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浴缸通古今:我躺在别墅当皇后啦 > 第62章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第62章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还在攻城的士兵们看见这个阵仗,纷纷停下动作不敢轻举妄动。

可战场上犹豫一瞬间都会丧命,更何况是这样停下来不动的情况。

仅仅只是半个时辰,在火力的加持下,十五万大军瞬间只剩下不到五万。

国师现在才反应过来大事不妙,但他对皇位的执着已经让他完全丧失理智。

他不但不指挥军队撤退,反而想继续用人海战术堆积。

只是显然,他越想这么做,就失败得越快。

不到一万人的军队轻松被莫奇带领的士兵俘获。

而国师,也在流弹中丧失生命。

他死前还紧紧盯着皇城的位置,似乎很不甘心,可再不甘心,这次战争也已经注定失败!

莫奇领着手下的士兵收拾完残局,继续派了一小队人马北上。

国师已死,但比不代表北边的势力也全部消散了。

那里终究是莫尔合的地盘,不能轻敌。

战打完了,战后重建的工作也同样重要。

萧淮景看着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入内城,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北边虽然常年在敌人的统治下,但那些百姓终究还是大昭的百姓。

既然现在已经将敌人全部赶出大昭的地盘,那重新统辖这些地方也成了棘手的问题。

萧淮景派了大臣前往北边,调查清楚还有多少百姓,从内城开仓放粮。

让大昭的百姓不再挨饿。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硝烟终于散去,战火也渐渐平息。

百姓们如释重负,心情彻底放松下来。

田野里,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庆祝战争的结束。

它们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茁壮成长。

然而,与水稻一同生长的还有那些杂草。

它们毫不示弱地挤占着水稻的生存空间,肆意蔓延。

久违的阳光洒在田野上,照亮了那片绿油油的稻田。

百姓们早早地来到了稻田里,他们手持锄头和镰刀,准备开始一天的除草工作。

男人们光着膀子,弯着腰,用力地挥动着锄头,将杂草连根铲除。

他们的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滴落在泥土里,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女人们则细心地用镰刀割去那些细小的杂草,她们的动作轻柔而熟练,仿佛在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也不闲着,他们在稻田里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他们帮着大人们捡起草根,或者追逐着那些被惊起的昆虫。

在这片热闹的场景中,人们的欢声笑语与水稻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百姓们深知,只有除掉这些杂草,水稻才能茁壮成长,他们的辛勤劳作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水稻田里忙完了,但玉米地还有红薯地有不少活儿要干。

没了战争的威胁,百姓们得知第一年种出来的都归他们自己之后,干活儿的热情更高了!

免税啊!

种多少都是自己的!

那还不得加油干!

不少百姓都额外自己开了荒地,从红薯地长出来的红薯藤中剪下来一些,再种到自己的地里。

有经验的带着没经验的,先来内城的百姓带着后来的百姓,大家都在互相帮助。

村西头的李大爷蹲在红薯地里,浑浊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粗糙的手掌捏着红薯藤尖来回打量。

“选这种带三个节的嫩藤”。

他突然咧开嘴,露出两颗豁牙,冲旁边弯腰剪藤的张婶晃了晃手里的青藤。

“我的地里就是用这法子,一根藤长出去那么长啊!”

他说着“咔嚓”剪下一段,指尖沾着的泥土簌簌落在裤腿上。

张婶直起腰捶了捶背,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进衣领,她扯着围裙角擦了把脸,冲远处的小琴喊。

“妮儿,把地头那筐草木灰抱过来!”

十六七岁的小琴蹦跳着跑来,辫梢的红头绳在阳光下晃成一团火焰。

“婶子,我昨儿看见你家地窖的红薯堆得比人还高!”

“傻丫头,那得先把土整松咯!”

李大爷抄起锄头在新开的荒地上刨出浅沟,土块在锄头下碎成金褐色的粉末。

“插藤要斜着插,露出半节芽眼——”他示范着将藤节按进土里,拇指和食指捏住藤尖轻轻往上提,“瞧见没?这样根须长得快。”

小琴有样学样地埋下藤苗,忽然指着自己歪歪扭扭的扦插垄笑出酒窝。

“我这垄像不像蚯蚓爬过?”

张婶往沟里撒着草木灰,鼻尖萦绕着泥土混着草木灰的辛香,她用指节敲了敲小琴的手背。

“别贫嘴,赶紧给你李大爷的苗浇点生根水。”

说着从井边提起木桶,清水泼在新栽的藤苗周围,溅起的泥点星星点点落在裤脚。

在城池西边的地方,一缕缕炊烟缓缓升起,仿佛被槐花香包裹着,轻轻地飘向这边。

李大爷正蹲在垄间,专注地检查着每一株藤苗。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柔地拨弄着叶片,仔细观察着它们的生长情况。

“嗯,这一株长得不错,那一株也还可以……”

李大爷喃喃自语道:“明早再给它们盖上一层薄土,这茬苗肯定会长得很旺盛。”

小琴则蹲在旁边,认真地给每一株苗培土。

她的发梢不小心沾上了一片草叶,但她似乎并未察觉,只是突然抬起头,满脸期待地问。

“大爷,等红薯熟了,您能教我烤红薯窖吗?”

李大爷听了,先是一愣,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

他笑得肩膀直颤,眼角的皱纹也被挤成了核桃壳一般。

“当然可以啦,小琴!等你婶子蒸了红薯干,咱们就可以换着吃啦!”

李大爷爽快地答应道。

红薯大家都见过,都有种植的经验,但是像玉米和土豆这样的庄稼,大家都没见过。

只是听说这两种产出来的产量高,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

大家伙也是盯着这些庄稼看,就盼着能多结出来一点!

来年有了经验之后,还能将这两种庄稼挪到自己的地里种,那往后就算要交税,也不愁交完税之后一家人都没饭吃!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https://www.bshulou8.cc/xs/4964932/2721343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