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大唐包饺子!
“小郎君也知道?”豫章公主颇为诧异。
之前萧然就知道几人的身份是公主,但是没有说破。
现在算是说破了。
知道李丽质豫章公主的身份不稀奇,稀奇的是知道长孙冲。
萧然可是刚刚来长安城没有多久,接触不到长孙冲这个级别的贵族。
程处默秦怀道除外,这是因为萧然钓鱼偶尔认识程咬金和秦琼,要不然也接触不到。
“额听说过的。”萧然略微尴尬。
“这样说来,阿姐这个婚事不太合适啊!”豫章公主喃喃自语,看了看萧然。
萧然看向孙思邈,“老爷子,我之前在一本古籍上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带着病,只是有些人会传给下一代,有些人是不会的。”
“血缘相近的人,携带的病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他们结婚之后,这些病在孩子身上爆发的概率大幅度提升。”
孙思邈点点头,现在萧然说的更明白了。
孙思邈听完,枯瘦的手指在膝头轻轻叩着,半晌才长叹一声:“小郎君这话,算是点透了我多年的疑惑啊。”
孙思邈抬眼看向那畸形的孩子,语气里满是悲悯:“我行医这些年,见了太多妇人难产、小儿生来带疾的病例。”
“有的孩子生下来四肢不全,有的未满周岁就咳喘不止,还有的痴痴傻傻……从前只当是‘天命’,或是孕中受了风寒,如今想来,倒有不少是亲上加亲的人家。”
“就说妇科,近亲结亲的妇人,早产、难产的竟比寻常人家多三成。”
“儿科更是如此,那些天生带疾的娃娃,十有七八其父母是姑表、姨表亲。”
孙思邈捻着长须,眼神沉了沉,“我原以为是巧合,或是哪里出了差错,如今听小郎君一说,才知是血脉太近,把那‘藏着的病’给凑到了一处。”
豫章公主听得脸色发白,孙思邈的话比萧然的解释更让她心惊——这是医者从无数病例里攒下的经验。
孙思邈转向萧然,语气郑重:“小郎君说的这个理,若能让天下人都知道,近亲结亲害人害己,多少娃娃能少受些苦?多少妇人能少遭些罪?”
他顿了顿,又看向那孩子的母亲,“只是这世间婚事,多由父母之命,表亲联姻更是常事,怕是难啊……”
话里有惋惜,有担忧,更藏着医者见惯疾苦后的沉重。
豫章公主聪明伶俐,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关于李丽质,而是大唐。
如果禁止近亲结婚,那孩子的成活率高很多。
大唐现在缺人,对大唐国力发展来说很重要。
萧然不指望豫章公主去说这件事,也不想让孙思邈去说。
这件事最合适的人是李丽质自己。
萧然觉得李丽质不可能不在乎这些事情,哪怕是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分娩的时候增加危险系数,但也得考虑孩子的健康。
萧然写了一封信给李丽质,告诉李丽质他和表哥是近亲,不能结婚的。
萧然的近亲结婚的危害也说了一下。
把书信给豫章公主,帮忙带回去。
之前李丽质心事重重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件事。
就看李丽质怎么做了。
豫章公主很清楚书信里面是什么,回到皇宫把柿霜和两个小公主带去立政殿。
没有说近亲结婚的事情。
单独去找的李丽质。
李丽质在自己宫殿里面写字画画,打发时间。
也想去栲栳村,只是不能去的太频繁。
看到豫章公主来,李丽质放下笔,“六妹,你们回来了!”
“嗯,阿姐,这是小郎君给你的书信。”
李丽质连忙起身接过,萧然写信的时间不多。
好奇又有什么事情。
打开信封,还是歪歪扭扭的字迹,李丽质不觉得难看,更多的是觉得好笑。
李丽质看书信内容,脸色一变,这才发现豫章公主没有离开。
“六妹,近亲之事,你是不是也知晓?”
豫章公主没有隐瞒,“今天孙思邈老先生给一个小孩子看病才说起来的.”
豫章公主把情况说了一下。
“小郎君居然也知道表哥!”李丽质也觉得奇怪。
“对了,六妹,这件事你和阿娘阿爷说了没有?”
“此事事关重大,还没有呢!”
李丽质点点头,再次看向萧然的书信,“近亲不能结婚.”
李丽质不想嫁,也得顾全大局。
不想李世民长孙皇后为难,不想长孙家难堪,现在好像有借口了。
李丽质越想越是激动。
“六娘,这件事先别说,等明日我前去问问小郎君,再和阿爷阿娘说。”
“好,阿姐你放心。”豫章公主表示。
第二天李丽质找了个借口,说是煤炭的事情,跟着豫章公主和两个小丫头一起去了栲栳村。
本来是不会连着来的,这一次特殊。
萧然和张二丫都愣了一下。
看到李丽质下车,萧然就知道了,肯定是因为近亲的事情。
这一次就是来玩的,没有让人来刮柿霜,因为不多。
“小郎君,遗传病的事情,想问问。”李丽质也是直接。
“五娘你说就行。”
“这件事很重要,但是老先生说的情况,没有说服力,我该怎么说服其他人呢?”
李丽质要说服的不仅仅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还有文武百官。
只要朝廷禁止近亲结婚,那李丽质和长孙冲的婚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解除。
不用担心被人说三道四。
还能把这件事拿出来当成典型,禁止普通人近亲结婚。
之前亲上加亲这种观念由来已久,短时间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近亲不能结婚这件事。
需要案例来增强说服力。
李丽质想了很久,没有找到满意的办法。
“这个好办!”
李丽质一喜,“还请小郎君赐教!”
“赐教不至于,五娘可以找人去调查,调查近亲结婚孩子的死亡率,还有非近亲结婚的死亡率,这样对比就明显了。”
“稍微多调查一点,比较有说服力。”
李丽质眼睛一亮,“多谢小郎君!”
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
这些结果出现在李世民面前,李丽质相信自己阿爷不会无动于衷。
从国力根基来看,大唐初立,人口是支撑农业生产、兵役徭役的核心。
近亲结婚导致的新生儿畸形、夭折率高,直接制约人口增长——每一个不健康的孩子,都是对家庭劳动力、国家潜在人口的损耗。
李世民深知“民为邦本”,人口多则赋税足、兵源广,而减少近亲结婚带来的生育风险,等于从源头提高人口存活率,这与他休养生息、壮大国力的目标完全契合。
李世民作为政治家,擅长以皇室为标杆引导风气,这类关乎国本的事,他不会放过“自上而下”推动的机会。
从制度长远来看,李世民本身就有革新旧俗的魄力。
近亲联姻在当时虽为“亲上加亲”的常例,但本质上是门阀贵族巩固势力的手段,未必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若能以“利国利民”为名禁止近亲结婚,既能削弱门阀通过联姻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又能树立朝廷“重民生、远陋习”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这恰恰是李世民统治的核心诉求之一。
当然,他不会一蹴而就。
大概率会先让孙思邈等名医整理病例、佐证危害,再通过朝堂讨论、颁布诏令的方式,从皇室、勋贵开始推行,逐步普及至民间。
毕竟“父母之命、表亲联姻”的旧俗根深蒂固,但只要这件事能实实在在提升人口、强盛大唐,以李世民的远见与决断,必然会推动下去。
想到婚事的问题解决,李丽质心情不错。
恢复之前的模样。
没有着急回去,留下在萧然家里玩。
萧然拿了些面粉出来,准备擀面皮,等一下包饺子。
至于肉馅,萧然选了鹿肉的。
这个比较细腻,熊肉三个小丫头不能吃太多。
有调味品这些,萧然调出来的肉馅味道不差。
萧然把东西放在客厅的案桌上。
几人都是懵逼的。
包括李丽质豫章公主张锦禾张二丫。
“小郎君,这是作甚?”李丽质看到了一团面粉,还有一盆肉,看着还是生的。
“我们包饺子吧!”萧然说道:“这个很简单。”
萧然给几人示范了一下,旁边的孙思邈还有三个小丫头也好奇的凑过来。
看到萧然擀面皮,包出来一个饺子。
孙思邈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三人异口同声说道:“牢丸!”
“啊?”萧然没听说过,“大唐是这样叫的吗?”
孙思邈捋了捋胡须,“牢丸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相传为医圣张仲景所创。”
“当时正值寒冬,张仲景看到百姓耳朵冻伤,便用羊肉、茱萸等驱寒食材包入面皮,捏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食用,称之为“娇耳”,兼具食疗与保暖功效。”
“这便是牢丸的雏形,最初是作为药用食物存在的。”
萧然反应过来了,原来大唐时期是这样叫的。
萧然觉得牢丸不好听,就说道:“我这个不一样,也是类似的东西。”
“小郎君,这和牢丸有什么区别?”豫章公主问道。
“更好吃吧!”萧然很自信,自己的肉馅觉得碾压这个时代的牢丸。
萧然这样说,几个人是信的。
萧然的厨艺,就是大唐无人能及。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聪明伶俐,学东西快。
虽然没有干过这种活,但是不影响她们看一下就会了。
程铁环也没有闲着,负责擀面皮。
李五想帮忙,发现不能凑热闹了。
因为三个小丫头也想参与。
小公主学的很认真,相比起其他的,小公主放的肉更多。
“兕子,太多了!等一下漏了!”李丽质提醒这个年幼的妹妹。
“又又好七鸭~”小公主表示:“多放又又给小囊君七~”
听到小公主这样说,萧然也笑起来。
其他人都差不多。
城阳小公主和三年也学的有模有样的,就是小公主的比别人的大。
面皮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小公主包的肉多。
萧然看到不需要自己,张锦禾和张二丫也很快。
索性就去把火盆端来,煤炭多多少少还是有异味,萧然就有木炭烧。
直接在客厅放锅在上面煮饺子。
开始煮的时候,萧然还准备了醋,等一下可以蘸。
很快萧然把饺子捞出来,放在大盘子里面,“这些煮好了,可以吃了。”
“窝要七~”小公主最积极。
“好,我们兕子先来尝尝。”
萧然夹起一个圆滚滚的饺子,放在醋碟里轻轻一滚,边缘裹上一层透亮的酸香。
低头对着饺子吹了又吹,指尖试了试温度,才小心翼翼地递到小公主嘴边:“兕子慢点,别烫着。”
小公主仰着小脸,凑过来轻轻吹了吹,小口咬下,鹿肉馅的鲜滑混着醋的微酸瞬间在舌尖炸开。
水汪汪的大眼睛倏地瞪圆,小腮帮鼓鼓地嚼着,含糊不清地喊:“哇~又又好七~”
看到小公主这个反应,李丽质几人就知道不会差。
“五娘,锦娘你们也快尝尝,现在热好吃。”萧然喂城阳小公主和三娘。
反应和小公主差不多。
豫章公主咬了一口,也是一脸的享受,“真的好香,这个鹿肉没想到做起来如此特别。”
都吃过牢丸,发现牢丸远不及萧然做的饺子。
都觉得这是两个物品。
孙思邈夹起一个饺子,先凑近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缓缓送入口中。
细嚼慢咽,半晌才放下筷子,捻着长须叹道:“此味当得‘和合’二字。鹿肉性温,本易滞腻,却被这面皮裹得恰到好处,又佐以醋汁解其厚,酸香与肉鲜相济,竟生出清润之意。”
孙思邈看向案上的馅料,又道:“寻常牢丸多求饱腹,或重药味,小郎君这做法,却在‘鲜’与‘和’上见功夫。”
“肉剁得细而不糜,料调得匀而不杂,连面皮都擀得薄厚适中,煮出来韧而不硬。如此吃食,既合味蕾之欢,又不伤脾胃,当真是‘味外有味,补而不滞’啊。”
说罢,他又夹起一个,笑道:“老头子行医多年,见多了以食辅疗之法,却少见这般将寻常食材做得如此精妙的。这‘饺子’,比那牢丸多了几分烟火巧思,难得,难得。”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28756/11111036.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