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清妖 > 第311章 平乱

第311章 平乱


能有什么原因?

    异地处置,不用担心狗急跳墙呗。

    全省官吏和富户有钱人都与王藩台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了,怎么查?

    怎么抓?

    不想动静太大,甚至引发不可测的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调到外地去。

    老虎离了窝,有的是办法收拾。

    同样道理,赵安在安徽卖他几万张大学文凭,也是将买文凭的这帮人与他绑定,只要他赵大人不出事,这帮人就能享受赵大人带给他们的种种优惠。赵大人要出事,这帮人就得跟甘肃那帮冤大头一样白白把银子打了水漂。

    这就使赵安在安徽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再加上他积极救灾的青天形象,只要他不公开打出反清旗号,安徽的士绅阶层就不会跟他对着干。

    如此便有利于赵安同朱珪在安徽的“府院之争”,把朱珪这个巡抚彻底赶走便不再是梦想。

    至于老宋担心的治理表现,赵安也没放在心上,就安徽眼下这局面,两三年内他做不出政绩也是应该的,因为大灾之后少说也得缓三年。

    一个合格的守土官眼下要做的就是稳定灾区,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于民休养,谈其它的都是空话。

    这场大灾下来虽然各地并没有准确数据报到省里,但赵安通过自己调研的地区就能得出一个保守数字,那就是因灾死亡的百姓不会低于二百万,相当于安徽全省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

    甚至更多。

    只是多到什么地步,没有人知道。

    就算赵安下令人口普查,也不会得到真实数据。

    时代的限制不会因个人主观思想改变的。

    二百万在赵安眼里是天文数字,搁后世可以说是天下震惊的大事,然而在清朝这个死亡数字却是寻常的很,不说顺治、康熙年间,就乾隆年间发生的几次大灾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二百万。

    如乾隆八年的华北旱灾就死亡了超过五百万人,天子脚下的京师光热死的百姓就有数万。

    有清一代最大的旱灾是一百年后的“丁戊奇荒”,这场同样也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旱灾导致一千多万人饿死,两千多万人逃离家园。

    历次大灾下来,无论是清廷还是地方其实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除了给予适当救济外,只能让时间抚平一切。

    故而就算赵安这个藩台无法让安徽的赋税恢复到原先水平,甚至再上一层楼,只要他能稳定灾区,其实都是能吏表现了。

    再说他跟朱珪一样都向朝廷奏请免去安徽受灾地区的赋税,如此,在任期间收不上税不也正常么。

    表面看捐纳是挖老太爷的墙角,让安徽很多人终身免赋,但换个角度看是安徽自行筹钱解决困境,不用朝廷拨款救济,也是地方官对朝廷的一种“体恤”,更是臣子对皇帝分忧的绝佳表现。

    将来安徽这帮清朝的“大学生”是不是被新朝认可文凭,那是将来的事。

    赵安觉得起码二十年内不用操这份蛋疼的心。

    就算新朝认可前朝的文凭,也没说这个大学文凭可以父死子继嘛。

    并且这件事有个阳谋在内。

    就是“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免税特权变相令清廷失去这部分赋税收入,这就是“国退民进”的另一版本,清廷接下来在安徽能够得到的钱粮赋税相当有限。

    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肯定指着手中这张文凭一直免税到死,那么清廷万一因为财政危机不再承认这些“大学生”的文凭,那这帮“大学生”连同其家族肯定就会成为清廷的反对者。

    只要有人煽风点火,清朝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清朝的敌人。

    而这些人通过免税攒下的财富也会化为反清的钱粮和动力。

    动员民众,未必只有收税一个途径。

    赵安只要坚持反清,那安徽留下来的财富越多对他就越有利。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

    “王亶望光捞钱不养兵,活该他被查。咱们是既捞钱又养兵,等白莲教起事,谁敢来查我?”

    赵安让老宋甭担心这担心那,凭借自身的专业经验帮他出谋画策,再以藩台办公室主任身份去安庆召开同各方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一份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出来。

    总而言之,这功名和官职要卖的皆大欢喜,就是清廷那边都得竖大拇指说安徽这事办的好。

    “好吧,我尽力而为。”

    赵安都这么说了,老宋还能怎么办,照办呗。

    赵安这边抓紧时间写了份请设临时捐纳的折子命折差快马发往京师,又拿出从荆道乾手中接过的藩台大印给老宋弄了份委任状,前藩台经历官也没有单纯革职,而是给安排到皖南某州任同知。

    接过委任状,老宋告诉赵安自己不是一个人过来的,还带了十几名县学的学子过来。

    都是自觉科举无望的童生。

    他寻思赵安在安徽没有任何根基,如今又骤升暂署藩台,手下肯定要人用,这些个童生又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知根知底,便自做主张把人都带过来。

    赵安甚喜,让老宋将带来的学生一半安置在藩司衙门,一半留在自己手下做些文书工作。

    同时茅塞顿开。

    对啊,军队这块他有漕帮子弟可用,文官这块其实也有一支子弟兵可用的。

    那就是扬州府学大量学子。

    清朝科举录取名额虽然可以浮动,比如今年扬州录十个,明年能录十五个,但总体而言录取率相当低下,一百个童生中大概只有两个能拿到秀才功名,一百个秀才也只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这就导致大量学子拥挤在科举这条独木桥上蹉跎岁月,甚至有五六十岁都还在艰难考秀才的。

    就业前途十分有限。

    但赵安这边完全可以整个安徽为“市场”消化扬州教育界那帮秀才和童生,将这帮读书人安排在安徽各个机构为己所用。

    表现出色者可动用藩台特权替他们解决学历限制问题,如此不用三五年,安徽的基层官吏乃至中层岗位就能充斥大量扬州子弟兵,且还能将这些读书人引入“新军”和团练,彻底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说干就干,马上动笔给马副校长写信,指出安徽与扬州“帮扶”的重要性,让马副校长动员学生们到安徽“就业”。

    再次投身于赵校长麾下。

    只要扬州的学生愿意来安徽帮赵校长干活,一律给予编制。

    没编也要创编出来。

    自个淋过的雨,赵安可不想学生们再淋一遍。

    官的编制麻烦,吏的编制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老宋对此十分赞同,拿着委任状带人前往安庆“接收”藩司衙门和藩司大库,赵安这边又接见了叶志贵和庄迎九等人,除询问粮食运输情况,也了解了些扬州分舵的情况。

    赵安高升江宁后,漕帮上面的老太爷指定张宝发之子张安乐做扬州的舵主,由于赵安的官越做越高,这就使得赵安不可能成为舵主候选人,因而即便丁九等人抵制张安乐出任舵主,但在老太爷们的压力下张安乐还是成为了新的舵主。

    不过照叶志贵的说法,这个张安乐为人行事不像其父张宝发那么强势,说是舵主吧更像是个生意人。

    来扬州后基本不插手舵中事务,对丁九也非常客气,每日做的最多的就是利用舵里管辖的漕船帮他张家运茶叶、丝绸。

    “姓张的眼里除了钱就是钱,哪管弟兄们死活。”

    叶志贵同任朝阳等人对这个新舵主都是不满。

    “钱有什么不好?没有钱,吃啥喝啥?”

    赵安倒觉得张安乐这人还是十分聪明的,真要跟丁九夺权强行干涉舵中事务,难保丁九他们不会弄死张安乐。

    毕竟扬州分舵如今业务多了不少,光往湖北、徐州的两条运盐路线就足够舵里几万人生活了,况他还给舵里引进了建筑业务。

    往湖北、徐州的两条运盐路线已经成功运转,徐州那边丁九只是派出负责主事,底下干活的还是原先焦家雇佣的那帮人。

    湖北这条线因为赵安再三叮嘱原因,因此不管是负责人还是实际跑船的都是漕帮自己人,跑这条线的兄弟有一千多人,承担了两家大盐商的业务。

    每年光运费就能收入四十多万两,不过丁九他们肯定不会满足于运费,私下也在偷偷往汉口运输私盐。

    这个私盐是包大为和杨小栓负责的兴隆号的盐,二人在老丁的帮助下不仅在盐政衙门拿到了几千引的官方许可盐,也私下组织人手在东台与灶户直接购买“藏盐”。

    东台官方那边因赵安和老丁原因,对兴隆号的非法购盐活动视而不见,使得兴隆号每个月都能从东台偷偷运出数万斤食盐。

    包大为和杨小栓二人对业务也越发熟练起来,丁九打算在汉口设立一个兴隆分铺,把私盐业务做大。

    赵安对此肯定是支持的,因为汉口不仅是淮盐销往两湖地区的转运中心,也是白莲教起事后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

    届时清朝举全国之力动员的军队、物资都会先集中在汉口,各地争发“国难财”的商人们也会云集此地,若能在汉口事先布局就能从中分得一块大蛋糕,同时也能在汉口建立一个情报网络。

    想了想,让叶志贵给帮里传信,让丁九将资源重点向湖北这条线倾斜,就是调派帮里的精兵强将前往汉口同当地的漕帮“打成一片”,再利用当地漕帮于汉口站稳脚根。

    漕帮弟子是一家不假,但利益这个东西从来不会因为一家人就没有矛盾,所以赵安让丁九可以给出利润的三成用于拉拢收买当地漕帮这个地头蛇。

    另外写信给包大为让他和丁九对接此事,又叫杨小栓接信之后赶来安徽与他见面。

    之前赵安派百里云龙去与凤阳当地的盐匪联络,不知什么原因百里云龙一直没有音讯过来,可能是被扣押,也可能是被杀害。

    究竟什么原因,赵安目前不清楚,但并未放弃对盐匪的招安计划,打算再派杨小栓同这帮盐匪接触。

    给出最实在的利益——盐。

    盐匪过去贩的私盐不是他们自个从产盐地贩过来的,而是经过几道贩子后到他们手中的,现在则由杨小栓出面与他们商谈合作,给盐匪们第一手盐,如此不仅能让盐匪成为赵安食盐集团的经销团队,也能通过食盐来源掐住这帮盐匪的脖子,确保这帮盐匪不会生出变故。

    之前在扬州给漕帮盖的房子,漕帮子弟上学读书情况,赵安也细微入致的一一询问,得到的结果都还满意,分舵基本都是按他走之前的部署在落实。

    “回去之后告诉丁九,对张安乐要把他供着,只要他不多事,帮里对他的要求尽量满足.”

    又谈了片刻,赵安让叶志贵他们去吃饭,又特意去看望带兵押粮过来的把总侯封。

    见已经是三品官的赵安亲自来探望他们,侯把总连同手下的押粮官兵自是无比激动,其中不少人都是跟赵安去过淮安的,眼神中的亲切表露无遗。

    让这些绿营大头兵难以置信的是,大半年过去赵大人竟然还能准确叫他们当中一些人的名字,而且还让人给他们一人准备了三两红包,说是代表安徽藩司感谢弟兄们的支持。

    “让大人破费了!”

    侯把总拿到的红包不多,就五十两,但这是贵为暂署藩台的赵安亲自塞在其手中的,由不得侯把总不激动。

    “你们能来,我很高兴,虽然我如今在安徽为官,但我始终不曾忘记诸位与我在运河畔的朝夕相处,不曾忘记诸位对赵某的情义。”

    说到这里,赵安不无遗憾表示因为安徽全省受灾严重,所以他现在没法给扬州来的绿营弟兄们接风洗尘,只能让人略备薄酒以表心意。

    “大人这话说的,您能来看我们,卑职和弟兄们就已感激不尽,哪还.”

    侯把总激动搓手正说着,却有快马驶来,继而一封文书送到了赵大人手中。

    赵安拆开一看,不禁变色,脸上如乌云盖顶般。

    侯把总见状小心翼翼问道:“大人,出了什么事?”

    “白莲教造反了,正在围攻宿州。”

    赵安将文书交给边上的随员,看了眼侯封,颇是愧疚道:“本想与你们呆上一会,现在却不得不去宿州解围,否则宿州失陷,我这个暂署藩台便难辞其咎,朝廷多半要摘我脑袋。”

    (本章完)


  (https://www.bshulou8.cc/xs/5122092/1111082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