好像很怕那个……‘水利捐’?”
李祺点点头,心中已有了计较。
米价异常,水利工程款项不明,还有可能存在的加征,这潼川府看似繁华,水面之下恐怕暗流涌动。
府衙门前还算肃静。
朱标与常氏扮作一对途经此地的富商夫妇,以咨询前往成都府路况及本地营商环境为由,求见户房的一位书吏。
等待良久,才被引入一间偏房。
一个四十来岁、留着山羊胡的书吏慢悠悠地喝着茶,态度不冷不热。
“哦?问路?去成都的路好走得很,官道平坦。
营商嘛……我们潼川府最是公道,一切按规矩来。”
书吏打着官腔。
朱标谦和地问道:“多谢先生指点。
在下一路行来,听闻本地米价似乎颇高,不知是何缘故?
若是经营米粮生意,可有利可图?”
(https://www.bshulou8.cc/xs/5130025/22289138.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