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改变还是死路一条
司马家贵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作为一个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他太清楚一块好田能带来多大的收益。良田在手,就等于握住了一条生路。
“我手里还有些银子存在商贾钱庄,”诸小江叹了口气,目光中带着几分遗憾,“本想着做米商,现在船被左家扣了,这买卖是做不成了。萌生了承包一块公共农田的念头,就是不会种啊。”
“这事包在我身上!”司马家贵一拍桌子,茶水溅出几滴。周围的食客纷纷侧目,他连忙压低声音,“种地的事情,我在行。”
两人结了账,走出茶馆。一进汉阳门,司马家贵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街道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小贩们吆喝着各色货物,行人挤在狭窄的街道上,热闹非凡。
空气中飘散着各种气味:油炸食品的香气、马粪的臭味、各色香料的刺鼻味道,还有人群散发出的汗味。这种喧嚣对习惯了乡村生活的司马家贵来说,着实有些不适应。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喧哗。
“请愿!我们要请愿!”
“太子殿下必须出兵收复失地!”
“承天府不能丢!”
人群涌动,喊声震天。司马家贵正要驻足观望,却被诸小江一把拉住。
“别去凑这个热闹。”诸小江拉着他拐进一条小巷,脸上带着几分不屑,“这些都是些失了产业的书生,一个个急红了眼。”
小巷幽深,两侧的房檐几乎要碰在一起,遮住了大半的阳光。诸小江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太子殿下才不会理会他们。李自成在那边折腾得越狠,太子殿下在这边整顿起来就越方便。”
司马家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目光落在巷子尽头的一处茶肆上。
此时此刻,在楚王府内。
朱慈烺正和几位幕僚商议着武昌城的扩建事宜。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张详细的地图铺在案几上,几人围着地图议论纷纷。
“这城确实太小了。”朱慈烺指着地图道,手指在城墙轮廓上划过,“三四十万人挤在这么点地方,如何能成为水都?”
“千岁爷,现在说这个是不是太早了?”刘孔昭小心翼翼地提醒,眼中带着几分担忧。
“李自成的人马还在汉阳。”丘瑜也道,声音中带着几分迟疑。
方贡岳更是直接:“凤凰山上可还有红夷大炮呢。”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焦虑。
朱慈烺却是一笑:“现在正是时候。”
他指着地图上几处要点,目光坚定:“城内现在难民众多,正巧赶上了国家扶贫的好时节。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在外,地价便宜,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几位幕僚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太子殿下还有这般算计。阳光下,他们的表情各异,有惊讶,有钦佩,也有担忧。
正说着,领班侍卫阎应元匆匆进来,脚步声在安静的大厅中格外清晰。
“千岁爷,锦衣卫东府来报,说城内士绅正在组织请愿。”阎应元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
“嗯。”朱慈烺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继续研究着地图。
“他们说要去玉水边请愿。”
“什么?”朱慈烺猛地抬头,眉头紧皱,“去玉水边?他们这是要投江自杀?”
阎应元一时语塞,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朱慈烺站起身,踱步到窗前。远处的玉水水波粼粼,江面上商船往来如织。阳光洒在江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这些士绅未免太过激动了。不过转念一想,这倒也正常。李自成那边搞什么计口授田,免债免息,这不是要了这些人的命吗?
只是现在的局势,并不适合贸然出兵。朱慈烺的目光在远处的江面上逡巡,思绪翻涌。
这武昌确实是个好地方,水陆交通便利,只要经营得当,未来必成大器。至于那些请愿的士绅……
朱慈烺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既然他们这么着急,不如就让他们再急一急。等到他们真正体会到李自成那边的厉害,自然就明白谁才是他们真正的靠山。
到那时,自己要整顿江陵,还不是手到擒来?
玉水岸边,数百名举人、秀才聚集在此,手持各式旗帜,上书“吊民伐罪”、“北定中原”等大字。寒风凛冽,吹得旗帜猎猎作响,也吹得众人脸颊生疼。
魏娘谨站在人群最前方,手中握着两把锈迹斑斑的菜刀。他身着一袭破旧的青衫,衣角被风吹得不停翻飞,眼神中透着一股难掩的疲惫与决绝。
“让开!咱们必须北上剿灭敌寇!”魏娘谨厉声喝道,声音中带着几分嘶哑。
守在岸边的水都兵纹丝不动,为首的旗队长皱着眉头,目光在魏娘谨手中的菜刀上停留片刻,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孝廉公,莫要胡闹。就凭这些破铜烂铁,也想去对付李自成?”
魏娘谨冷笑一声,手中的菜刀握得更紧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锈迹斑斑的刀刃在寒风中闪着暗淡的光。
“你们这些食朝廷俸禄的兵丁,眼看闯贼就在汉阳,却不思报国,反倒拦着我等,是何道理?”魏娘谨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嘲讽。
身后的读书人纷纷附和:“就是!凭什么拦着我们?”
“我等虽无甲胄,但也有报国之心!”
“让开!否则休怪我等不客气!”
旗队长摇了摇头,目光扫过众人手中的农具菜刀,语气中带着几分怜悯:“孝廉公,你若真想报国,不如去考个进士,再转个武资,踏上前往南京军校的征程读书。日后自可带兵杀贼。”
此言一出,魏娘谨心中更是苦涩。若是有那个本事考上进士,他何必在这里闹事?
前些日子南京开恩科,他满怀希望地赶去,却发现考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什么收商税的策论。这让他如何能接受?要知道,他可是靠着举人功名给三个宁远商人挂名才能养活自己的。
后来又想投靠李自成,结果大顺朝又搞什么计口均田,要把他家的田地都分了。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家人逃到汉口,再到武昌。
现在,他们这些读书人除了闹事,还能怎么办?
“杀!”
突然有人高喊一声,数百读书人蜂拥而上。水都兵见状,立即列阵迎敌。双方刚要交手,一声炮响突然从青鸾山上传来。
“轰!”
炮弹落在江边,激起滔天水花。所有人都愣在原地,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青鸾山方向。
楚王府内。
朱慈烺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江面,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身后的吴三辅快步走来,躬身行礼:“回禀殿下,已经按照吩咐,打响了警告炮。”
“很好。”朱慈烺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望着远处,“让他们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
袁继咸等三位老臣在一旁急得直跺脚,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
“太子殿下,这些都是读书人啊!”袁继咸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
“是啊,还是要安抚为上。”另一位老臣也连忙附和。
朱慈烺转过身,目光在三位老臣脸上扫过:“他们不是要北伐吗?本宫这是成全他们。”
三位老臣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劝说。一旁的刘孔昭更是愁眉不展,额头上的冷汗不停地往下淌。
朱慈烺看着众人的表情,心中暗笑。这些读书人,不过是想要个出路罢了。他们既不是真要投江自尽,也不是真要北上杀李自成。无非是想借机施压,让朝廷给他们一条活路。
但朱慈烺不会轻易妥协。
这些人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也都是江陵地区有能力的人才。只是现在没有那么多官职可以安置他们。与其让他们整日无所事事,不如逼他们去做点正经营生。
“传令下去。”朱慈烺忽然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告诉那些人,若真要北伐,本宫不拦着。但必须先踏上前往南京军校的征程学习三年。”
吴三辅立即领命而去,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
袁继咸等人这才松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也舒展了几分。他们都明白,这是朱慈烺给那些读书人一个台阶下。要么踏上前往南京军校的征程,要么就安分做个普通百姓。总比在这里闹事强。
江边。
听到朱慈烺的旨意后,魏娘谨等人面面相觑。手中的农具菜刀不知不觉地垂了下来,原本高昂的气势也消散了大半。
踏上前往南京军校的征程?
那得花多少银子?而且还要学三年?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渐渐散去。有人叹息,有人摇头,更多的人是一脸茫然。
魏娘谨站在原地,看着手中的菜刀,苦笑不已。锈迹斑斑的刀刃上映出他疲惫的面容,那些曾经的豪言壮语此刻都显得那么可笑。
他知道,这是朱慈烺在逼他们改变。不再依靠功名利禄,而是要靠自己的本事活着。
可是,这对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实在太难了。从小到大,他们都被教导要读圣贤书,做清贵人。现在让他们改变,无异于让他们推倒重来。
“轰!”
又是一声炮响。
这一次,魏娘谨终于转身离去。他的背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萧索,青衫的衣角被风吹得不停翻飞,就像他此刻飘摇不定的心绪。
他明白,从今以后,这个世道真的变了。不管是大明、大顺,还是大清,都不再是他们这些传统读书人可以依附的对象了。
要么改变,要么死路一条。
(https://www.bshulou8.cc/xs/4912187/1111079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shulou8.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shulou8.cc