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同样学习模仿中原文化的除了南诏国之外,还有辽东的勃海国,半岛的新罗国以及隔着大海的倭国,这几个国家都是一面学习大唐的文化习俗甚至于制度,一面严防死守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然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已经被灭国的高句丽国也是这样一个国家。

这一类国家对华夏文明的威胁其实比游牧或者渔猎文明更大。

因为游牧或者渔猎文明是落后文明,即便阴差阳错入主中原,也会被中原先进的华夏文明同化融合,华夏文明就可以涅槃重生,甚至变得比之前更强大。

但是如果让高句丽、勃海国、倭国这种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入主中原,就麻烦了,到时候就会主次颠倒,华夏文明将被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隋炀帝、唐太宗前赴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灭了高句丽。

同样的道理,大唐也绝不能坐视勃海国继续在辽东发展壮大。

不光是因为靺鞨人这个渔猎民族骁勇善战,不光是因为勃海国参照了大唐的制度,不光因为勃海国人口已经超过两百万,更因为辽东的人口承载能力超过一千万,一旦让勃海国的人口膨胀到千万,必然形成两大文明南北对峙!

大唐绝不允许这种局面出现。

……

对于这一点,勃海国君臣也同样心知肚明。

去年秋,大唐安东大都护郭昕纠集室韦人、契丹人、新罗人以及奚人,加上安东都护府的两个军团,分五路讨伐勃海国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郭昕只会调集更多军队发起进攻。

正因此,勃海国王大钦茂才会提前数年将都城从龙泉府迁到了龙原府。

说起来,大钦茂本就有迁都龙原府的打算,并且已经在着手进行准备,但是按照原定的计划至少还要再过五年才会迁都。

但是现在却只能够提前迁都。

临走前,大钦茂又把大将军大勇毅、上京都督高守城、龙泉刺史大安民叫到了他的马车前殷殷叮嘱,要他们三个务必守好上京。

大钦茂竟然直接称朕,说道:“朕率三省及六部官员撤离上京,并非放弃上京,更加不是临阵脱逃,而只是为了减轻七军将士的负担,好让你们安心守城,朕谨在此立誓,此次我勃海国若能得以击退唐军,留守上京之将士人人皆有重赏!”

勃海国君臣为即将到来的这场大战做足了准备。

将三省六部迁到东边的龙原府,尽量远离辽东,只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还把长白山以西的扶余府、鸭渌府、长岭府等府县的百姓大规模迁往东部诸府,再然后烧毁村庄,大规模的拆毁道路以及桥梁。

显然,勃海国君臣这是要跟安东军搞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也是当年高句丽对付大唐天兵的终极策略。

最终事实也证明,坚壁清野这一招对付大唐是管用的,要不是因为高句丽的国力相比大唐实在是太过于悬殊,真有机会赢得胜利。

毕竟当年太宗皇帝亲征也没能赢得彻底的胜利。

除了坚壁清野外,勃海国还在老岭关、回跋城、长白山城等关隘又或者易守难攻的山城派驻重兵,这些驻军都是用来消耗唐军的。

勃海国君臣制定的总体策略是,先利用坚壁清野疲惫大唐安东军,再利用老岭关、回跋城等关隘以及山城尽可能消耗唐军,最终在上京城(龙泉府)与大唐安东军进行决战,等到大唐安东军及各族仆从军不支败退,发动全国民壮(民兵)四面合围,毕其功于一役,在白山黑水之间打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


  (https://www.bshulou8.cc/xs/4993456/2829412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